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终极归宿就是“卖身”大厂,这一次轮到了好大夫在线!
虽然此前“绯闻”不断,但一直遮遮掩掩的好大夫始终是在辟谣的路上。只不过,融资环境的变化和始终无解的“自循环”,已经不允许好大夫们再傲娇下去了。
天眼查显示,好大夫在线主体互动峰科技已经完成了股东变动。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投资人雷军等股东悉数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蚂蚁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云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图源:天眼查
股东变更后,蚂蚁集团持有互动峰科技100%的股份,这意味着,好大夫在线已被全资收购。
可自2006年创立以来,好大夫在线主打专精“问诊”,却在商业变线路上并未有多大建树,虽然一度请来“华与华”做营销定位,地铁站广告花费不少,但迟迟难以取得正向盈利。
何况如今的投融资市场,早已不是七八年前的繁荣景象了。
连投资人都在拼命找LP“补血”,甚至直接躺平,所以即便是“说破天”的好故事,只要没有充沛现金流,融资就别想了。
事实上,好大夫在线已经很久没有新的融资进来了,“卖身”大厂是可能的、唯一的好出路了。可一个没跑通商业模式的“烫山芋”,谁会当这“接盘侠”呢?
还真有,就如蚂蚁集团。那么问题来了:蚂蚁图啥?
壹|“不良资产”
意在支付端的并购
互联网医疗平台恐怕早已是“过气网红”。
除了平安健康、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传统三巨头外,已经上市且能勉强“存续”成长的如药师帮、叮当健康、1药网、合纵药易购等都是医药电商平台,智云健康、梅斯健康等也在擦边药械。
反观当初红红火火、恍恍惚惚搞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平台,春雨、微医、好大夫、医联、丁香园、微脉等等,要么委身大厂,要么举步维艰,要么销声匿迹。上市融资,已成天方夜谭。
尽管好大夫在线并未公布具体的财务信息,但结合同类型互联网医疗平台公司的财务数据来看,大家的生存状况堪忧。
此前的微医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微医分别亏损40.52亿元、19.37亿元、19.14亿元,累计亏损79.03亿元。
因持续亏损,亟待打开融资通道,过去几年,微医接连转战港交所、A股、美股等资本市场谋求IPO,但始终未果。微医已经是同类平台中状况比较好的了。
过去几年,好大夫在线的战略目标就一直是扭亏为盈。
2019年10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司创始人王航表示,“好大夫在线仍处于商业化探索的第一阶段,即打磨每一项产品和服务,并为之定价,远没到规模化盈利”。
2022年12月,在一封内部公开信中,王航又表示好大夫在线即将进行战略及组织结构调整,希望能加强业务的抗风险能力,摆脱对融资的依赖,“成为一家自负盈亏的企业”。
显然,如果好大夫在线能够自负盈亏或者上市有望,恐怕坚守了18年的王航也不会退个干干净净。
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即便能活到今天,也依然没能证明是一个好生意,甚至连商业模式都似乎被证伪了。
那么为何蚂蚁集团要收购互联网医疗的“不良资产”呢?何况阿里系本来就有阿里健康。
观察蚂蚁集团过去一段时间的种种举措,确实正加速布局医疗健康服务,但并非像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一样,沿着“卖药”的主线发展,而是发力在医保支付端。
官方资料显示,2016年5月,支付宝与深圳人社局合作上线医保移动支付平台;2018年,蚂蚁集团参与医保电子凭证的标准制定;2019年11月,支付宝又首发上线了医保电子凭证。
经过多年深耕,支付宝已积累了海量医保相关用户。2024年初,支付宝官方透露,通过支付宝激活医保码的用户数接近6亿,月活超2亿,每天使用的医疗服务次数达1300万。
考虑到阿里系已经有主打“卖药”业务的阿里健康,手握海量优质医保相关流量的蚂蚁集团没有必要再重走“卖药”路径,而是顺应海量医保用户的诉求,将视线投向了更广阔的互联网保险市场。
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披露的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同比增长超30%。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增速,均高于互联网医药零售。
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结合蚂蚁集团此前的招股书,也可以一窥保险业务的巨大商业想象力。
2017年—2019年,蚂蚁保险科技平台促成的保费及分摊金额分别为92亿元、145亿元、375亿元,后两年同比增速分别为57.6%、158.62%;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内,这一数字进一步上涨至518亿元,远超一众传统人身险公司及财产保险公司。
由此来看,蚂蚁集团选择在此时收购好大夫在线,真正的目的,似乎是希望借后者优质的“问诊”业务,进一步提振自家保险业务的活力。
贰|打通三医
蚂蚁集团新故事
尽管蚂蚁集团与阿里集团有“脱钩”之态,但与阿里系的协同互动却也是“斩不断理还乱”的。
实际上,从战略定位上看,蚂蚁集团发力的方向是在“医保”这个支付端上,阿里健康主营则是在“医药”上。
因业务模式相对较为健康,阿里健康不光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并且已稳步释放利润。
2024财年财报显示,阿里健康年度活跃用户数为3亿;自营商店的累计会员数量增长至7700万。同期,阿里健康营收270.26亿元,同比微增1%;净利润8.8亿元,同比增长64.6%。
图源:阿里健康
阿里系本身就有互联网医疗巨头的阿里健康,为何蚂蚁集团还要另辟蹊径地再收个好大夫在线来“贴膘”?难道只是为了“撇清关系”?
其实,蚂蚁集团收购好大夫显然是要继续巩固在医保支付端上的优势竞争。
占据支付端流量优势,加上与阿里健康在医药端的战略协同,再整合好大夫在线来补上“医疗”的短板,“医保、医药、医疗”的三医联动大棋这才“闭上环”了。
毕竟阿里健康虽然有流量优势,但在互联网问诊上远不如平安好医生和京东健康。因此,以蚂蚁集团的医保支付端串联上阿里健康与好大夫在线,颇有战略价值。
“相较于健康管理公司,保险公司本身也是医疗支付方,更容易建立起就医服务的闭环,从而将线上问诊扩展为实现线上线下就医服务的全流程服务。”
此前,太保安联首席健康官、健康管理中心总经理龚晨的这段表述,也能窥见医疗服务资产对于医疗支付方的战略意义。
图源:IDC
接下来,蚂蚁集团除了会在纵深维度夯实医疗保险业务(也包括健康险等商业保险)的基本盘,横向维度上将会以保险业务为基石,打通好大夫在线的“问诊”医疗服务和阿里健康的“卖药”业务,实现三医全链贯通。
虽然收购金额不详,但蚂蚁集团此时全盘接过好大夫在线的成本可能并不高。接下来,就看蚂蚁对好大夫在线的整合,能够真的实现“补链”之图。
叁|升维之战
大厂时代的角逐
曾经群雄并起的互联网医疗,如今进入大厂并购整合的诸侯争霸时代。
我们观察到,不仅是传统列强的阿里系、京东系还有平安集团,字节跳动和美团这几年都开始紧锣密鼓地加速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布局。
2020年12月,字节跳动收购互联网医疗问诊公司幺零贰四科技,随后推出医疗品牌“小荷健康”,落子布局互联网医疗问诊业务;美团也砸重金介入药品O2O市场。
但大厂并购整合互联网医疗资产,恐怕并非指望获得在医疗服务领域深耕的回报,更多可能将是通盘考量将流量优势有效贯通“三医联动”上,如此才可能更具竞争力。
回到蚂蚁集团全面接盘好大夫在线的案例上。换个角度思考,为何不是阿里健康来收购好大夫,却是蚂蚁集团这个业务相关性、嵌合度更低的收购方呢?
在上一个阶段,以“医药”为轴心向“医疗”做布局,向“医保”做延伸的是京东系的京东健康。
但本质上,京东健康的阳谋还是在“卖药”上,互联网医疗更大的作用是在线上“问诊开方”上,结果导向是靠药品销售支撑成长性。
2024年上半年,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日均在线问诊咨询量超48万,但线上问诊等医疗服务业务的营收贡献相比卖药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中报显示,京东健康当期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所得商品收入为239亿元,营收占比为84.45%;而平台、广告及其他服务占比仅15.6%。
图源: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也明确表示,要充分发挥医药健康供应链能力,继续巩固“线上健康消费第一入口”的优势地位。
如果这个阶段上,阿里系再复制京东健康的成长路径,显然是无法展现阿里的大厂风范了。而蚂蚁集团以支付端为轴心,整合医疗服务和医药零售,这个逻辑则是更为宏大的叙事格局。
当然,能不能把三医贯通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互联网医疗升维之战的成功案例,还得先看蚂蚁集团如何整合好大夫在线的医疗服务资产,以及将其完美嵌入到自己的医保服务体系中。
当然,从历史经验看,这恐怕是个难度不小的挑战。
因为在线问诊其实仍然是低频需求,最自然的流量出口就是“卖药”,现阶段还看不到问诊深度赋能保险的潜力。
图源:好大夫在线
就资产价值而言,好大夫在线恐怕最大的价值在于平台上海量优质医生群体。官方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9月,好大夫在线收录了中国10000余家正规医院的94万名医生信息。
如果短时间内,好大夫在线的海量优质医生资源不能焕发出更大的商业价值,蚂蚁集团还能否继续为好大夫在线“输血”,留住这些优质的医生资源也是一个未知数。
而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互联网医疗是监管关注的重点。过去几年,有关部门屡屡发布监管政策,限制互联网医疗企业无序发展。
比如,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就要求互联网医疗需要最大程度与实体诊疗“同质量、同监管”。
沿着上述逻辑,可以断定,互联网医疗服务领域绝对不可能复制外卖、网约车等领域的成长路径,出现一个一家独大的巨头,凭借垄断优势,掌握议价权,让患者为高昂的医疗服务买单。
蚂蚁集团又怎么可能不懂监管的心思?建立、巩固其在三医闭环中最关键的支付端,才是蚂蚁集团收购好大夫的根本动机。
只是不知道,不“卖药”而“卖保险”的蚂蚁集团,能否很好地消化掉整合好大夫的成本,同时建立起良性的三医联动循环,这是需要进一步观察的。
完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涉及数据信源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或作者认为权威可信的第三方机构;本文海报设计为《多肽链》原创设计制作。
多肽链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