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周煌、吴宇恩Nature Synthesis:碳酸调控CuO重构提升CO₂电还原

文摘   2024-11-02 07:30   澳大利亚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直达文献

CO₂电还原反应(CO₂RR)是一种将CO₂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的绿色技术,其效率和选择性受到催化剂表面结构的显著影响。然而,在应用电位作用下,催化剂表面的重构难以控制,往往导致性能下降。此次研究受到缓释药物胶囊的启发,提出了一种构建水溶性碳酸盐外壳的策略,以有效控制CuO催化剂在CO₂RR过程中的表面演变,提高C₂+产物的选择性和生成效率。

成果简介

该研究构建了具有缓释特性的碳酸钾外壳,包覆在CuO催化剂表面,从而控制CuO的重构速率,生成富含晶界的小粒径Cu颗粒。该设计的C₂+法拉第效率达到82.8%,电流密度为2.0 A cm⁻²,大幅超越了传统CuO催化剂的性能。此外,该缓释策略适用于其他金属氧化物,如ZnO、In₂O₃、SnO₂和Bi₂O₃,显著提升其CO和甲酸的选择性。

研究亮点

  • 创新的碳酸盐缓释外壳设计:首次将药物缓释胶囊原理应用于电催化剂,通过控制碳酸钾外壳厚度和溶解速率,有效调节CuO的表面重构过程。

  • 高效C₂+产物生成:CuO@K₂CO₃催化剂在大电流密度下实现了超过80%的C₂+选择性,包括乙烯、乙醇和丙醇等多碳产物。

  • 广泛适用性:该策略可推广至其他金属氧化物,优化其CO₂RR选择性,为多种电催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配图精析

图1:展示了该缓释策略的设计理念及CuO@K₂CO₃的结构特性。(a)示意图展示了缓释药物胶囊与碳酸盐外壳的设计对比。(b)结构示意图显示了碳酸盐外壳在CO₂RR过程中控制CuO的重构速度。(c)CuO的费米能级与不同碳酸盐导带的对比,显示碳酸钾具有适中的电子传输能垒和溶解度,适合缓释效果。

图2:展示了CuO@K₂CO₃的微观结构表征。(a)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图像显示了CuO核与无定形碳酸钾外壳的清晰界面。(b)从[200]方向测量的HAADF-STEM图像的强度剖面图,进一步验证了碳酸钾壳层的存在。(c)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图像显示CuO的结晶核和无定形外壳特征,证实了壳层结构。

图3:展示了碳酸盐厚度对CO₂RR性能的影响。(a)极化曲线显示,CuO@K₂CO₃在-0.8 V下表现出最佳的C₂+生成效率。(b)C₂+法拉第效率随壳层厚度的变化情况,2 nm厚的碳酸钾壳层表现出最佳性能。(c)示意图解释了不同厚度壳层对重构速率的调节效果。

图4:通过HRTEM和SEM表征CuO@K₂CO₃在不同CO₂RR阶段的表面重构过程。(a)示意图展示了在CO₂RR条件下,CuO@K₂CO₃的表面重构逐渐形成丰富的晶界结构。(b)CuO@K₂CO₃在不同还原时间的HRTEM图像显示晶界的逐渐形成。(c, d)SEM图像进一步证实了颗粒增多和粗糙表面的形成。

图5:CO₂RR过程中CuO@K₂CO₃和CuO的原位拉曼光谱对比。(a, b)在不同电位下,CuO@K₂CO₃和CuO电极上的CO中间体的吸附行为,表明CuO@K₂CO₃具有更高的CO表面覆盖率,有利于C-C偶联反应的发生。

图6:展示了该缓释策略在ZnO和In₂O₃等其他金属氧化物中的应用。(a, b)ZnO@K₂CO₃和In₂O₃@K₂CO₃的HRTEM和元素映射图像显示了成功构建的缓释壳层结构。(c, d)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ZnO@K₂CO₃和In₂O₃@K₂CO₃显著提高了CO₂RR的CO和甲酸选择性。

展望

该研究通过碳酸盐缓释外壳调控策略,成功控制了CuO催化剂的表面重构过程,显著提升了CO₂RR性能。该方法适用于多种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为未来CO₂转化技术和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文献信息

期刊:Nature Synthesis
DOI:10.1038/s44160-024-00672-9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4160-024-00672-9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文献~

声明:更多内容请参考原文,如有侵权,后台联系编辑删除。

催化视界
催化视界(Catalysis Insight)专注于催化领域,分享基础知识,关注前沿研究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