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跋:异乡行迹梦迷人

文摘   文化   2021-12-23 10:51  

编者按:异乡无故人,游子有知音。《红河谷》之所以得以成书,忘不了一个人,她就是我的朋友艳子。起初是她建议我做征文活动,也是她身体力行并热情邀约身边的朋友参加这个活动。她是这本书的发起者、创作者和见证者。在最后编辑出版的时候,我邀请艳子写一篇跋,已经回国省亲的艳子百忙之中欣然应允。艳子用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和感受全面地评价了这本书,感谢艳子为这本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红河谷》即将在加拿大出版,有红色和蓝色两个版本,朋友们可以自选。需要的朋友请与编者联系或者加入《红河谷》作者读者群参与征订接龙,谢谢。



异乡行迹梦迷

因缘际遇,在多伦多西边的小城滑铁卢居住两年有余。刚去时,一人不识,凑巧知道有个“滑铁卢读书慧文化沙龙”,欣然参加,这就有缘结识郭老师卫平夫妇。正是郭老师创办了这个读书会。郭老师儒雅,卫平知性,这就与郭老师一家成为朋友。

郭老师家有个宽敞明亮的阳光房,郭老师在此开办“水城茶馆,我有幸应邀参加几次。郭老师两口为人善人缘好,茶馆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时而吟诗作赋,时而品茶畅谈,时而胡吃海喝。借此机缘,结交了不少当地朋友,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郭老师卫平夫妇主业经营“金钥匙”留学生之家,专注留学生Homestay,通俗地说,就是留学生寄宿。郭老师在国内是媒体人,卫平是大学教授,都是读书人,所以并非单纯给学生提供餐饮和住宿,而是办成共享主义的书香之家,以读书人的智慧与雅趣,用真诚与善心经营“金钥匙”留学之家。因为用心独到,口碑远扬,国内的学子成群结队地过来,金钥匙能够持续发展到今天,而且愈加繁盛,成为留学生心中的“青春摆渡站,修行悟道场

一次在郭老师家,我提议郭老师针对留学生开启征文活动。莘莘学子,背井离乡,希望中失落,纠结中回望,必定需要有一个情感倾诉的渠道,而中文写作肯定是最好的抒怀方式。郭老师于是就开启了面向金钥匙之家的留学生征文。其后不久遭遇2020疫情。旷日疫情,何以解忧?这一年,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人类,必将成为极具重要意义的一年。郭老师又面向整个华人社区开启了针对2020年的主题征文。进入2021年,郭老师又开启“红河谷”异乡客主题征文,有幸收到不仅仅来自滑铁卢本地华人,更有遍及整个加拿大华人朋友的积极响应。2021年底,郭老师将这些征文汇集成册,《红河谷》应运而生。

因着郭老师谬爱,约我写跋,就有机会再次阅读这些文章,无限感动,万分感怀。兹就写跋这个契机,谈谈我的几点读后感。

第一,《红河谷》呈现的真实魅

移民或迁徙可以说一直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战略,古今中外均如此。为生存,求发展,离乡背井,游走迁徙,史不绝书。所以,移民及移民文学,是一个世界性的共同话题,移民文学在世界文坛地位越来越重要,当今诺贝尔文学奖不少授予移民作家,典型的如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


自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国门打开,涌现出新一轮的出国潮。相信很多人对早期的移民文学作品《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及《北京人在纽约》印象深刻。从早期兜里揣着几十美金的留学生,到后来的技术移民,再晚些的投资移民、企业家移民等,形成了近代新形势下华人移民的不同特征。随着华人移民日趋增多,海外华文写作呈现出相当活跃的态势,成为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文学作品,毕竟虚构成分居多。而郭老师这本《红河谷》,却别具一格。从文学性角度看也许有些逊色,文中的作者多是业余的,笔触是稚嫩的,但可贵之处在于真情实感而非虚构。在《红河谷》中,我们能看到的是完全真实的新老移民故事。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甚至就是我们的亲人、朋友、邻居、同事,是我们一路相携同行的异乡客。他们因着不同的理由,怀揣各自的梦想,经历过不同的磨难,最终在异国他乡扎下根来。人生就是一个真实的大舞台,每个异乡客演绎着不同的角色,抒写着自己独特的故事,有些人生故事跌宕起伏,不亚于虚构文学。

个人以为,这本文集可以视作华人移民纪实文学的形式被珍藏并流传下来。后世的华人,若有幸读到这本《红河谷》,就有机会领略到这一代华人异乡客的精神财富,并获得一定的启示与帮助。从长远看,《红河谷》可以做为华人移民社会历史分析参考,以及移民文学和疫情文学的重要素材,这就是真实的文字所产生的独特而永恒的魅力。

第二,关于人生意义的追

很多新移民,在国内受过良好教育,如果不选择移民出国,那就是按部就班地工作、成家、育子、养老,直至退休,生活过得顺风顺水,甚至赚得盆满钵满。出国对于每个人,尤其是第一代移民来说,都是人生中极为重大的决定之一。毋庸置疑,远离故园,换到一个语言、文化、体制完全不同的国度,连根拔起,既有的专业优势、社会关系、荣誉地位等都不复存在,一切从头开始,面临的压力难以想像。


在本书中可以看到很多移民后角色颠覆的故事。例如,学医的高才生从保姆做起,理工学霸做起了水管工,学飞机发动机的改行做了中医等等,不一而足。迫于生计,更增添了很多身份,比如菜农、园艺师、理发师、修理工等等。还有人称来到加拿大,等于上了一个“蓝翔技校”,因为在这边,很多事都得亲历亲为,比如家庭装修、家具安装、庭院整修等等。为了生存,每一位移民都练就了一身在异国他乡摸爬打滚的十八般武艺,其中的酸甜苦辣,冷暖自知。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国内时,相当一部分差不多已上升到较高层面即将开启追求个人自我价值实现,而移民之后,直接跌到了最底层,为生存而努力,一切从头开始。值得吗?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类最高级的追求就是自由,但却实难获得。当第一代华人为了追求梦想,来到异国他乡,首当其冲是谋求生存。他们后悔过吗?也许在某个至暗时刻,他们后悔过、哭泣过。很多第一代移民就这样经历失落、痛苦、甚至贫穷、挣扎,但最终调整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谱写一个个传奇的移民故事。

回首人生路,这些异乡客谈起过往苦痛,不过云淡风清,但其背后必定有着千疮百孔。在文中,他们却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懊悔,也没有沾沾自喜,反而为自己异乡客的经历感到欣慰,惊叹于自己潜藏的生命力与无尽的能量,甚至感恩当初做出的勇敢选择,极大丰富了人生体验,拓宽了人生格局与视野,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多维度的理解。

应该说,本文集中的所有异乡客,都是热爱生活的勇者。人生就是一场场自我的拯救与超越,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结果,精彩在于过程。人生每一步都没有白走,每一步都算数。最有价值的人生就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因此,对每一位勇敢追求梦想的异乡客都值得我们送上热烈的掌声!


第三,我们将向何处去

2020年疫情之下,海外华人又是怎样一种生存状态?在这本文集中,我们看到在疫情之下,华人群体互帮互助,同时积极组织力量、协调资源帮助疫情中的祖国,谱写了一曲全球华人心连心的抗疫赞歌。疫情旷日持久,全球震荡 ,谁也无法成为孤岛,谁也无法独善其身,无论哪个民族,无论哪个家园,都与社区、社会形成了全球命运共同体。

“梦里不知身是客,常把他乡比故乡。”每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都在梦里千百次的追问,家在哪里?一栋房子是家,有爱是家,一路都是家。流动与迁徙是各民族共同的主题,现代人失去了永恒的故乡,家成了流动的驿站。而2020年席卷全球的疫情更给了我们人类一个重要警示,原来地球才是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经典的哲学三问。在这里,我想说的,这其中的“我”,是人之个体,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还可以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从个体而言,当我们想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我,亲密关系无疑是最好的参照,通过他人我们才更清楚地照见自我。


同样,当无数华人移民国外,融入西方世界,我们才得以更清楚地看到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当新移民迁徙来到异国他乡,完成生存立足之后,人生获得蜕变与突破。从《红河谷》可以看到,这些新移民进入各行各业,例如商业、政府、教育、宗教、医疗、保险、IT、银行、农业、服务等等。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有安于享受宁静自然的生活,美化花园、露营、长跑、游船、邮轮等等,也有不少人热衷从事义工。更为难得的是,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与格局、思维方式也都发生了变化。原来人家是那样的,我们是这样的。

在此,我无意厚此薄彼。若仅仅作为井底之蛙,那看到的世界就只是头顶的天空。我想表达的是,移民认知的扩大,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亲爱的祖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带来的思考与意义。一方面,华人来到海外,扎根他乡,将文化带到这里,与之相融,有所作为,与当地人产生不断进步的文化认同,最终形成共同意识的社会。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无数华人移民在海外的出现,当然也包括《红河谷》中的这一代移民用辛勤与汗水,打开一个个窗口,才有助于我们看清自我,评价自我。

这些年,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让世界瞩目,可喜可贺,但中西方的争端与对抗却不断出现,冷战格局时隐时现。我们是谁?如何发扬中华文化核心竞争力?中华民族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其他民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何让地球家园更加美好?这些或许是一系列难以解答的宏大命题,但确实需要我们这个民族深刻反省,努力协同,以求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世界和平。

最后,非常感谢郭老师搭建起这个征文平台,至少成为部分华人移民的精神家园。《红河谷》结集出版,不是结束,应该说才刚刚开始。红河谷一直存在于广袤的加拿大土地,红河谷动听的旋律一直回荡在热爱自由和平的人们心里,红河谷异乡客的故事仍将继续演绎,关于人生,关于地球家园,关于梦想,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追寻。


20211215日

深圳

(设计:张瑞  郑欣欣    摄影:其实不远)



金钥匙留学之家
加拿大留学申请、寄宿、监护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