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中的修行真相

乐活   2024-09-13 15:30   重庆  

《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佛教大乘经典,其中一共记载了十二位菩萨,佛对文殊菩萨说“天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曰圆觉”。

佛说这本经典主要是要让我们知道修性开始的因地 (因地就是菩萨尚未证得佛果,在因中修行时的地位) 知道以何为本,知道我们想进入如来成道的修道次第从哪里入从那里起,要明白本性与佛并无 差别。

以对话的形式记载了十二位菩萨依次向佛请教如何修行入乘圆满 清净境界之法门,论述了“依圆照清净之相,永断无明”的理论,以及 “修业”,“修现”,“修禅”的修行方法。

《圆觉经》里通过金刚 藏与佛的对话主要是要告诉所有修行者,圆觉本性平等不坏,众生的思惟心是不能测度如来境界的,故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金刚藏菩萨祈问的目的是如何能入佛的境界,能够成就佛的方便智慧。他代众生一共问了佛三个问题,佛都给出了巧妙圆满的回答。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生出本自佛性,何出无明? 也就是说如果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还会产生无明? 按常人从逻辑思维上来说,众生本来成佛,就不应该有无明,有无明就不可以说本来成佛,无明与成佛二者是不可以共存的,成佛的时候无明没有,有无明的时候就不是佛。

2.既有无明,何言佛性? 无明是众生本来就有的,那又为何说众生本来成 佛? 其实与第一问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3.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就是说,假设众生本来自成佛道,后有了无明,从佛变成了众生,那无明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众生是从什么时候再次遁入轮回呢? 金刚藏提出者三个问题希望“永段疑悔”, 这里的疑悔,分为疑和悔,疑又分为三疑,疑自,疑他,疑法; 悔则是对所做的善法的退缩。

佛对于金刚藏的疑问并没有给出直接的回答,佛认为金刚藏问的问题涉及的是最高的教诲,只有佛与佛相知,想要彻头彻尾的把问题说明白,就要真正觉悟大乘义理。

“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循环往复”通过这八对相对法,说明了我们众生都是在流转当中,念头总是在不断的转变,在圈里打转,所想的都没有超出我们的思维范畴没有超出相对轮回的境界,也就是说未跳出三界之外,(三界就是欲界,色戒,无色界,所有想法都在这三界的范畴)。

以凡夫的思维去思考任何境界都会变成凡夫的境界,如果跳出了轮回自然也就不会有这个疑问了,因为这是圆觉的境界,如来的境界,就好像我们本来在生死里,就品不出生死的味道,没有跳出轮回是看不出轮回的,没有超出相对就无法体会绝对,如果用轮回心去证圆觉性,就算辨的再明白问的在有道理,它还是轮回中的事,也就是说金刚藏问的这些问题,问题本身就是不对的, 只有把轮回心静下来,才能问出正确的问题。

佛换了一个角度,从凡夫的境界通过打比方深入浅出的进一步来阐 述,来解惑。佛举出了几个比喻如“目摇湛水”,“舟行岸移”,“云驶月运”,“定眼转火”这几个比喻也是佛教哲学迷失论的典型象征。

目摇湛水,湛水就是清水,没有一点杂质,没有一点波纹的水,将眼睛左右转动,便感到原本清净的水泛起涟漪,而事实上,水是没有动的,是由于自己的不清净、造成了视野景象的迷乱。

舟行岸移,就是坐在船上,船一开动, 你不觉得船在动,反倒觉得是两岸景色在倒退。

云驶月运,就是月亮在天空中,相对看来位置不变,但因云彩飘过,便会产生月亮在运动的错觉。这就有点类似舞台剧中常用的手法,人物在舞台上是相对固定的,随着后面布景的不断转变,达到时间,空间的转换。 

定眼转火, 定眼就是瞪眼,点一炷香放在眼前不停地转圈,最后就感觉眼前不是一 点香火的转圈,而是一个火圈。

这在医学上被称为视觉暂留。暂留的视觉依旧是视觉,眼见真的总是为是吗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好比我们小时候经常会玩原地转圈的游戏,当你转了许多圈停下来后,便会觉得天旋地转。其实都是视觉上的假象和视觉上的迟钝。湛水本不动摇,是目动的结果; 岸本不动,是舟行的结果; 月本不动,是云飘的结果; 火本不转,是定眼的结果。

动与动都是相对的,眼见心想皆错,是双重否 定,双遣。“动目”,“舟行”,“云驶”,“定眼”,这些比喻均在说明一 切事物生起变化,都在运动,这些运动都非客观外在的运动,是主观, 与妄心联系的运动,感觉者丧失了标准,误执判断标准的结果

就是说,我们之所以对圆觉,对佛与众生产生这样矛盾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本身自己有问题,我们用错误的观点推出类似于正确的逻辑的本身是错 误的。

用你轮回的心,相对的心,动的心去测量不动,那么清净平等的圆觉心你是无法看清的。由于凡夫的位置与佛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是轮回心升起了这些惑,而佛的绝对境界是没有这些惑的,所以也可以说这些问题本身是不成立的。

佛在最后还告诉我们如何修行以及修行的真相。

“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声闻所圆境界是身心语言全部寂灭,要做到 这一点当然是很难的,在与普眼菩萨对话中说到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如实的观,如实的止,把语言身心的妄动停下来,不再执着,妄自然就消失。

所以众生以妄有的心是无法去测度圆觉性的,妄心就像空花一样,用这样的思维方法 去理解佛的境界就像空花结空果一样,是一个对峙的境界,如来没有生也没有灭,可是众生起心动念都是虚妄思辨,不是生就是灭,总是无法取道,所以佛最后就劝修行者要实修,佛法贵在实修,要灭虚妄分别之见,修专注的力量,见解要十分的确定,要建立一个以圆觉心为根本的正见。

修行疗愈社
愿此刻,你我内心如此宁静平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