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话题:
你怎么评价《美人鱼的夏天》?
作者|笛飞
渐已入冬,一部标签为「夏天」的动画电影上映了——或许你没有听说过电影《美人鱼的夏天》,那你总该刷到过「自己吓自己」的魔性模仿秀。
11月22日,国产动画电影《美人鱼的夏天》正式上映。迄今,影片的累计票房是30万元,回本应该很难了。
和惨淡票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部作品在自媒体平台上掀起的轩然大波。按照这个票房的剧本走向,《美人鱼的夏天》本应该悄无声息地度过院线周期,但它凭借多方因素加持,却意外爆火,成就了「一经上映,终成乐子」的现象。
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失控,而从它失控的轨迹,可以看出舆论对院线电影的关注思路与发酵角度。与此同时,作为独立动画登陆电影院线的《美人鱼的夏天》,又对「独立动画电影」的意义几许。
失控的轨迹
「两人七年以坚强的毅力,奇迹般地创作出九十分钟动画大片!」这是《美人鱼的夏天》一篇宣发稿的开头。
两人、七年、奇迹、九十分钟、大片……试图用堆砌的标签为这部动画叠起背景故事的好评Buff。
从点映的反馈来看,宣传稿用词也主打一个情怀:「一部用心、用情、用工的诚意之作!」
之后,预告片释出、院线开始上映,《美人鱼的夏天》也迎来了第一次失控——对于电影内容本身,所收获的差评——差评几乎覆盖了一部影视作品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情节逻辑的混乱,价值表达不清晰。
这部影片讲述人鱼少女离家出走,误入人类世界的奇幻之旅。意图通过人鱼小艾经历青春期迷惘的视角,展现人物的成长与世界观的升华。
但是整体故事却支离破碎,情节之间关联生硬,套路化严重:人鱼小艾毫无缘由的离家出走,没有铺垫的情感风波,NPC一般的人物交集,以及经不起推敲的性格升华——丢失的方向又找到了。
小艾丢失的方向找到了,《美人鱼的夏天》却迷失在了混乱的表达里。
其次是作为一部动画电影,视觉呈现和制作技术却极为粗糙。
借用豆瓣网友对这部作品画风上的评价:「手法落后、制作粗糙、章法杂乱」。可以说是集合了对动画作品的诟病于一身,预告片暴露的缺点在电影全片中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成倍放大。
人物比例失调、画面不美观;人物动态失真,掉帧和卡帧频频发生,甚至出现穿模的Bug等问题,导演沈晓阳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是「一边学习,一边绘制」。从千奇百怪的画风也能窥见一二:飞行动作生硬的海鸥像Flash动画,人物肢体动作是手绘2D等。让人不禁疑惑它究竟是如何登上院线的?
但1号在关注这部影片时留意到,画面尤其拙劣的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的呈现上,当画面只有空镜风景时,整体画风和配色还是比较美观的。这或许与创作者擅长的绘画领域有关,但或许也与AI绘画技术的发展进步有关。
第三是这次热梗漩涡的中心之一魔性的配音。
据这部电影的宣发报道,电影配音是由两位主创,以及几位初高中生一同完成的。其中最为出圈和「令人上头」的台词片段「自己吓自己」,是由主创之一肖小月亲自配音完成的,但因为音调带着口音且魔性、音色怪异且语气生硬,迅速让这一预告片片段成为网友争相玩梗的「创作源泉」,甚至一些官方大V也都加入了玩梗。
美术专业的导演为作品配音,对于《美人鱼的夏天》这部作品在专业度的影响,无疑是百害无一利的。虽然玩梗出圈带来了一定的热议,但是玩笑与嘲讽对于任何一部作品,甚至这一类作品都是负面影响。
(图片来源:小红书)
最后,是宣发通稿和网友评论产生的明显冲突,让电影看着更像一个笑话。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宣发通稿中的用词:「好评如潮」「匠心之作」「业内奇迹」等等溢美之词,与网友们铺天盖地的差评:「稀烂」「粗制滥造」「骗钱」等,碰撞出的参差落差,显得格外讽刺和耐人寻味。
(图片来源:公众号青春动漫馆)
从上映后的结果来看,《美人鱼的夏天》真的做砸了,所以宣发通稿硬着头皮「尬吹」实在也让人不忍直视。不论什么作品,宣传还是应当更接地气一些。
第二次失控,则是对于「背后的故事」的宣传,将舆论的画风引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许多宣发内容里,《美人鱼的夏天》作品本身的介绍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情怀Buff满满「动画界伉俪」的故事:历时七年,夫妻档情怀,两人操刀,没有雄厚的资本,仅靠外包,但不曾止步的动画电影梦。
如此情怀之作,引发了「内疚粉」的心疼,他们在豆瓣短评给出满星好评,不仅对「独行的勇气」「七年的努力」「一路不易」加油鼓劲,甚至指责「严苛」的网友:「怎么不能上院线?又没有人强迫你走进影院!」。
其实,导演沈晓阳的B站账号一直发布着《美人鱼的夏天》在制作过程中的诸多故事,但在两极分化的对立舆论爆发后,导演选择删除了B站作品内容。
在1号看来,「x年磨一剑」和「资源的稀缺」都不能成为判断作品好坏的直接因素,就事论事地评判一部作品的质量,理智地指出问题所在,是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关键一点。
而第二次的失控,与广大网友全情投入地玩着「自己吓自己」的热梗,早就不关心电影作品本身了有相似之处。总的来说,都是一次如今十分普遍的「互联网群体狂欢」。
作为互联网群体的一份子,虽然很难避免受到狂欢气氛的波及,但却真的很有必要在「乌烟瘴气」也好,「欢天喜地」也罢的气氛之中,保持一份难得的清醒和判断。
《美人鱼的夏天》不论是票房惨淡的失控,还是两极舆论的失控,都让它在一定程度上意外「黑红」。对于作品本身而言,并非正面影响,但是对于「独立动画电影」来说,有了被看见和讨论的契机。
在百度百科检索,独立动画没有概念清晰的释义条目。而就已有的表现形式来看,它具有的「独立性」——不受商业和其他意识形态左右,这是显著区别于产业动画与传统动画,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而独立动画电影,是在独立动画的基础上,不仅个人承担编剧、导演、绘画等所有的角色分工,并且作品需要具备更完整的情节内容、更长的作品时间、更精良的制作技法等。
国内致力于独立动画的创作者数量不算庞大,但也不在少数,只是鲜少有机会被「圈子」之外的人看见。
独立动画创作者的现状是,一部分创作者在圈内活跃,他们辗转于国内外各大独立动画赛事、电影节,例如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等,在专业的领域里进行圈内较量。
另一类创作者则在自媒体上自娱自乐,也获取一定收入。例如B站曾举办的「小宇宙」企划作品巡礼,以及被戏称为「B斯卡」的动画评奖活动等,都吸引到诸多独立动画创作者纷至沓来。
(图片来源:Bilibili)
并且从中脱颖而出《李献计历险记》《刺客伍六七》《红领巾侠》等有一定知名度的独立动画作品以及优秀的创作者。
还有数量未知的一部分,依旧在悄无声息地摸爬滚打,在外人看来仿佛是在和自己较劲。
不论哪一类,似乎都很少有机会被更广泛的大众市场所看见,独立动画和大众市场几乎是割裂的,这也造成了独立动画电影和院线的割裂。
电影《美人鱼的夏天》因为从始至终只有两个人操刀,至少在时长上勉强够到了院线电影的门槛,可以被称为一种「独立动画电影」。
相较于「独立游戏」能够在网络上发行,「独立动画」登上院线的确少见。所以,即便《美人鱼的夏天》几乎淹没在差评的舆论声浪中,依然有值得讨论的意义所在。
其实,近年来也有独立动画电影登上院线,但它们不是几乎没有排片,就是悄然上映又匆匆过播,市场与舆论环境都毫无波澜。
2023年底,动画电影《四季童年》在部分省市悄然上映,导演王宁一人成军,花费五年时间打造了这部作品。根据猫眼数据,院线票房成绩为13万,几乎可以说是无人问津。
但在豆瓣上,这部作品却收获了许多五星好评:「画风很赞」、「每一帧都很美」、「场景设计非常用心」等等。
当然,不论是《四季童年》,还是《美人鱼的夏天》,评价虽有参差,但问题都很明显。
首先是剧情故事线普遍薄弱,碎片且套路化:《四季童年》虽然在画风上备受好评,但也有许多评价提到了剧情零碎、故事性较弱的问题。但是对于动画电影来说,最重要依然是讲好故事,技术的呈现只是辅助讲故事的手段而已。在AI加持的时代下,更是如此。
而独立创作者能力的短板,精力的有限,也使得难以面面俱到。
其次是尚未具备院线电影的成熟度:这也是独立动画以精良的小短片为主,到了电影的体量往往难以为继,资金与人员的短缺,制作的瓶颈与不易,让独立动画电影的成品很难尽善尽美,在诸多方面都事与愿违的单薄稀松。
最后是受众有限,收益困难:从票房来看,维持成本持平都十分困难,市场是理智的,不会为个人的情怀买单。而独立动画不为商业左右的标签,又使得其收益上的转换,陷入困境。
探索的路注定不好走,但前行必然有价值。
《美人鱼的夏天》「黑红」属性的出圈,至少让更多人看见了「独立动画电影」的这群人,这便是讨论和聚焦的意义。
独立动画的创意将让国产动画不止有IP改编,这是一种血液般的能量注入。
对于市场与受众来说,应当给予一定程度的宽容与开放态度,让独立动画电影有更从容的发展空间与土壤。
对于创作者来说,则是提高自身艺术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探索更适合的播映平台。这一带有更新颖、更个人标签的艺术表达,对于「院线」的涉足与尝试,需要持更谨慎的态度。
虽然,《美人鱼的夏天》绝对不能代表国产动画的水平,但是窥一斑见全豹,独立动画电影的路,仍崎岖漫漫。
1号结语
我们依然期待这种锋芒锐利的创作力——心怀「一个人的大片」的牛劲儿。
独立动画《李献计历险记》导演张小北在作品的豆瓣条目下写了这样一段话:「在所有的影视类型中,或许只有动画片才能在现有技术条件的支持下,做到这种彻底的自由和奔放。一个人,一台电脑,再加上无法衡量的内心冲动,就可以在动画片这个领域让自己的梦想得到释放。」
独立动画,可以说是创意起航的土壤。诚意之作不会没有观众和市场,这种个性化的创作方式,或许也藏着下一个大IP的种子。
至于「院线」与「盈利」,是目标,还是门槛。或许独立动画电影寻找答案的征程,还很漫长。
虽然理想与现实的交锋,激烈震撼,但希望下一次被看见,不是「黑红」,而是真红!
《传媒1号》原班打造视频评论新号:
《主编浅度》
“ 视频号同步上线,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