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魏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事如斯,传统的中医学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么,传统中医学说的灵源究竟在哪里呢?
传统中医思想与中国道家思想有相当深厚的渊源,基本都出自于无文字的古易之学。
这种无文字的古易,既有《连山易》的内容,更多《归藏易》的内容。
传说黄帝的老师广成子,就懂得《连山》和《归藏》的道理;而著名的道家人物老子,在文字不发达的时代,亦通过口耳传承的方式,得到了《连山易》,特别是《归藏易》的传承,并集中表现在影响后世深远的代表作《道德经》中。它们与现在所说的《周易》是有区别的。
比如古易说“不易”、“交易”和“变易”,而直到《周易》,才提出“简易”。孔子所谓“乾坤,其易之门邪”,说既入门户,登堂入室自是指日可待。其简易之理,是因乾坤两卦而特别安立的。
不易、交易和变易,说来也简单,所谓“生生之谓易”,讲宇宙人生的发展变化没有穷尽,即不易之理;而阴交阳、阳交阴,矛盾的对待平衡等,即是交易之理;至昼夜更替、寒暑相易,表现出阴阳的相互转化,即是变易之理。
不易、交易和变易,是古易学的基本思想,它们包含在理、气、象、数之中,也表现、作用于理、气、象、数之内。
概括起来说:主宰者为理,流行者为气,对待者为数,现诸形色者为象。
以太极图为例,阴阳的不易、交易和变易成理,太极的本体为气,黑白相间具象,阴阳对待含数。
具体说来,理是事物本具的内在规定性。万事万物都有其理。
比如人处在宇宙之间,其宇宙的本体,就是“元气”。元气的凝敛成为“元精”,亦即有形有质的液体或固体,是可以为人类直接或问接观察到的物质或物质元素。
元气的奋发转化为能量,就是“元神”。“元神”的存在,使物质趋于发展,这种发展的趋势,我国古代哲学就称它为易。
《易传》所谓“生生之谓易”,是说自然和社会都是向前发展并不断变化的,永远也不会有停止的时候。
气,是宇宙的本体,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一切万物的自然力。这种自然力,充满了无量无边的虚空,它永恒不息地运动着。它的存在,从时间来说,无始无终;从空间来说,横无边际、竖无上下,不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并且无中间左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千般物象变化,都是宇宙一气运转的表现。
象,是指现诸形色的或隐或显的物象。因为一气运行有相对的动、静、凝、散。动之散之为阳,静之凝之为阴。
因为动与静、散与凝的变化,产生宇宙空间无量无数的星系,无量无数的世界,以及这些世界上的山河大地、林泉人物,都是象的范畴。
数,即宇宙间阴阳消息的对待关系。因为宇宙间一气的运转,从宇宙间每个星球到星球上众生世界里的每个生命,每个生命体中的脏腑经络,乃至细胞以及最基本的物质微粒,都在宇宙虚空的混然元气中动、静、聚、散、升、降、开、阖。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聚则成形,散则气化;升则生长,降则收藏;开则外散,合则内敛,从而形成了阴阳消息规律,这些规律自然表现出动多静少、静多动少、动静相对平衡,阴多阳少、阳多阴少、阴阳相对平衡等多种对待关系,这种由阴阳消息展现出来的对待关系,就是数。
以上便是理、气、象、数的简要概括。
同时,理、气、象、数之间也不是单独存在、能够割裂的,它们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相互印证并相互发挥的。
传说上古有“独觉”的圣人,在没有老师、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以自然为师,春观百花开,秋看枫叶落,久之感悟宇宙的奥秘,从而能选择智慧与方便的人生道路。
初听起米很玄,说穿了也简单。
从花开花落,于是认知“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从夏长秋收,尽览太极一气造化之妙;
从物候变化之象,体会出一气运转中数的变化,也即把握了古易的理、气、象、数。
因此,自得人生的从容,自证人生的自在。如此这般,不成圣人才怪。
所以,文、周、孔子因卦而演易,使《易》成为群经之首。歧黄则以古易演医,致使中国古易的理、气、象、数,不仅成为传统中医学最初发端的缘起,更成为传统中医学后来发展的灵源。
《老子》云:“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正确认识传统医道的灵源,可以说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