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加以控制,未来十年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很可能会高达7亿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根据最新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中的数据显示,心血管病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死因首位的疾病,每5例死亡者中约有2例是死于心血管病。
而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是心血管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则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心血管病已成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那么如何从疾病预防的角度,从医疗体系建设的角度,做好心血管病等大病慢病的防治一体?在此前上海举办的“2024生命科学创新大会”上,《多肽链》对话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泛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徐亚伟及拜耳影像诊断业务部中国区总经理胡文菁。
在全社会‘跑步进入老龄化’的过程中,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率四成多是一项沉重的疾病负担,因此在徐亚伟主任看来,建设布局从预防到治疗再到康复二级、慢病管理上形成闭环非常重要。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
同济大学医学院泛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徐亚伟
“我们解读‘健康中国’要落实的15个专项,其中1-6就是全生命周期从预防到康复管理,第11个专项是心血管相关的急救,如何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是以胸痛中心为抓手的急救体系建设。”徐亚伟说。
对比欧美国家近些年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上的举措一些变化,将诸如戒烟、睡眠健康、心理健康等都纳入了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国庞大的老龄群体,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不仅要均衡饮食管住嘴,适量锻炼迈开腿,同样也需要戒烟限酒(包括电子烟),进行睡眠管理和心理健康建设,都是我们预防心血管病的重要预防手段。
“再往前推就是控体重、控血脂、控血压、控血糖,这四大管控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然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徐亚伟表示,医生也有两大管理要落实在工作中:一个是公众教育的“三全”模式,全域覆盖、全程管理、全员培训以及全员动员;一个是要从疾病开始,从慢病管理、二级预防到康复形成完整的一个闭环。
“目前就心血管病来讲,的确有很多创新疗法和药物,治疗环节上有很多突破性的进展,但最后的根子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是在预防上。”
预防要早,这不仅是对于老年人而言,年轻人正在承受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也有了更多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此以往地影响健康,这也导致年轻族群猝死的事件屡屡发生。
要如何防猝死?
“我们首先要把疾病搞清楚,现在多数疾病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疾病,无论是脑梗、心肌梗死、肾血管下肢水肿等疾病,共同的致病基础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徐亚伟向《多肽链》介绍,同济大学医学院推行的泛血管检查,正是医生要根据从头到脚整个血管的情况对患者进行粥样硬化的对抗。
从临床实践数据来看徐亚伟表示有六成左右的患者自己是没有意识到心肌梗死症状的发生,大部分人在院外就已经是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猝死了。但实际上,病发前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一些症状发生。
回溯很多人的悲剧,从中是可以找出危险因素分层到他的健康问题里的。
“一般来说,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家族史、少摄入蔬菜、缺乏锻炼等情形的人群,总有2、3个危险因素存在,一定要重视起来,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家族史、少摄入蔬菜、缺乏锻炼这样的人群中,都会有2到3个危险因素,一定要高度重视,防止心梗、脑梗或者肾功能恶化等情况。
徐亚伟主任的建议是,从推动个人行为运动健康方式,以及血压、血脂、血糖和体重控制着手,“只要把这些因素通通降低了,心血管的急诊量就会大幅下降,猝死量就会下降,年轻人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减少”。
从医疗机构的角度来讲,徐亚伟认为所有预防应该是下沉到基层,基层医生要担当起“家庭医生”的责任。因此要加快三级诊疗的网络建设,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如此分级诊疗才是更加公平公正的医疗服务体系。
拜耳影像诊断业务部中国区总经理胡文菁亦认为心血管和肿瘤等疾病的预防,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拜耳影像诊断业务部中国区总经理胡文菁
但胡文菁也注意到一个很现实的现象,这些年医疗新基建投资热潮下,基层医疗设备更新也很多,但使用率却始终不高。
这一方面是老百姓不够信任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更愿意跑去大医院诊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基层医疗机构还不能完全做到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不过,这也恰是拜耳这样的产业企业以新质生产力,为基层提供先进技术,从而弥补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重要机遇。
解决基层医疗面临的挑战,核心问题是要以“同质化”赢取老百姓的信任。
“如果老百姓在基层医疗机构做检查,遇见疑难杂症的时候能采出高质量的影像,而基层医生也有能力做基本的诊断和分析,或者与大医院能够互动诊疗,老百姓自然心里就有底。”
当然,这还需要一个不断宣教的过程。很多新疗法、新技术,都需要向基层医生和患者进行宣教和推广,这也是赢得信任的关键一环。
胡文菁向《多肽链》表示,拜耳在中国已经超过140年了,企业有使命感跟国家一起,跟学术界一起去提升基层诊疗、医疗、治疗的同质化,帮助基层百姓能和居住在大城市的老百姓一样,都得到好的治疗。
“我想这个可能是企业能够为公众做出的最大努力”。
完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涉及数据信源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或作者认为权威可信的第三方机构。
多肽链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