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视《未来中国》:一档具有世界前瞻性的科技节目

科技   2024-12-22 22:41   北京  

一档看见未来中国的科技节目,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东方卫视《未来中国》给了参考答案。


这个节目最为出彩之处,就是它为一档优质科技节目,提出了一个框架性思维——


框架的底边,考虑的是科技节目的传播性,一档科技节目如何做足科技向善的普惠以及普通民众的科普——这是巧思;


框架的顶层,考虑的是科技节目的价值观,一档没有科技价值观的科技节目是相当可怕的——这是终极。


巧思是为了实现终极,底部扎稳是为了构筑顶层,后者是更为本质的,也是媒体人更需关注的,因为我们并非为了做内容而做内容,而是为了价值观做内容——这也是传媒业的终极。



上篇:基层设计


这是《未来中国》的第三季。


一季比一季的,这个节目越做越有巧劲儿——


它把遥远的未来感做成了近距离的亲民感。把科学拉进了生活、拉进了日常、拉近了普通人。


第一个埋伏着巧思的设计,是「场景的日常化」。


它特地设计在节目开篇——


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全球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作为主持人陈辰的助理,共同完成三个日常场景的交流:


先是两「人」一起出现在一个居家场景中,青龙帮陈辰泡咖啡、做规划、按电梯,都在日常对话中实现,而非冰冷指令;


接着两「人」来到上海徐汇西岸散步,陈辰像朋友般地问青龙,「你能感受到美好吗?」青龙回说,「我可以检测光线、温度,这是一种数据上的美好」。



最后两「人」来到演播室,青龙陪同陈辰上班,打趣一番之后,进入正题,引出本期节目主题:具身智能。



三场「戏」下来,你会看到一个既有日常感又有未来感的生活流。



而你也会对什么是《未来中国》有了一番全新理解:


你说它是「未来」的,但是已能实现,所以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未来」;

你说它是「已来」的,但却超出日常,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样的生活「尚未到来」。


我们需要理解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存在于人意识的「时空」并非均匀分布的。


因为观念的差距、认知的局限、视野的束缚,即使在同一个当下,有的人是农业文明的人,有的人是工业文明的人,有的人是信息文明的人,有的人是AI文明的人。


未来不是真的还没到来,未来是一个「渐变色」——


一部分人(AI文明的人)已经活到了另一部的人(非AI文明的人)的「未来」。


而《未来中国·AI季》就是要把AI文明的人的日常生活展现给非AI文明的人,通过这个节目,把更多活在过去的人,拉平到同一时空中。而这,就是节目的功德与意义。



第二个用心良苦的设计,是「具象化的应用」。


做了三季之后,这个节目越来越把中了中国科技的脉。


它抓的点位是非常准确的——


不回避地客观而言,中国人在世界科技格局中最擅长的,就是做应用。


因此,本季主打「AI应用展示」,与全国人工智能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区徐汇滨江模速空间合作,是与中国的特色与特长相呼应的;与此同时,在具体应用中,再去谈原理、谈技术、谈价值观,也是中国老百姓最能接受、最好理解的。


比如首个上场的应用「四足仿生机器人」,它先让观众看到了这个应用的实体,紧接着周鸿祎马上问:「稳定性怎么样」?他上前踹了几脚,其实就是在做关键指标测试,背后实则是这款机器人的稳定性算法做得很好。



所以,对于一个具身智能门外汉的普通观众,马上就能get到:原来对于做「脚」的机器人,测试做得好不好的核心标准,就是「稳定性算法」。


而在一整期节目一系列展示做完后,我们看到了有人做手、有人做脚、有人做眼、有人做脑、有人做表情,它在一个个离散的应用中又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产业全貌——观众是有完型思维的,又会通过自己的想象,自己看到一幅完整的未来中国景观。


同时,也恰如周鸿祎说的,中国的制造业很齐全,中国的具身智能会与中国的制造业接驳,我们会形成一套完整的具身智能供应链、生态链和产业链,五到十年之后,中国具身智能会全球领先。


所以,看《未来中国》,看见的不只是未来你的个体生活将会如何改变,也会看到未来中国的科技趋势、经济发展、世界生态位,确实会有根据地相信中国、相信中国市场。



第三个趣味性的设计,「情绪化的增强」。


大概是想弱化科技节目的理性,增强科技节目的感性,这一季设计了一个「啊哈时刻」。


它的规则是,当一个AI应用展示让第一现场或第二现场的嘉宾们内心产生「哇」的声音,觉得这个项目有点意思、有点东西,就可以按「啊哈灯」,全场获得「啊哈值」最高的获得最具未来感的项目。


所以,它把常规评价科技项目的标准,变成感性冲动——


是对中国科技的惊艳、对中国科技人的惊叹,而非数据参数、市场规模预估。


这个标准我想是更合理的,因为理性标准中可能阉割感性,但是感性标准中必然包含理性。


同时,在情绪中的人,才会更容易激发创新的想象,打开未来的畅想。


比如上海交大工研院执行院长王佳梁,在看到四足机器人后很兴奋,突发奇想是否可以把人形的上半身和马形的下半身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人马形」的未来机器人形态?



这个想象,既是远古的召唤,当我们想到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想到人马座的的黄道星座,这个想象一直根植在人类的文化模因之中;又有未来的召唤,它确实可以竟有具身智能,把它从神话中、从深空中,召唤到未来的日常生活。


下篇:顶层设计


然而,在我看来,这个节目更宝贵的,是对科技价值观的思考。


现在世界性的议题,就是科技伦理跟不上科技进步,而科技伦理需要一场科技伦理大探讨,如果作为既有文化属性又有传播属性的传媒人不在这上面有所思考、补位和建树,价值何在?


所以,对于传媒人而言,我认为当下科技节目的第一要义,是科技价值观的反思。


这档节目,展示除了出了负责任的思辨性


一味的渲染科技发展的进步论,绝对是危险的。


所以,我想节目组应该有意为之地对四位主嘉宾的科技观念有过摸排,两位嘉宾(周鸿祎、呼兰)是「碳基生物派(人类中心主义)」,另两位嘉宾(黄铁军、王佳梁)是「硅基生物派(超人类主义)」,两派人士拥抱截然不同的科技价值观。



所以,他们才会对机器学习到底需要监督还是不监督产生激烈分歧——


超人类主义者认为,这是AI进化最有效率之路径,它会为了自己的发展与生存产生更大的创造力,且人类即使想控制也不可能控制得住;


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这样的价值函数太危险了,因为产生更大创造力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更大破坏力,它会为了自己的发展和生存,把人类视为阻挡它实现目标的障碍物。既然教育可以规劝儿童向善,为何AI要放任自流?


这个辩论才是「真辩论」。我们可能见过太多「假争吵」,为了流量、为了噱头,刻意为之、刻意设计。但是,这是人类千年之遇之大辩题,是当今世界最顶级的大脑和最前沿的科学家都在真辩论的人类议题,它是不该回避的、应该争辩的真问题。生逢这个时代的人,若是没有这个问题的独立判断,显然没有真正活在当下。


同时,它又有批判性


为什么首期节目选做「具身智能」,我想也是有一定用意的。


因为今年就是一个「具身智能」这个词汇进入「通货膨胀、语言污染」的时代。很多媒体人听到这样一个新鲜词汇如获至宝,于是开始大肆炒作,殊不知这早有百年历程、五十年理论基础,而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新概念」。本期节目就从对「具身智能」的发展沿袭做了一个脉络,其实就是隐含了批判性。


而周鸿祎也犀利地指出,现在中国科技圈的一个乱象就是黑话横行、概念横飞,说的越是让人云里雾里就好像高深莫测。最简单的一个对比就是,美国科技媒体发布的十大科技趋势,都是普通人看得懂的,但是中国科技媒体发布的十大科技趋势,都是普通人看不懂的。硬生生地把「科学」变成「玄学」。而如果科技人与科技媒体无法打破这个语言的迷障、概念的迷恋,难免在迷惑他人之时也迷失自己。



同时,这个节目所拥抱的「主义」,不仅只有「科技主义」——



还有女性主义


每个时代,都会发生随着时代生产力工具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权力结构的更迭。


AI时代亦是如此——


如果女性不参与到AI的创造与生产中,性别平权问题会更严重。因为AI文明时代是一个更注重意识、观念的时代,渗透在AI的语言里、AI的行为里,甚至AI的可能得意识里。因此,如果植入到AI系统中的只有男性思维和男性视角,世界将会是不完整的。


因此,反而在首期节目中,对我本人触动最大的是女性AI创业者梁小丹副教授带来的「长程决策具身大模型」。


她让我看到了,原来女性AI创业者,在场景的思考上,是跟男性不同的。当男性创造AI应用代入的场景,是更英雄主义的火灾救援、极地越野,女性创造AI应用代入的场景,确实更温情主义的家庭日常、幸福生活,或者就是帮家庭主妇铺一张桌布或者购买一袋榴莲。



她也让我看到,原来女性AI创业者,在机器人的设计上,不是「直男思维」的只干正事儿,它会跟路上遇到的小朋友玩耍、跟老奶奶问好,它是一个融入社区生活的「生命体」,而非只有任务的「机器人」,有柔软的表达,有人际的互动。


她还让我看到,原来什么样的人就会设计出什么样的机器人。因为梁老师是一个有点俏皮,有点爱撒娇,同时又热爱生活的人,所以,她也把她的性格注入到机器人的性格之中。她的出镜,打破了固有的认知、刻板的印象:原来AI不只是钢铁直男可以开发,可爱女人也可以做。


因此,让女性AI创业者展示风采,是东方卫视和节目组一种价值观的选择和倡导——


激发更多女性投入AI浪潮之中。


话语权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但话语权不在无意义的辩论中,不如躬身下局,在系统中植入话语。


以及人文主义


这个节目除了让你看到对AI的憧憬,更返诸己身地看到对人的关照。


在人们研究AI、研究具身智能的道路上,细密地钻研人的手、人的足、人的眼、人的表情,才会发现,原来我们稀松平常相处的肉身,竟然有那么多神奇的技能点。



比如,当你听到灵巧手的开发者任杰骥的开发历程时,才会意识到,原来人的手之所以可以灵巧操作,是靠包括关节、侧摆在内的20多个自由度才能实现的,当你知道类人手的开发难度之时,忽然对自己的手,也有了几分感恩和尊敬,它会让你敬天爱人。


所以,《未来中国》呈现的未来感,不是纯粹的「科技感」,而是让科技关照人的「人文科技感」。



1号结语


这样一档节目,显然是极有意义的。


传媒的力量和优势,就是在于汇集。


它能让代表中国各个赛道最好的项目,高质量地聚集。否则,如今处于资讯爆炸时代的我们,良莠不齐、标准失标,很难穿透迷雾、看到未来中国。


当然,这样一个「资源整合型的节目」,不仅是「观众友好」的,也是「集团友好」的。


在上海打造国际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以及SMG in AI的集团战略之下,在东方卫视在气象焕新中,《未来中国·AI季》是一档既有首发性、原创性、前瞻性又有战略纵深的节目。


这样的理念与践行,会让SMG在时代更迭中,走得更远。


《传媒1号》原班打造视频评论新号:

《主编浅度》

 视频号同步上线,敬请关注



传媒1号
中国传媒业产学研先锋新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