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709,阅读时长大约10分钟
“好戏”轮番登场,内容精彩纷呈。上周末,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接连举办三场市级活动。由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同学抢下多场活动的入场券,在“民文基地”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周末。
11月2日(上周六)下午,“珠算非遗 传承创新”市级讲座在中华艺术宫开讲。此次讲座由珠算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推出,主讲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珠心算高级教练师、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陆萍。
讲座正式开始前,陆萍邀请她的两位学生向现场听众展示珠心算能力。“请听题:267+380+519+408+296,写答案。”播音刚结束,两位学生即在卡纸上自信地写下答案——1870,现场不禁响起掌声与惊呼声。
珠心算展示
“他们的计算速度为什么这么快?”面对现场听众的提问,陆萍解释,这是因为两位学生通过珠心算训练,已使打算盘的操作过程充分“内化”,“他们的大脑中有一把算盘,可以快速地进行加、减、乘、除等计算方法。”
随后,陆萍从珠算的发展史入手,详细介绍了珠算的前世今生。珠算萌芽于商周时代,在宋元得到发展,成熟于明朝,在清朝民国后得到普及。我国西周宫室遗址曾出土过90粒陶丸,专家考证认为这可能是古人用来计数的圆珠,陶丸计数由此成为“以珠示数”的历史萌芽。
主讲人陆萍
“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的药铺柜台上,摆放着一把算盘;元初画家王振鹏绘制的《乾坤一担图》中,画中货郎担上有一把横梁和档珠极为清晰的算盘……这些都说明在宋元时期,算盘已在民间广泛使用。”陆萍说,“中国人对珠算倾注了大量的智慧和情感,珠算也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理念。”
现场小听众踊跃举手发言
进入新世纪后,2002年10月,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在北京成立,每年的8月8日被确认为“世界珠算日”。2013年12月,中国珠算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评价为“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一个适应当代需求的范例”。
讲座最后,陆萍说:“世界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形式的算盘,但唯有中国算盘巍然独存,至今盛行不衰。珠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用心传承。”
而为让听众进一步领略珠算魅力,基地还准备了算盘原材料,供大家动手制作。在敲敲打打中,听众们不仅对算盘有了感性认识,更感悟到执著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动手制作一把属于自己的算盘
手拿七彩算盘真开心,部分学员与主讲人合影
本次讲座同时还进行了在线直播,截至发稿,线上观众人数已达13.69万人次。
选款式、上颜色、画图案……11月3日上午,22名青年学生在民族服饰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原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推出的“唐代服装彩绘”市级专题培训中,通过动手实操,领略唐朝服饰之美。此次培训还进行了现场直播,截至发稿,线上观众数达1.27万人次,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中国传统服装(汉服)近年来广受追捧,此次培训主讲人、基地服装专业教师赵立以此为切入点,向学员们介绍唐代服装的款式特征及经典的配色、纹样。
主讲人赵立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文化影响力更是遍及东亚乃至中西亚。除了唐诗,唐朝服饰艺术的鼎盛同样是唐朝强盛的一大体现。”赵老师告诉学员们,“唐朝服饰艺术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息息相关。”
有了这样的背景认知,学员们又在赵老师的介绍下了解了唐代女子着装的变化——从初唐的纤瘦轻盈,到盛唐的丰肥浓丽,再到中晚唐的纤细回归。其中,襦裙、女着男装、女着胡装是唐代女子的三大着装类型。
培训中,赵老师重点介绍襦裙:“这是汉族女子服饰中非常基础的一种款式,指女子上衣穿短襦、下着长裙,即上衣下裳(chánɡ)。”学员们则在体验环节,用画笔在襦裙模型上设计具体款式。随后,结合唐代仕女陶俑的配色,学员们以红、绿、黄和紫等为主色调,给模型上色,并绘制联珠团窠纹、宝相花纹等富有唐代特色的纹样。
绘制纹样
培训结束之际,学员们意犹未尽。来自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徐景怡同学满怀期待:“参加这场培训后,我更想穿汉服了,还想多了解一些汉服的知识,包括配色的选择、纹样的寓意等。”
赵立在接受《成才与就业·职Campus》学生记者胡骏晖采访时则提到:“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民族服饰文化,能提高审美能力、艺术感知力、艺术鉴赏力,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这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都很有益。”
培训学员与基地校老师合影
古典舞以其“柔美”著称,舞姿如同春风拂面,细腻而充满诗意。舞者凭借精湛的技艺,将古典舞的优雅与柔美演绎得淋漓尽致。11月3日上午9:30,一场以“古典舞‘柔美’组合”为主题的市级专题培训在中国舞传承教育基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拉开帷幕。受名额所限,来自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等23名学生参与了此次培训。
主讲人戎昳宁
据了解,本次培训的主讲人戎昳宁,是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讲师,曾荣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金奖、第八届“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银奖、华东六省一市舞蹈比赛金奖。她也曾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九届韩国首尔国际舞蹈大赛,并荣获金奖,指导学生入围第11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从刚开始戎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学习各种舞蹈动作,到后期同学们听着音乐,跟随戎老师的节奏和步伐,完整完成整个舞蹈动作,花了不到1小时的时间。戎老师将理论知识穿插进现场培训教学的过程中,一边展示舞蹈动作,一边讲授知识原理,现场的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戎老师还不时走到学生面前,动手纠正学生的动作,并给予示范,并鼓励同学们大胆练习,不要害怕出错。
戎昳宁耐心指导学员
1个多小时的培训活动转瞬即逝,同学们意犹未尽。《成才与就业·职Campus》学生记者陆毅采访了戎昳宁。谈及如何将古典舞跳好,戎老师给予了这样的回复——“每一次跳舞都需要全身心投入,最好要把情感、动作、技术融为一体。如果技巧上有失误,也不要让观众看出自己的慌张,而是尽可能去弥补失误,把后面的动作发挥好。在我看来,做快速动作不是最难的,慢速柔美的动作更考验舞蹈演员的功力。一个优秀的演员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肌肉,这就和平日训练息息相关。如,半脚尖的稳定,需要脚踝力量的训练、重心的训练以及掌握脚掌下推、脚后跟上提的方法。只有平日加强训练,才能在舞蹈中有更自如的表现。”
另一位《成才与就业·职Campus》学生记者徐喆伟采访了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唐同学,她在培训过程中动作姿态优美,表现得很好。据唐同学透露,她从5岁就开始学习舞蹈,至今已有11年了。出于对舞蹈的热爱,她加入了学校的舞蹈队,每天都会训练3小时左右。“参加此次培训活动,在戎老师的指导下,我知道了如何在跳舞的过程中保持顺畅的呼吸。老师帮助我调整后,我感觉在呼吸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唐同学兴奋地说。
责任编辑: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