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与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没有必然联系。
文|智库君
9月10日,在帕萨特Pro发布会上,一出意料之外的“过桥米线”小插曲,为正致力于推广“油电同智”的上汽大众带来了些许尴尬。
在这场展示“超聪明的车”的活动上,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傅强向帕萨特Pro提出了一个问题:“嗨,帕萨特,云南的过桥米线有什么故事?”然而,帕萨特Pro的回答却是“每个人对于靠背角度的需求不同,但并不是越躺平越好哦”。
这显然与提问内容完全不符。这个小失误,可能只是现场演示中的一个偶然错误,却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疑问:燃油车是否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当天,傅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车型“聪明与否”与能源形式没有任何关系,智能化不是电动车的专利,燃油车做好智能化就是蓝海市场。
很快,9月12日,岚图汽车CEO卢放在微博上针对油车智能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基于传统燃油车做不了智能车。”
“有些人认为燃油车也可以做智能化,我在2015年的时候,也是这么认为的。当时的舆论环境是,只有互联网企业才能做智能车,传统车企做不了。我当时认为,传统车企也能基于燃油车做智能车。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2016年左右,我的想法有了改变,我认为基于传统燃油车做不了智能车。”
卢放表示,燃油车做智能车,也要建立在电子技术的发展之上。但燃油在智能化方面存在系统反应时间长、冗余不足等先天性短板,导致智能化在燃油车上的进展缓慢,或者说燃油车不是搭载智能化的最好载体。
燃油车是否还有智能化的余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期智库说,对话多位智库专家,共同解读燃油车智能化的技术门槛和挑战。为了能否畅所欲言,本次对话专家采取不具名方式。
智库君:您支持卢放关于燃油车无法智能化观点吗?
专家A:我觉得燃油车当然是可以做智能化的,但是在技术上比EV(Electric Vehicle,电动汽车)要复杂些,其次需要在供应链、电子电气架构(Electrical Engineering电子工程)设计、品质工程等方面全流程突破,管理难度也很大。
今天看起来,在混动基础上设计一套面向智能化的全新架构是必要的,关键看哪个汽车主机厂(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商)愿意做革命性投入。电车已经有特斯拉做样板,供应链也成熟,可以一往无前了。低能耗油车继续发展智能化,尤其是自动驾驶必须跟上,新架构带来的阵痛必须忍受并加以克服。
专家B:我认为,传统燃油车一样可以做智能化。智能车与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没有必然联系,算力高低也和是否是燃油车没有关系,燃油车也可以支持高速电子电器架构,不要因为自己做新能源就贬低传统燃油车,也不要因为做燃油车就贬低新能源。
要尊重常识和科学,这个和传统燃油车没有关系,新能源智能化发生的事故更多,比如理想汽车驾驶人离开后自动泊车出现问题,单凭这一点也无法否定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不行。
奔驰全球最早实现L3级美国道路测试许可,用的就是传统燃油车,这个如何解释燃油车不适合智能化?中国的燃油车要走向世界,我们不能不尊重科学去否认燃油车智能化,这等于自己否认自己。
专家C:我同意,现在的民航客机也高度智能化了,多数时间都在使用自动驾驶,且都是燃油的,又如何解释呢?
专家D:智能化原来就不只是电动车的专利,就像燃油车动力也是有先进科技。现在单纯坚持纯电技术路线的车企也不多了,小米汽车也开始做增程了。
智库君:燃油车做智能化会不会超越电车,或者说这不是问题,而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专家E: 这一点要从技术门槛的角度来分析,也是大家容易忽视的地方。
油车目前的确是供电不足,但是可以改成48伏的动力系统;同时燃油车的技术门槛高于电动车,电机比内燃机好控制,电机的输出扭矩是线性的,而内燃机输出扭矩是非线性的。
那为什么新势力都做电机不做内燃机,说白了就是燃油车的技术门槛高,不是说我们反对在电动车上去搞智能化,而不能用“智能化”的名义拉踩燃油车,不然整件事就会变得很无聊。
智库君:智能化会不会增加燃油车的整体成本,让燃油车参与市场竞争中在成本上不及电车?
专家A:汽车智能化,相比较简单增加软件开发人员数量的做法,专业的软件开发组织及工具、环境建设更加重要,特斯拉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成本和投入是一方面,大众、丰田更不在话下。难的是与数字化对应的组织变革,这比财务预算要难得多。
专家D:智能化是目前汽车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消费者想看到的。不管是什么车,加装芯片、安装软件都是需要成本的,也不能叫做额外增加成本。
举个例子来说,智能化大背景下反而有可能节约成本。比如说一辆车依靠车辆智能化达到了安全标准,是不是就不需要五星级的碰撞防盗保护?这个成本问题,就引入了更加宏大的一个话题,叫重构智能车的整车架构。从物理架构到电子架构,使它成本更加的科学、合理。
余 宁 众擎资本管理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