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生产队员下地劳作,挖出史上最大的青铜窖藏!103件国宝,件件价值连城!

百科   2024-11-16 18:43   福建  
周原考古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
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20公里,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
公元前11世纪到前8世纪的大型古遗址

青铜文化,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更是连接古今、见证文明演进的桥梁。在古代社会,青铜器不仅是日常生活和战争中的重要工具,更是庙堂之高、王权之重的象征,它们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以及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展现出一种超越物质本身的神秘、庄严与威仪。

走进位于陕西省的宝鸡周原博物院,仿佛穿越回那个辉煌的青铜时代,一排排静默的青铜器在展柜中静静伫立,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过往岁月的守望者,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1976年的那个冬日,对于陕西省周原遗址附近的扶风县白家村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12月15日,阳光明媚,村民们像往常一样在田间辛勤劳作,期待着丰收的季节。就在这时,村民白新恩的一锄下去,却意外地听到了清脆的响声,锄头仿佛被什么坚硬之物弹回。他怀着好奇与激动的心情,迅速清理了周围的土壤,一个闪烁着古老光泽的青铜器逐渐显露真容,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历史的尘埃被轻轻拂去,一段尘封的记忆即将被揭开。

陕西,这片古老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文物资源丰富的宝地。得益于文物局长期以来对村民进行的深入文物保护教育,白新恩深知这一发现的非同寻常。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将这一重要发现报告给了当地的考古工作队。彼时,由陕西省文化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组成的陕西周原考古队,正在不远处的周原遗址进行紧张的考古发掘工作。接到消息后,考古队迅速行动,赶到了白家村。

“庄白一号”窖藏发掘旧照

在村民发现青铜器的地点,考古队员们展开了细致的勘探工作。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惊喜地发现了一处窖藏洞穴。随着挖掘的深入,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奇迹逐渐浮出水面——这就是后来被誉为“庄白一号西周青铜窖藏”的宝藏。庄白一号窖藏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出土器物之丰富、学术价值之高,均属罕见,堪称青铜器中的翘楚。

史墙盘腹部凤鸟纹

在这片不大的空间里,考古队共发掘出103件青铜器,每一件都是历史的瑰宝,其中不乏如“青铜史书”史墙盘、“壶中之冠”三年壶以及“艺术瑰宝”折觥这样的稀世珍品。这些青铜器以其精美的造型、高超的工艺,生动展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巅峰状态。

折觥

“壶中之冠”三年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批青铜器中有铭文的铜器多达74件,铭文总数高达2329字。特别是史墙盘,其上的铭文字数占据了整个庄白一号窖藏铭文的八分之一,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重器之一。这些铭文如同一部部鲜活的历史文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西周历史的宝贵资料,还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发展、文化风貌等多方面的信息,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史墙盘:西周青铜器的瑰宝

庄白一号窖藏的长、宽、深分别为1.5米、1.1米和1.2米,虽然空间有限,但窖坑布局规整,青铜器摆放有序,相互嵌套,显示出窖藏主人对这些器物的精心安排与珍视。更值得一提的是,窖藏内的器物之间填满了草木灰,这一巧妙的保护措施使得器物基本保持了窖藏之初的状态,历经千年仍完好无损,足见古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智慧与用心。


时代:西周早期

出土:陕西省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

收藏:宝鸡周原博物院收藏

口横(厘米):18.6

通高(厘米):28.7

盖、器同铭,盖铭4行,器铭6行,各40字


在这批珍贵的青铜器中,折觥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脱颖而出。作为饮酒用的器物,折觥不仅是青铜礼器中的重要成员,更是商周时期社会风俗和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其庞大的体积、精美的造型和繁复的纹饰,无不彰显着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和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折觥的形制多样,既有椭圆形或方形的器身,也有模仿动物形态的生动设计,每一种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觥这种器形在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消失,这一变化或许与周人的抑酒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周人崇尚节俭,对饮酒有着严格的限制,随着“禁酒令”的颁布,酒器的铸造也逐渐减少,觥作为其中的代表,自然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即便如此,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仍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诗人笔下描绘宴饮欢乐场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陕西这片土地上,出土的觥数量稀少,截至目前仅发现三件,其中折觥和日己觥均属于西周中期的作品,而牛觥则属于商代。折觥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是由一位名叫“折”的作册所制。作册,作为商周时期的史官,负责掌管和记录国家大事,其地位显赫,职责重大。折觥不仅承载着折对父亲的孝心和对王恩德的感激之情,更是一件集历史、艺术、文化于一体的珍贵文物。

折觥通高28.7厘米,通长38厘米,腹深12.5厘米,重达6.7公斤,其造型稳重而不失灵动,铸造精美,纹样繁复而不杂乱,装饰富丽堂皇,堪称青铜艺术中的杰作。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用于倾注酒水,后有鋬便于手持,整体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设计巧妙,既实用又美观。盖的头端塑造成昂首挺胸的兽形,高鼻鼓目,两齿外露,两只巨大曲角威风凛凛,两角之间夹饰着一个兽面,更添几分神秘与威严。从头顶开始,一条扉棱沿着盖脊正中延伸至尾部,颈部的扉棱则巧妙地设计成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寓意吉祥,生动传神。盖的颈部以下部分,装饰有一个饕餮纹面,饕餮的头端还加铸了两只立体的兽耳,使得整个器物更加栩栩如生,富有生命力。

1982年,为纪念西周青铜器的辉煌成就,国家特别发行了《西周青铜器》纪念邮票,而折觥凭借其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荣幸地成为了最佳雕刻版邮票的选题。这不仅是对折觥艺术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背后深厚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折觥不仅以其奇妙的造型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更以其“腹有诗书”的内涵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折觥铭文拓片

它是目前出土的铭文最多的觥之一,盖内和器身内底部均铸有铭文,器盖同铭,分别为四行、六行,各四十字,详细记录了折受王命、赐赏并为其父铸造此觥的整个过程,是研究西周历史、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如今,这件珍贵的折觥静静地躺在宝鸡周原博物院的展柜中,作为镇馆之宝,它见证了周王朝的兴衰更替,承载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汗水,更传递着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信息。每一位走进博物院的游客,都能在这件青铜器面前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与敬畏,仿佛能听到那遥远时代的钟声在耳边回响,共同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

考古现场在线
直击国内考古一线现场,与您分享考古发现,探索历史文化。了解那些人,那些故事,那些物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