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话题:
你认为AI生成会是
未来电影制作的趋势吗?
作者|森屿
无论技术有多猛,产品有多强,普罗大众的体感要有具体的「消费品」来撬动。AIGC已经实现从技术到应用层面的全面铺开,而下一步,是消费层面的是否买单。
可灵走得很快。
快手可灵AI发起「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与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薛晓路、俞白眉、董润年、张吃鱼、王子川、王卯卯9位知名导演共同创作了9部涵盖奇幻、志怪、亲情、动画等多元类型的电影短片。12月6日,9部AIGC电影短片在中国电影博物馆进行首映,也将被中国电影博物馆永久收藏、放映展示。
相当于1个半岁的AI软件、9位导演、9部作品,完成了一次关于「AI+电影」的实验首秀。「秀」的成分绝不为0,但实验的尝试本就弥足珍贵。这些面向普罗大众的导演与AI的磨合,无论好与坏,都给出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成果。
AIGC的未来趋势几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共识,无人会想要抵抗技术潮流的力量。具体成果的展出更是超越了回答要不要做的阶段,直接切入到了如何去做的探索当中。
可灵AI灵不灵,每个人看完短片后都会有自己心里的一个答案。与此同时,AI的灵,不会只在「导演」身上有化学反应。
半岁的可灵AI
2024年6月6日,快手可灵正式亮相官网,迅速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到12月6日发布AIGC电影短片之时,正好是可灵的半岁生日。
在亮相之初,可灵就主动打上了「国产sora」的标签,描述为首个效果对标Sora且面向用户开发的文生视频大模型。当时出圈的案例,有可灵产出的AI版《疯狂动物城》,以及一个女人在东京街头逛街的文生视频。
此后,可灵AI的功能迭代与应用宣发节奏惊人。短短时间内进行了九次升级,从1.0模型进阶到1.5模型只用了三个多月。同时,可灵与行业、院校、政府的联动频繁,包括内容创作、公益课堂等多元化玩法。
可灵AI很卷,背后自然是快手押注的信心。与9位导演的合作也是可灵AI努力在国内AI产品图谱中卡住关键位的重要策划。早在9月份的时候就进行了官宣,这才有了3个月后的这9部作品。
九个作品风格迥异,也带着导演本人风格的浓郁色彩。有《喵心归处》《再见兔子》《麦收》《百鬼夜行》与现代人社会生活关联的主题,也有《新世界》《快递员》《最后的防线》等几支科幻剋行短片,还有像《花满渚》《雏菊》的偏意识流内容。
这次尝试既是9位导演的实验,也是一次对可灵AI的大考。整体来看,可灵AI在创意落地上很有潜力,短片内各种场景画面的呈现都还不错。9部作品不是每一部都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可灵AI在内容叙事方面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打开文本的想象,通过更有创造力的形式为影视内容的表达提供新方式。
当然,更精细化地去看,每一部作品里或多或少还是会有生硬的地方。如在人物说话的画面中,人物的嘴部开合动作能明显地看出不自然。以及在人物表情的处理上,也觉得在情感演绎的方面差点儿意思。所以像《新世界》的短片,主人公小雅穿梭在不同宇宙当中,除了结尾部分的那一声「妈妈」,其余的叙述全部采用旁白,整体的观感更舒适。而《麦收》里面人物对话的场景较多,《喵心归处》中也有人物说话特写镜头,面部细节上都会出现不协调的状态。
Sora也在近期发布了一支1分18秒的视频。在36秒的时候,正在跳舞的一个男生突然把头转了180度,且本来是身体正面的胸口处诡异地补充上了一块衣服。哪怕国内外排在头号位的AI生成视频工具依然需要面临类似的bug以及绕不开的不自然的问题,如果说AI生成视频力求生成效果与现实社会无缝结合的话,无论是可灵AI还是Sora都要更聪明一点才行。
但「以假乱真」,永远不会是AI生成视频唯一的使命。
AI与人的化学反应
明显的,越贴近现实的场景、现实的人,短片中的「机器感」就越明显。而像科幻、动画这种风格的短片,与可灵AI的配合度会更高。
于是我们要回到AI与人的话题上去,虽然老生常谈,但在内容创造领域,AI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确实像开盲盒一般有趣。
在这9个短片中,隐藏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完全选择以现实世界为题的,只有《喵心归处》,其他8部片子,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空。片中出现除了人类以外的生命体的,有7部;生命体是科幻类型的,有4部。
9位导演均经验丰富,很有自己的内容想法和创意风格。然而在与可灵AI携手的这个命题下,AI及其所象征的新技术、机器智能、高维生命体等概念对导演们也会有一定的意识牵引,让他们第一次制作的AI短片与这些隐隐的元素相关联。
想象这个行为本身,代表的就是边界的消除。所以人类世界不够广阔,人类过于受限。可灵AI的到来让创作者不自觉地想要去拓展超越现实的内容,AI的确也更擅长这类型的产出。因此,对于AI生成视频在影视创作方面的实践,大可不以与现实的无缝融合作为优先级最高的期待。客观地面对AI生成视频的现有局限,在一切都很完美之前,先深度探索其能量能够辐射的领域,应该会是未来很长一时间内AI生成视频的进化路径。
如果说Sora的短片更偏向于展现技术升级后的产品能力,那么可灵AI与导演们的共创就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让用户们看到AI与不同的人结合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创作。毕竟AI更深层次地推动了创作者思维模式的演化,发现了新大陆之后,新的耕耘才会开始。
比如技术思维的渗透是共性,但这9部作品风格、内容上的差异性,依然证明了AI+影视创作的结果遵循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李少红导演的《花满渚》以过往经典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为原型,借助可灵AI进行再创造,接力奔跑体现女性意识的崛起。贾樟柯导演的《麦收》展现了一个未来人类、机器人共生的世界,运用到了可灵AI的对口型功能让机器人成为主角还讲了山西汾阳话。
董润年导演的《新世界》通过一个小女孩在不同平行空间的穿梭来表达母亲的呼唤如何积极引导女孩克服恐惧与孤独,勇敢生活。王卯卯导演的《再见兔子》将焦点放在了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讲述了一个考砸了的小男孩内心的焦虑与恐惧。
俞白眉导演的《百鬼勿扰》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图腾式的人物钟馗为核心,创作了一段很精彩的钟馗打鬼片段。百鬼夜行,邪气氤氲;钟馗捉鬼,驱邪避害。而到了短片的结尾,镜头转换到现代场景,一个男生在睡觉,桌上的手机却收到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扰人清梦。最后出现主题「休假期间,百鬼勿扰」,体现现代人对勿扰状态的渴求。
这些共创作品是导演们个性、情感与创意的延伸,其中可灵AI的技术服务性凸显,成为导演激发创意、辅助表达的伙伴。导演一直是努力讲好故事的角色,这一点不会因为AI的加入而改变。换个思路看,可灵AI不仅没有削弱作品的个性,反而让每一种风格都更加鲜明。
无论是技术的革新还是艺术的探索,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的情感表达与审美需求。AI的加入,确实让影视创作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这些可能性的实现,需要创作者本身足够「灵」。
导演「合伙人」or所有人的「伙伴」
虽然说瑕不掩瑜,虽然说对AI生成要有包容之心,但要说类似可灵AI这样的产品真正能够成为导演们好用的左膀右臂,笔者认为在目前阶段不是一件能看到ddl的事。
参加与可灵AI共创计划的导演们都肯定了AI带来的「新」及其不可避免的应用趋势,但尝试过后雁过留痕,9位导演展示的是可灵AI在创作上的可能性,而非呼吁让AI生成视频在现阶段成为导演们的趁手工具。
俞白眉导演在制作《百鬼勿扰》后分享道,「整个创作的过程一言难尽」「结果我觉得顶多也是差强人意」。这并不是对于这次尝试的不满,尝试是有趣的,也正是因为尝试后才知道,使用AI生成视频来为自己的故事加持,AI的自我进化、AI与人的磨合必须双轮驱动。
距离AI与影视创作者们构建的理想世界还有多远?
无人能给出定论。它是一个产业性变革的方向,它需要时间。俞白眉导演将不到一岁的可灵AI生成的这些作品,比喻为「涂鸦」。就像童年时期幼儿们的涂涂画画,它们幼稚,却弥足珍贵。幼儿们在涂鸦中逐渐学会表达自我,人与AI生成视频的融合探索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也不需要一口就吃成一个胖子。视频产品也不仅仅只有电影,这本来就是一个普通人靠拍摄视频就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我们常说人类在AI时代探索新的机会,但反过来想,类似可灵AI这样的产品,又何尝不是在这个时代寻找属于它们的机会?
如果说一跃成为导演们的「合伙人」太难,那就成为所有视频创作者的「伙伴」。9位导演的示范并不企图强化某种「说服力」,说服大众和同行AI生成视频有多高效好用,反而是在向所有人传递一种「感染力」,专业的或业余的都好,都可以和AI一起玩出新世界。
回望每一代科技产品问世秉承的信念,主动拥抱大众是不变的定律。短视频产品降低了普通人视频创作的门槛,AI生成视频也许能够更进一步降低普通人创作好内容的门槛。
让一部分导演先AI起来,再让所有人AI起来。
大家灵,才是真的灵。
《传媒1号》原班打造视频评论新号:
《主编浅度》
“ 视频号同步上线,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