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村民散步偶遇大鱼,意外揭开千年古墓之谜
2016年7月25日,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下午,在新洲区旧街九明湾村,53岁的村民朱火祥在享受完悠闲的午后时光后,像往常一样沿着沙河边散步。然而,这一天的散步却为他带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奇遇。
当时,阳光斜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朱火祥的目光突然被河中一条跃动的大鱼所吸引。这条大鱼体型庞大,估摸着有十多斤重,让他不禁心生欢喜。他立刻拿出手机,兴奋地联系了自己的好友,请求他们带着捕鱼网前来一同分享这份意外的惊喜。不久,朋友们带着网具赶来,几人合力将大鱼捕捞上岸,欢声笑语中,朱火祥的注意力却被河床上的一个异常景象所吸引。
在捕鱼的过程中,随着水波的荡漾,河床淤泥下的一块青石板若隐若现。九明湾村历史上曾有古墓出土的传闻,这让朱火祥心中一动,他怀疑这块青石板很可能是古墓的一部分。原来,这里曾是一片农田,但在1969年河道改造后,便成为了如今的河道。朋友们也围了过来,纷纷猜测这可能是上月持续大暴雨冲刷出的古墓遗迹,若非如此,这古墓可能还深藏不露。
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重大的发现,朱火祥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村干部。村干部高度重视,迅速将情况逐级上报至街道和区文物管理所。新洲区文物管理所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团队,火速赶往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制定了周密的发掘方案。
由于当时河水水位较高,为了确保发掘工作的安全进行,工作人员决定先等待几日,待河水水位明显下降后再行动。几日之后,河水水位果然有所下降,文物管理所调来了挖掘机和3台抽水泵,开始紧张有序地清除古墓周围的积水和泥土。随着泥土的逐渐清除,一座长约4.9米、宽约3.6米,由石条垒成的古墓逐渐显露真容,它静静地坐落在道观河河床中央,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
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天黑,由于工作量大且环境复杂,考古队决定暂时停止发掘,由村干部在现场值守,确保古墓的安全,待次日天亮后再继续进行深入勘察。次日上午7点,天刚蒙蒙亮,新洲区文物管理所的5名考古人员便再次来到沙河支流九明湾村河段,对古墓展开了抢救性发掘。3台抽水泵不停地抽排墓室周围的积水,当整个墓室完全露出水面时,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揭开了墓室上的石板。
一个约3平方米的墓穴展现在众人眼前,然而墓穴内却堆满了淤泥。由于墓穴空间狭小,只能容纳一人工作,3名考古人员轮流下到墓穴内,用铁锹一点一点地将淤泥清除,仔细搜寻着可能隐藏的文物。上午8点多,考古人员首先在墓内发现了2个粙罐,其中一个已经破损严重,另一个罐肚上也有裂缝。随后,他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个白瓷碟子、一个银勺以及多枚铜钱等珍贵文物。
下午1点多,随着石室内的棺椁被缓缓打开,考古人员又在棺椁内发现了一对青铜镜。这对青铜镜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和凤凰图案,光泽依然明亮如新。不久之后,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斧头。直到下午4时许,考古人员才在石室内发现了大量铜钱,初步估计有300多枚。这些铜钱上铸有“太平通宝”字样,经鉴定为宋代钱币,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后来新洲区文物管理所的潘所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宋代石室古墓在新洲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和挖掘。出土的青铜镜品相完好,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根据出土文物和墓葬形式推断,墓主人为女性的可能性很大,且身份显赫。”他同时表示,所有出土的器物都将被带回文物所进行逐件清理和鉴定,并在未来于新洲博物馆公开展出,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感受这份来自千年的历史文化遗留。
武汉的新洲,古时候被称作邾城,其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殷商时期,那时已有先民在此聚居,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岁月。在周代众多诸侯国中,邾国占据着一席之地。周武王推翻商朝后,于西周初年着手将领土分封给各子孙诸侯,其中,颛顼的后代曹挟被封于邾地,成为鲁国的附庸之国。
历经三百三十四年的风雨,周王室嫡系子孙所建立的王国,在公元前281年遭遇了强大的楚国,最终为楚所灭。随着邾国的消亡,楚国将原邾国的王室成员与贵族迁徙至邾城,即现今的新洲区域。在此后的岁月里,邾城历经多次行政变迁,曾十二度设为县治,六度成为郡治,五次被设为州治。
从战国绵延至汉代,邾城作为新洲地区的核心都市,其繁荣景象不言而喻,人口众多,市井喧嚣。随着世代更迭,邾城的人口逐渐增多,形成了庞大的家族体系。如今发现的广袤古墓群,正是当年邾城居民生息繁衍、死后归葬于城郊的有力佐证,见证了这座城市昔日的辉煌与繁华。
往期文章回顾
1980年农民鱼塘清淤挖出一对金佛!供奉家中一年,专家劝交3个月,现在价值过亿!
1977年解放军扩建营房挖出一件绝世国宝,出土40年依旧无法复制!
长沙号称盗墓界第一“土夫子”的摸金校尉,晚年加入考古队,帮国家挖出上万件珍宝!
1966年专家在废品站抢下只卖5毛钱的铜疙瘩!如今竟成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