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欣药业 刘氏家族战退两囧

文摘   财经   2024-05-29 21:24   北京  

回头再看罗欣药业当年退港投A的动作,控股股东刘氏父子的诸多操作实在令人难解。


2017年3月,挂牌港交所的罗欣药业完成了私有化退市,港股上市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彼时折算人民币约为92亿元,如今A股中小板的罗欣药业(002793.SZ)总市值不过54亿元。


当然在2020年4月,完成资产置换,借壳东音股份上市的罗欣药业股价也在3个月后达到了至今7年来的历史最高,市值190亿元左右。


可近4年时间过去了,如今公司市值不过彼时的1/4多点。当二级市场投资者一脸蒙的看向罗欣药业,曾经信誓旦旦许下业绩承诺的控股大股东不但“失言”,反倒是左手腾挪资产,右手大笔套现。


医药行业如火如荼的创新驱动企业成长之时,曾经底子不错的罗欣医药在创新药上乏善可陈,为数不多的亮点也似乎泯灭在创新药的市场声浪中。


眼见集采等行业政策大大压缩了过去仿药的利润空间,创新药又“接济”不上公司持续的增长。二级市场自然得用脚投票,把罗欣医药股价给打下来了。


可即便公司陷入亏损泥沼,股价也快隐入尘烟,公司实控人刘保起、刘振腾父子俩却宁冒监管风险和普通投资者的骂声,依然减持股份,这又怎么会重塑证券市场对公司的信心呢?


或许在“港退A借”之时,怕是刘氏父子等大股东就筹谋着套现离场。毕竟A股的规则似乎更容易脱身,何况整个市场近几年大股东花式套现早已泛滥成灾。


与其辛苦做事业,还要面对市场监管和投资者的回报要求,疯狂套现之后的摆烂却是减持新规和国九条新规之后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核心管理层的状态和心态。


只是我们仍旧希望罗欣药业的大股东不是真的这么想,这么做。


壹|是非减持

一笔算不懂的账


眼下,A股市场最为投资者所诟病的莫过上市公司大股东们的花式减持了。


5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规则。针对此前上市公司出现的各种“绕道减持”,进一步封堵漏洞。


在减持新规消息还未落地前,便有数十家上市公司大股东急忙扎堆减持,引得市场方又是一片哗然。不过,相比他们的前辈罗欣药业,也只算小巫而已。


2023年医药行业上市公司里的“减持之王”正是罗欣药业。当年度内,公司分别在4月11日、5月25、6月8日和7月22日发布过4份“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


其中4月的权益变动报告是因为“公司可转债转股总股本增加”“2020年股权激励计划总股本增加及股权激励未达标”“业绩承诺补偿股份回购注销”“一致行动关系到期解除”导致控股大股东股权股比发生变动。除此之外的3份权益变动报告则都是因为控股股东减持公司股份达到或超过5%。


按照2023年4月11日的权益变动报告显示,罗欣药业的控股股东山东罗欣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欣控股”)及一致行动人克拉玛依珏志、Giant Star合计持股436,544,586股,占比公司总股本40.14%。


图源:上市公司公告

 

而罗欣控股的实控人是刘保起,也就是罗欣药业的创始人、前任董事长;克拉玛依珏志和Giant Star实控人则是刘保起之子刘振腾,也就是公司现任董事长。


除此之外,“解除一致行动人关系”的其他几家公司里,也有刘氏父子作为参股股东的身影,这部分先忽略不计。


另3份权益变动书则显示,自2023年5月18日至7月21日,罗欣控股与克拉玛依珏志和Giant Star三次减持达到或超过5%,减持后三者共持股265,535,786,占总股本比例也从40.14%下降到了24.42%。


也就是说,去年5-7月间罗欣药业实控人刘保起、刘振腾父子共减持1.71亿股,按照权益变动报告披露的交易价格区间为:5.28-6.65元。


粗略计算,刘氏父子3个月内减持金额就超过了10亿元,而这笔钱在后续上市公司的公告中解释为控股股东还当初港股私有化时的借债。


就在刘氏父子大规模减持套现罗欣药业股份的次月,证监会发布对上市公司股份减持行为的新规,从上市公司破发、破净和分红等方面对控股股东、实控人等重要股东减持股份作出严格要求,被称为“最严减持新规”。


尽管罗欣药业一再公告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合规合理,但还是踩到了监管红线。


2024年4月8日,罗欣控股收到证监会浙江监管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将去年12月1日证监会对罗欣药业控股股东罗欣控股的减持立案调查给出了最终的处罚决定:没收违法所得及罚款共280万元。


图源:上市公司公告

 

280万元的处罚损失相比10亿元的套现自然算不得什么,只是控股股东的减持对于罗欣药业其他股东的心理影响是很直接的。


2023年9月末,罗欣药业发布公告披露公司另一持股5%以上的股东方秀宝及其一致行动人方东晖、大任投资自当年5月份以来也进行了减持,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0.96%。


大股东们的减持即便合理合规也很可能意味着他们对于公司的前景并不乐观,也因此用脚投票的二级市场投资者让罗欣药业股价又下了一个台阶,今年2月间一度跌至3.41的历史最低价。


然而,对于控股股东刘氏父子而言,当初92亿人民币港股退市,而今在市值50、60亿元时减持套现10亿元还私有化借债,还被证监会处罚,被投资者骂,这个账到底要怎么要算明白呢?


贰|罗欣“卖子”

艰难的自我救赎


不管罗欣药业控股股东未来会不会继续减持公司股份,但可以预料的是大股东们减持股份的难度将越来越高。


今年证监会升级的减持管理办法中,还明确了控股股东和实控人的减持必须与股价和分红挂钩,防止在股价表现不佳或者分红不达标时减持。


就罗欣药业借壳上市之后的股价表现来看,可谓是扶不起的阿斗,一路缩水了近2/3。


今年2月初,公司发布首次回购股份的公告,并在随后的两周时间内斥资9988万元完成了回购计划,回购股份占比2.39%。


回购股份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住了公司股价,但在公司连续两年出现大幅亏损之下,罗欣药业股价要想提振也是难事。


此外,在2020、2021两年聊胜于无的分红之后,罗欣药业业绩承压也无力分红派现,恐怕未来短时期内不可能有什么大手笔的分红。


事实上,2022—2023年罗欣药业业绩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两年净亏损18.86亿元,2021年时公司还盈利4亿元。


究其亏损原因,罗欣药业给出的解释是仿药业务受到集采和医保目录调整的影响,创新药业务尚未能覆盖成本等原因。


然而,集采等政策影响的是全行业,而由仿及创的转型也是行业企业多年来很明确的路径,仅仅从外部环境找公司业绩断崖的原因,显然根本不足以说服二级市场投资人。


不过也应该看到公司实控人做出了一些调整,以应对颓势,比如卖出医药商业资产,集中精力投放到医药工业业务上。


5月22日,罗欣药业公告转让控股子公司山东罗欣股权的进度:山东罗欣已收到上药山东支付的第二期股权转让款7947.37万元,加上此前一期转让款,已合计收到2.86亿元。


图源:上市公司公告

 

早在2022年9月、10月,罗欣药业董事会就通过了转让山东罗欣股权的决议——作价4.15亿元,将山东罗欣70%股权转让给上药控股的子公司上药山东。


罗欣药业的业务结构主要是由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板块组成,按照借壳上市的2020年年报数据看,医药工业营收贡献占比七成,医药商业占比三成。


但随后公司医药工业业务增长出现颓势,医药商业的营收贡献则不断上升,在2022年出现大反转,罗欣药业医药商业收入达到20.22亿元,占比当年营收的56.37%。


图源:上市公司财报

 

2023年2月21日,山东罗欣70%股权转让给上药山东的事项完成交割,不再纳入罗欣药业合并报表范围内。


卖出医药商业核心资产的山东罗欣后,2023年公司医药商业业务收入骤降至2亿元,占比总营收也降至10.79%,显然罗欣药业又回到了倚重医药工业业务的发展轨道上。


只是仿药的颓唐、创新药的未知,医药工业业务要如何赋予罗欣药业未来的想象,恐怕仍旧是个不确定的“X”。


叁|创新乏力

拿什么支撑未来


仿药的衰退比预料的更快,创新药的崛起比预想的更慢。


罗欣药业业绩出现断崖其实早有先兆。2020年借壳上市后,罗欣药业就与国家集采撞了个满怀。


当年1月,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启动,33个品种中32个采购成功,共100个产品中选。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3%。


此后尽管罗欣药业的产品屡进集采名单,但价格也大幅度降低。


以2021年第五批集采为例,罗欣药业中选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和注射用兰索拉唑,降幅分别高达96%和93%。为了以价换量,依达拉奉注射液、注射用氨曲南、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等更多产品不断中标集采。


但作为一家仿制药为核心产品的企业,罗欣药业的利润空间本就有限,集采降价自然更会大幅度压低其核心单品的利润。


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罗欣药业的营收支柱抗生素类产品毛利率同比又下降了5个点,为32.67%,而相较2019年的67.96%,已过腰斩位。


眼下药品集采已然常态化,这对于倒逼仿制药企业加速转向创新药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只是在“由仿及创”的这个过程中,罗欣医药似乎掉队了。


A股上市初,罗欣药业控股股东曾做出了业绩承诺,大抵是建立在仿制药做增长底,创新药顶开天花板的构想上。


可故事往往都是一波好几折。史无前例的集采压力,不断内卷化的仿药市场,又叠加上疫情的困顿影响,都在罗欣药业身上更加显效。


当然创新药的加速研发上市,罗欣药业也不是没有努力,但这种努力很容易在药企创新药潮水涌来时,被抹平在沙滩上。


毕竟,这是一个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市场,多少药企孤注一掷地豪赌创新药,所以药研投入成为衡量一个药企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2023年报数据显示,公司研发费用为1.12亿元,同比下降了45.16%。对于研发费用的大幅减少,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因大部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于2022年内完成,故本期仿制药研发项目支出减少。


图源:上市公司财报

 

实际上,罗欣药业的研发费用自其上市之后就是逐年大幅递减的。2020—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4.2亿元、3.21亿元、2.05亿元,占比营收一直在个位数徘徊。


再看罗欣药业研发投入的管线项目,2023年一共有7个:除了替戈拉生片十二指肠溃疡适应症已获批上市,幽门螺杆菌感染适应证正在申请上市中,普卡那肽片已完成3期临床外,其他项目都处于早期阶段。

 

而被罗欣药业视为重点品种的替戈拉生片收割适应症反流性食道炎,早在2022年作为1类新药获批上市,并在上市当年便被纳入医保目录。


去年11月,替戈拉生片第二个适应症十二指肠溃疡也已获批上市,而第三个适应症幽门螺杆菌感染很可能也将在今年或明年上市。


图源:上市公司财报


2023年报数据显示,罗欣药业在消化系统类产品上的收入达到5.72亿元,同比增长了163.63%,是其仅次于抗生素类产品的第二大板块;此外呼吸系统类产品营收达到2.45亿元,同比增长437.8%,增长势头良好。


只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类产品,能够持续增长放量,创造利润,接棒抗生素产品,将罗欣药业重新拉回增长轨道,短期内似乎还不现实。


在今天的行业创新竞争中,罗欣药业如果想仅凭个位数的研发投入和并不出彩的管线项目布局就赢得更大的市场,赢得投资者的青睐,恐怕难于上青天。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涉及数据信源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或作者认为权威可信的第三方机构;本文海报设计为《多肽链》原创设计制作。


 多肽链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多肽链
专注全行业深度报道与领袖专访;多肽学社是医健领域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聚集的线上社群|线下圈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