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郭天宇:
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应该已经25岁了,希望现在的你应该已经完成了15岁的我很多希望做到的事情。不过无论你现在是否已达到了我的预期,都希望你能看看这些文字,这是一个15岁高中生的理想,这是你曾经的豪言壮志。
现在的你,应该已经从滑铁卢大学毕业,正在麻省理工攻读人工智能专业的博士,跟着一个很善良的老教授研究,你学习非常刻苦,常常整夜泡在图书馆里(此处希望你能注意身体,坚持锻炼,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你此时应该有一个亚洲女孩做女友,你已习惯于电脑编程并且依旧热爱发明,并且在研究人工智能方面有一些不错的创意。2021年的机器人技术可能非常普及,你还打算毕业后先到一个大公司实习积累经验再创业。另外,在做科研之外,你已经去欧洲旅游了一圈了,此时的你还喜欢写书法,写点文章,了解最前沿科技,与中国的朋友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最重要的是,希望你还能像我一样,对未来抱有憧憬,依旧怀着自己的梦想,无论如何你都要有梦想。“Those that can carry us forward --- are dreams”,也希望你能再给十年以后的自己写一封信。
祝你安好
期待你的-郭天宇
2011年12月24日
做桥梁而非碉堡
——给15岁自己的回信
郭天宇
亲爱的郭天宇同学:
时隔十年,翻开你的来信,百感交集。你期望的麻省理工的博士我没有做到,欣慰的是,其他的事情基本都已做到。以人工智能为工具,创业利他的理想仍然没有改变,今天的我还是那样的乐观,心里住着的,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你此刻15岁,即将出国读书,对国内的朋友恋恋不舍,对未来的生活有很多的期待和困惑。回顾十年求学经历,我总结了几条体会,送给你,也送给曾经和我一样彷徨过的朋友。
根据自己的速度调节成长节奏,允许自己停一下
我来到加拿大读高中的时候是高一已经过了一半,很多学分无法转过来。同时英文测试成绩很差,于是要花很多时间用来学英文。我需要在周末和假期都用来上补学分的学校,只有这样才能按时毕业。学校的老师建议我多上一年高中,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融入。我一开始非常抗拒,觉得这样是耽误了自己一年。但是后来看到学校有很多有趣的课程,并且想到多留一年能考上更好的大学,最终还是选择多留了一年。
在这一年里报了我感兴趣的宗教课、设计课、修车课、机械加工课和健身课;到大学里旁听了以后想选的课程;领导了学校的两个俱乐部,并且在学生会里负责了留学生部门,发现了自己组织活动的爱好;参加了几个有趣的竞赛,结交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最难得的是遇到了我的实习老板和创业导师 Iman,在他的办公室里,他手把手带着我做起了我的第一个创业项目 —— 一个帮助人在起床后不觉得困的智能枕头,让我在上大学之前就把以后要学的机械电子工程通过实践预习了一遍。这让我在大学一年级很快就找到了第一个在美国旧金山的实习工作。在大学里做起了自己的俱乐部,并且知道了自己需要学什么。于是,高中里我“停下的一年”,成为了我至今为止最快乐的一年,也是我成长最多的年份之一。
停下来,听一听自己心里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而如果我们总是跟着大部队的步伐,或者一味地讲求速度,就可能会囫囵吞枣,欲速不达,错过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机会。
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反省一下是不是在自欺欺人
在上高中的最后一年,因为我的创业项目,觉得自己距离创业梦想已经很近了。碰巧身边又有一个同样不够现实的好朋友。我们都认为创业者应该找到自己的学习之路,也觉得在大学里考高分需要去学很多不需要的东西,非常花时间。于是就决定不追求考高分,只追求刚刚学懂了就可以,其他时间用来做自己的创业项目。结果在大三的时候,要用到之前学过的知识时,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基础科目没有学得很扎实,于是我开始补习以前不够懂的知识。反观我当时放弃考高分的决定,其实是欺骗了自己,因为不用考高分是一件又容易又开心的事情,我便轻易的接受了,而没有认认真真思考一下这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会难以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会因为缺少良好的测试机制而容易学不透最终导致学不懂。
我现在在培养的习惯,就是当我想靠着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判断的时候,当我想放弃一件事的时候,我会努力把后果向前多推演几步,或者咨询一下比较现实的朋友们,看一看我有没有欺骗了自己。
当你为一件新事情畏难的时候,尝试做一下
上高中时我就听说了本地的有一家传奇创业公司在研究智能隐形眼镜,我一直梦想能去实习,但是不认为自己有资格配得上。到了大二的时候,我想就去问一问的话也不会损失什么,于是凭着侥幸心理,趁他们的一个讲座的时候找到创始人毛遂自荐,结果碰巧他们有一个小项目想要招实习生但是还没有开始招聘,被我的精神打动,他们很快就决定录用我了。
我喜欢在工作的时候听钢琴曲,并且还有几首经常单曲循环的曲目,每次梦想我能弹出他们的时候,就会想到学钢琴要花很多年的功夫并且会很枯燥,于是就从来没有尝试过。终于在今年十月,我又一次手痒的时候,我说服了自己——就去尝试一下又有何妨?于是我到网上搜索“如何快速上手钢琴”,结果找到了有很多的钢琴教学产品,用指示灯和智能评分让人像玩游戏一样的学钢琴。我便立刻订购了一个三个月无条件退还的电子琴,以便我做一个最小成本的尝试。到现在几乎一直只练一首曲子,已经能弹出我最喜欢的久石让的《夏天》的主旋律,并且打算长期学下去了。后来便又买了一个电钢琴,每一次弹奏都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我很感谢自己做了尝试。
所有畏难的但是会有极大回报的事情都值得尝试一下。如果尝试了发现真不好做,那么我将没什么可后悔的。同时,尝试成功的概率会超出你所预料。互联网上有很多的智慧;你有很多的想象力;你的真情会打动制定规则的人。所以,试一试说不定就会发现一个梦想成真的办法。
帮助别人,会给你带来幸福,也会为你带来成功
15岁的时候自以为只有成功以后我才可以去帮助别人,并且只有成功了,能满足自己了,我才会幸福。所以当我到了这里以后,了解到北美很高的人均捐款比例的时候,我非常不理解。
今年4月有一个为同城Sickkids儿童医院征集捐款的人来到我家门口。我平常会对此视而不见,然而这次因为一个家里朋友的孩子在旁边看,为了做一个榜样,我定了一个每月的固定捐助,也就是每个月的一顿饭的钱。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就开始给我邮寄医院里接受救助儿童的感谢信的照片。我把这些邮件放到了抽屉里,因为每一次看都觉得很感动,觉得自己很有价值,也觉得自己很幸福。
由此启发,我便想,如果只是用这点钱吃一顿饭的话,我自己不会有特殊的感觉。而我花钱就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如果把钱花给别人能让我更快乐的话,我为什么不选择更快乐的花法呢?当我帮助别人的时候,我是把我拥有的与别人的不幸作对比,我会看到自己的幸运,所以我会感到幸福。
我又想,如果我的这点钱不仅仅是帮助了一个本地儿童治病,而是给更贫穷地方的儿童,那说不定是可以救人一命的。于是我又到网上搜了一下“如何更高效的捐款”,很快,我找到了GiveWell.org网站,他们做了一个慈善机构的排名,并且有一个计算器能够算出每一笔钱能在每一个机构里产生多么高的价值。我看到了一个平均$600美元就可以救人一命的慈善机构。如果我此生能以一己之力救人一命,那么这将是我一想到就会觉得很开心和自豪的事情,那这么做岂不是比我给家门口的医院捐款更令我幸福么?于是为了我的幸福,我决定从很小的事情开始,每年把我可支配收入的1%用来捐款并且转给这些最有价值的机构,并且会慢慢增加这个比例。
我还想,如果我是为了自己原本的满足去做我的事业,我拥有的只是一份的动力。然而,如果帮助别人也成为了我幸福道路的一部分,那么这岂不是又多了一份事业的动力,同时我事业成功的概率不就更大了吗?我以前难以理解马斯克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动力去工作,多年来平均一周工作100小时以上。现在我就理解了,因为他的动力来源不仅是为了自己的个人需求,而且将对世界的帮助变成了个人动力的一部分。
所以,我在大学里和工作的公司里都组织了关于“有效利他”的社群,我也在花精力读名人自传去体会他们对帮助他人的动力,去看纪录片体会他人的不幸来增加帮助他们的决心,让他们变成我人生和事业动力的一部分。自私的人去做事业的时候,失败了是痛苦的。而为别人的福祉去做自己的事业,同时去捐款,或是做直接利他的事业的时候,因为每一步都是在帮助别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感到幸福。
面对不同的声音,请成为一座桥梁,而不是一座碉堡
我刚到加拿大的时候,还是一个热血少年。老师在课上给我们讲到中国发生的新闻时,我听着听着就觉得老师被西方媒体误导了,或者老师在攻击我们。然后我就梗着脖子在没完全听懂老师的情况下,跟老师激烈地讲为什么我认为她被误导了。结果下课以后同学们给我解释清楚了老师讲的内容,我才意识到老师并没有被误导,也没有试图攻击任何人。现在想起来,我当时是下意识地把周围的人归类成了同伴和敌人,把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人当做了对手,我的职责是守护我的同伴,保卫我的标签,我成为了一座碉堡。
幸运的是,后来我结交了一些很通情达理的朋友,从他们那里看到的都是理解和尊重,时间久了,我习惯了不去做一个碉堡。我理解了当我们面对不同的声音时,未必是因为攻击,而更多的是因为不同的视角。当我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我就会放轻自己的标签,放下一个战士的姿态,带上好奇心的眼镜,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我发现自己好像是立刻聪明起来了,我能够很快理解别人的观点。接下来,如果我发现自己错了,我能修正自己的理解;如果发现他错了,我的友善会让他们乐于倾听我的见解,从而帮助他们修正。
世界在很多的时候是对立的、是分裂的,但这恰恰是需要我们去沟通和连接,而不是去创造更多的分裂。我很幸运成为了两个世界中间的人,我也希望自己能去做点什么。2020年2月我参加了有效利他社群组织的“天下Fellowship”训练营,学习交流面对未来的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如何去更好地做连接。在专业领域,我目前正在“自然语言处理”的方向上学习和做项目,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我看到这是一个在未来十年会帮助计算机理解我们的语言,帮助我们打破语言隔阂的工具。
找到并不断改进自己的生活原则,会让自己快速成长
大概是在五年前的时候,我结识了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小有成就的创业者。我便请教他是如何做到的,他教给我人生原则的价值——当我们不特意去培养自己的习惯、不按原则去生活的时候,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十分碎片化的,我们很难从这些杂乱的信息里找到规律,于是很难举一反三,也很难以甄别不同思维习惯的优劣。而如果我们去找到一些人生的、工作的和思维的原则,不断地在生活中实验、试错和迭代,那么每一个原则就会像一个阶梯,我们的碎片化的经验就可以在这一个个的阶梯上不断累加。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通过不断训练改进自己的原则,做出了对世界产生巨大改变的贡献,比如孔子,曾国藩,富兰克林,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等等。
以上的生活原则都是针对于像我一样15到25岁的,有创业理想的,碰巧此刻没有很大生存压力的人的,对于其他的人未必适用。那么如何识确认哪些人生原则是适合自己的,如何把原则化为行动,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在网上搜索时找到的也只是不同人的博文和书籍,而缺少一个帮助人找到自己的人生原则的场所。所以作为兴趣爱好,方便自己整理我学到的原则,我和朋友做了一套帮助自己提醒和迭代自己人生原则的软件工具;还有一个针对人生原则的,人人都可以贡献的,开源的百科网站OpenPrinciples.org,网站名字的汉语翻译就是“开源原则”。这个网站此刻只是一个试验品,但是我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大家带来灵感。这篇文章里的每一条原则都是有出处和原型的,可以在网站里找到。
疫情岁月很久了,不经意之间元宇宙时代已经来临,新技术层出不穷,世界来到N多个十字路口,我期待着更多的选择和机遇。谢谢15岁的你心怀梦想,指引我来到了今天。新年即将来临,我愿意再写一封信,写给35岁的自己,这是给自己的下一个订单。
爱你的郭天宇
2021年12月15日
tianyuguo.medi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