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求职?就业地选择如何不纠结?

教育   2024-12-25 16:30   上海  

本文字数:2335,阅读时长大约12分钟



就业地选择是不少应届生做未来职业规划时难以抉择的问题。两个月前,将于明年硕士毕业的萱萱同学曾为此纠结不已。


萱萱来自小县城,正在我国东北一个省会城市的高校读硕士。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应届生,她希望毕业后成为一名高校思政教师。但对于留在省城还是回到家乡求职,她感到很难做决定。


而眼下,萱萱已明确就业地——省内一个地级市,既不留在省城,也没回到家乡,并顺利获得一所高校的录用通知。那么,她是如何做好规划并做出选择的?


01

聚焦四大考量点

做决定确实很难,若能找到一些切入口,或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萱萱在选择就业地时,从以下四方面切入,并进行考量:

1.地方经济结构与自身所学专业

每个地方(通常从“城市”层面来看)有各自的经济结构,通常情况下不会轻易改变,且决定着对人才的吸纳偏好和承接能力。以浙江杭州为例,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它对计算机、信息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诸多自媒体从业者也选择定居杭州,因为那里已形成相关产业链,发展机会较多。因此,如果一个地方的重点产业与自己所学专业非常对口,那么,在这个地方开启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相对大。


萱萱的职业目标是成为高校思政教师,而高校大多在地级市或省城,那么回到家乡并不是一个好选项。


2.地方文化与个人喜好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文化,每个人对不同地方文化的接受及喜爱程度也不一样。一个人如果非常喜欢某地的文化,觉得自己作为职场新人能在那里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那么,可以选择在此地安家立业。

萱萱熟悉所在省份的文化,也很喜欢当地的风土人情。若在省城或省内其他城市工作,她很乐意。


3.地方环境与个人性格

根据“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这一理论,不同性格适合不同的职业,不同地方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势必带来不同的职业环境。一般而言,那些喜欢挑战、好奇心强、适应能力强的人适合去大城市干事创业;反之,性格沉稳、内心保守的人可以到竞争压力较小的地方求职就业。当然,地方环境与个人性格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一个人不论选择去哪个地方工作,都要以成长型思维寻找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从内心深处来说,萱萱更倾向于在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地方工作。她希望在工作之余有一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用来提升自我和享受生活。


4.工作地与家庭远近

从家庭角度出发,年轻人选择就业地时有必要考虑父母及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当前,以下观点很多人普遍认同——父母若没有急切的陪伴需要,子女可以事业为主(无论去远方还是与父母同住),兼顾家庭;子女若想更好地陪伴及照料父母,则可考虑离家近的工作,或到老人友好型城市工作,并将父母接来同住。


由于父母身体健康且尚未退休,萱萱在选择工作地时,不用过多考虑父母及离家远近。
02

使用决策平衡单

在就业指导教师的提醒下,萱萱尝试使用决策平衡单,帮助自己做决定。


什么是决策平衡单?它是一种帮助决策者系统分析和评估选项的工具,通过比较不同选择在多个维度上的得分来辅助决策者做选择。其优势在于不仅能简化复杂的决策流程,还能显著提高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以下是萱萱使用决策平衡单的过程


第一,识别和确定问题,明确决策目标。萱萱的目标非常清晰,即选择就业地。


第二,列出所有可能的选项。萱萱根据自己的求职经历、职业目标、就业地范围,列出两个选项——省会城市、省内一个地级市。


第三,确认决策标准,罗列决策因素(价值取向)。这一步的重点是列出决策因素(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个人物质得失、他人物质得失、个人精神得失、他人精神得失这四方面。萱萱一共梳理出8个重要因素,包括工作岗位、待遇福利、休闲娱乐、自我实现、未来发展、生活成本、离家距离、家人认同。


第四,给决策因素(价值取向)排序并加权重。萱萱按重要程度排列决策因素(价值取向),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1分~10分)。对自己最在意的“工作岗位”这一因素,她赋予了10分。


第五,打分并计算。萱萱先在各评估维度给每个选项打分,再根据决策因素(价值取向)与权重计算出得分,然后把各因素的得分相加,得出每个选项的总分——省会城市259分、省内某地级市347分。


第六,做出选择。根据决策平衡单结果,萱萱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去省内某地级市求职。

萱萱的决策平衡单
03

做好三方面准备

萱萱目标明确,罗列的决策因素(价值取向)清晰,较为顺利地走出纠结的状态,得益于她在规划未来的过程中做好了以下准备


1.充分了解自己

求学期间,她认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九型人格测评等,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长处、价值取向,进而有着较为清晰的自我认识。


2.全面获取信息

使用决策平衡单前,充分了解每个选项,了解它们与自己性格、长处、价值取向之间的匹配程度,可以帮助自己更客观、科学地打分。萱萱在列出两个选项后,对它们进行了深入了解。省会城市的高校对思政教师的学历要求大多是博士,她若想在省城高校工作就得读博,而这并不在她的未来规划内。她还参加了几次某地级市的高校师资招聘宣讲会,发现当地对人才求贤若渴,多所学校对思政教师不设博士这一学历要求;同时,当地虽不如省城繁华,但生活便利、交通便捷,年轻教师有着不错的发展空间。


3.具备前瞻视野

在这快速变化的时代,一份工作做到退休的模式逐渐远去,每个人需要以成长型思维迎接变化与挑战。萱萱在赋予决策因素(价值取向)权重时,认为工作岗位及个人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因而给了较高权重——前者10分,后者9分。凭借这样的前瞻视野,她发现某地级市的一所专科院校正处于专升本关键期,且渴求思政教师,于是积极求职。不久前,她获得了录用通知,也对即将开启的职业生涯满怀憧憬。


正为就业地选择而纠结的应届生,不妨参考萱萱做决策的过程,早日明确自己想去哪个地方工作,从而做好下一步规划,信心满满地迎接即将开启的职业生涯。

(作者系吉林农业大学教师)



编辑:孟优悠

责任编辑:白羽

来源:《成才与就业》杂志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推荐阅读





【规划】高职毕业后,去读本科还是直接就业?
【规划】选专业要不要看性别?打破“预设立场”很重要
【规划】学会抓重点


成才与就业
《成才与就业》的主要读者是一群充满青春活力、富有上进心的有志青少年。《成才与就业》\x0a始终致力于不断满足青少年学生读者对职业指导教育的需求,为他们求学、求职、求发展助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