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破合资无用论,占上海35%汽车GDP 的上汽大众宣布合作延长15年

文摘   2024-11-27 18:35   浙江  

·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11月27日,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汽集团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根据协议,至2030年上汽大众将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包括纯电、插电、增程三种动力形式,其中2026年推出两款基于CMP平台、搭载CEA电子电气架构的的纯电动车型。大众中国CEO贝瑞德现场表示,大众汽车集团将为上汽大众在新兴技术领域注入更多研发资源,从而更为深入地融入中国产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本地创新能力,更有针对性地为中国客户打造专属产品。


时间拨回到1978年,一个注定改变中国汽车工业的决定在上海诞生——上海大众合资项目正式立项。五年后,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CKD组装下线。从一个螺钉、一块钢板开始,中国制造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1984年,当桑塔纳的第一声引擎轰鸣在上海嘉定回荡,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被重新书写。

与40年前的境遇截然不同,面对中国市场的剧变,德系合资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从2019年24%已经下降至18%,在人人唱衰德系、唱衰跨国企业、唱衰合资的时刻,为什么选择续约?在续约的节点,到底是谁在唱衰大众?那么,大众在中国到底行不行?大众在中国的两百多万规模如何分解?在后合资时代真的要“去外资化”吗?

01

为什么要续约上汽大众?


上汽大众从1984年成立至今,累计产销量已超2800万辆,覆盖了2200万中国消费者,在2023年,上汽大众总营收为1402亿元,而嘉定年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产值超过 3500 亿元,仅上汽大众就贡献了当地50%的GDP和40%的就业与税收,并占上海全市汽车总产值超30%。

1984年,那一年中国的乘用车产量大约5000辆,相当于国外大型车企一天的产量。2024年,全年产量预计达到3000万辆,40年时间增长6000倍。有人说,大众只是技术的搬运工,但事实并非如此。从桑塔纳到帕萨特领驭、从燃油车到ID.系列,答案显而易见。上汽大众通过技术转让、本地化生产与自主创新,已然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上海大众桑塔纳的国产化过程中,大众不只是把整车装配带到中国,还拉动了105家零部件企业、6所高校和7家科研院所,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产化共同体”,不乏同济大学、上海交大、清华的身影。

被誉为“一代神车”桑塔纳自上市到停产累计销售近400万辆,成为中国家庭用车的起点;2008年朗逸问世,凭借销量大、口碑好、保值率高,赢得超500万车主信赖,树立了家用轿车的标杆;帕萨特则以累计350万销量,成为国内中高级轿车的里程碑,彰显商务与家用兼备的价值。在SUV市场,途观长期稳居月销2万辆区间,开创了中型SUV的市场神话。而在新能源浪潮下,ID.系列自2021年推出以来,已累计销售超30万辆,今年1-10月更是突破10万辆,展示了上汽大众在电动化领域的全新实力。


从燃油到电动,从经典到未来,上汽大众的每一款车型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见证着中国消费者对品质与创新的不懈追求。40年来,上汽大众不仅引入技术,更注重培养本土人才。上汽大众每年都选派工程师赴德国学习全流程开发技术,并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进行创新开发。高频次的海外培训与本地产学研合作,让这些中国工程师已经成长为全球汽车工业的中坚力量。此外,诸如博世、舍弗勒、大陆等300多家全球顶级供应商也因大众与上汽的合作在中国扎根,成为当下中国每个造车企业的供应链中的核心角色。

这种集聚不仅促进了企业间的协同发展,还极大地提升了区域产业竞争力和经济规模。得益于上汽大众等品牌,上海长期位列全国汽车制造省份的前三甲位置。嘉定区作为上汽大众的重要基地,围绕上汽大众聚集了1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包括安波福、采埃孚等跨国零部件巨头,由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上汽大众的发展还带动了钢铁、橡胶、电子、金融、物流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果说早期的上汽大众是中德合资模式的开拓者,那么今天的上汽大众则是中国汽车产业生态的核心节点。与此同时,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产业布局覆盖华东、华北乃至长三角腹地。


02

不要刻意唱衰大众


在中国汽车工业还在蹒跚学步、市场几乎一穷二白、在那个谁都看不懂未来的年代,大众却做出了与上汽合资的大胆选择;在当前全球经济波动、新能源浪潮席卷、行业格局剧烈变化的时刻,大众再次坚定的续约,携手迎接未来。

然而,舆论场却因大众在德国的关厂和裁员风波充满杂音。一些媒体甚至将此归因于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失利”,大肆渲染危机,试图制造“大象滑倒”的叙事,仿佛在这个节骨眼上,老二老三联手老四就能借此机会将老大拖下水。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冷静分析不难发现,德国的调整,更多是本土市场的供需问题,是针对欧洲复杂环境的战略选择,与中国市场几乎没有任何直接关联。

德国向来是欧洲经济的风向标。德国政府在10月份宣布下调 2024 年德国经济增长预期至-0.2%,这意味着德国可能连续两年面临经济萎缩。受经济环境影响,前6个月约有1.1 万家企业破产,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 30%。目前,仍有多家德国企业正在酝酿裁员计划。

近一个月以来,大众高层向外透露要在德国境内关闭至少三家工厂,裁员近万人,同时还计划全员降薪 10%。据了解,大众汽车在德国共有10座工厂,其中6座位于下萨克森州,3座在萨克森州,1座在黑森州,累计员工数量约12万人。因此,这被一众媒体视作80多年历史上的首次,也是在过去多轮经济危机中都没有发生过的变故,将问题严重性不断放大。但通过大众汽车品牌部门负责人托马斯・谢费尔发言可知,大众汽车德国工厂的运营成本比目标成本高出 25% 至 50%,对于肩负百亿欧元减负的大众来说,关闭一些工厂、优化产能势在必行。


根据外媒的报道,位于下萨克森州奥斯纳布吕克(Osnabrück)的工厂以及德累斯顿工厂是最有可能是被关闭的工厂。据了解,位于下萨克森州奥斯纳布吕克的工厂目前生产保时捷 718 Boxster 和 Cayman 以及大众 T-roc 敞篷车型,德累斯顿工厂生产ID.3车型。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集团的规划,保时捷 718 Boxster 和 Cayman将全部转移至斯图加特祖文豪森工厂生产,而大众 T-roc 敞篷车型将在2026年停产。规划中也提到,德累斯顿工厂的ID.3生产任务将转移至沃尔夫斯堡工厂。

此外,在针对员工待遇的问题上,无论是降薪10%、冻薪2年,还是涨薪7%、拿出5.5%薪资投入基金,大众与工会还没能达成一致,都将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得到最终的结果。不过,IG Metall工会已经带领工人举行过一次“警告性”罢工。


值得关注的是,在德国的大型企业中,工会通常占据监事会的一半席位,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实现“共同决策”。与美国工会的对抗性不同,德国工会强调合作性和长期稳定性,与企业管理层共同应对经济变化。在经济不景气时,工会往往主动提出降薪、缩短工时等措施以保留工作岗位。大众汽车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工会与企业达成协议,通过减少工作时间避免裁员,而企业在经济好转后也会履行承诺,优先恢复员工利益。

03

不要忽略合资车企对中国汽车的推动力


近半年,关于“外资无用论”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从历史来看,合资车企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重要推动者。就从上汽大众来看,从桑塔纳到ID.4 X,合资企业不仅是产品的引入者,更是技术转移、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的驱动者。

如果说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地基,合资车企就是承接全球技术与本地需求的桥梁,更是推动产业前行的引擎。无论是燃油车时代的经典车型,还是智能电动车时代的突破,合资车企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大众和上汽自 1984 年成立合资企业以来,已有 40 年合作历史,期间双方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和互信机制,在技术引进、国产化、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续约至 2040 年奠定坚实基础。


汽车行业受政策法规、技术突破、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长期合作协议可增强双方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与此同时,续约为双方深化技术合作提供保障,促进燃油车技术改进以及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较长的合作期限有利于双方在研发方面进行更长期、稳定的投入,确保联合研发项目顺利推进,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应用,共同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汽车产品。

截至目前,大众在中国实现了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大众安徽、一汽奥迪、上汽奥迪的合资矩阵;在产品上实现了从MQB、MLB、MEB到PPE平台,也专为中国市场打造CMP、CEA、ADP,形成由下至上的产品矩阵;针对智能化,大众CARIAD已经拥有1100名中国员工,并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与智能互联两大领域与中国的地平线、中科创达成立了合资公司。


如今中国市场作为大众全球布局的核心一环,不仅贡献了最稳定的销量,还在新技术、新能源领域成为创新的试验田和增长的驱动力。

可以说,大众对于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承诺,远远超出了短期波动的干扰。虽然有人认为,合资模式已经过时。但是,从产品到技术,从人才到标准,不能忽略合资车企对中国汽车的推动力,也不能让狭隘的“去外资化”思潮掩盖它们的贡献。只有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合作,中国汽车产业才能在全球舞台上行稳致远。

—— END——

目前已入驻平台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浪微博|汽车之家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十三行
信息,创造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