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月,寒风凛冽的湖北随州,解放军某空军雷达修理所营房的施工现场却热火朝天。这是一次看似寻常的营房扩建任务,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开山炸石的工作。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竟然会震惊整个考古界,乃至全世界。在爆炸的尘埃落定后,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出土文物竟达一万五千余件之多,这就是后来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
考古队员在墓坑中清理编钟
曾侯乙墓的发掘工作迅速吸引了众多考古专家的目光。他们纷纷加入到这场规模宏大的考古发掘中,期待着能够揭开更多关于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
在清理主墓室的过程中,考古人员意外地在编钟旁边发现了一个已经腐烂的鼓和一个造型奇特的底座支架。这个底座支架与以往出土的任何文物都截然不同,令人倍感神秘。
考古人员们迅速查阅古籍,试图找到关于这个底座支架的线索。经过一番艰苦的搜寻,他们终于在古籍中找到了有关“建鼓”的记载,与这个底座支架的形制极为相似。这一发现让考古人员们兴奋不已,他们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
当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挖掘出这个建鼓底座时,它的精美程度瞬间惊艳了在场的所有人。即使是对考古一知半解的学徒,也能一眼看出这件文物的非凡价值。底座由铜质盘龙构成,大龙小龙相互纠结盘绕,造型想象力丰富奇特。无数条首尾纠缠的龙盘在一起,向上攀爬,既纷繁缭乱又变化莫测,生动有序。底座整体镂空,并镶嵌着璀璨的绿松石,更添一份华贵与神秘。
关于这个建鼓底座的制作工艺,考古专家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它可能是采用传统的范铸法分段铸造,再焊接而成;也有人认为它更可能是采用失蜡法这种更为先进的铸造技术。然而,在这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中,人们几乎找不到任何焊接的痕迹,因此失蜡法的观点逐渐占据了上风。
失蜡法是一种极为精湛的铸造技术,它先用蜡做成物品的模样,然后再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并敷成泥范。经过加热烘烤后,里面的蜡会融化流出,此时便可以浇筑青铜溶液制成青铜器。这种技术使得青铜器的造型更加复杂多变,细节处理也更为精细。
专家们对这件建鼓底座的评价极高。一些专家认为它将龙饰发挥到了极致,展现了古代工匠们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冶金专家则更是将其誉为战国青铜铸造艺术的巅峰之作。正因如此,这件珍贵的文物也成为了世博会上露面的八件国宝之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为了保护这件珍贵的文物免受破坏,有关专家在曾侯乙建鼓底座面世后便建议复制一个仿品放在博物馆展出。然而,尽管湖北省博物馆邀请了多家有实力的单位进行复制尝试,但每次复制出来的仿品在与原件对照时都会显得相形见绌。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细节处理上,仿品都无法再现原件那份灵巧与生动。据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外展出的国宝中大多都有复制品代替原品展出,但这件建鼓底座却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品。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虽然不是青铜器的故乡,但在青铜器冶炼方面却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中国历史上,青铜器制作经历了两次巅峰时期。第一次是商周时期,那时的青铜器以厚重而出名,如后母戊鼎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而第二次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时的青铜器则以做工精巧而著称于世。战国青铜曾侯乙建鼓底座无疑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如今,这件珍贵的青铜器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中,成为了该馆的镇馆之宝。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游客们走进博物馆,都会被这件建鼓底座所吸引,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往期文章回顾
1966年专家在废品站抢下只卖5毛钱的铜疙瘩!如今竟成国宝!
1983年湖北民工修建粮仓,挖出7座古墓!专家:这只是冰山一角!是千年坟场!
1988年华容县油厂施工,竟挖出元朝贵妇!沉睡700年容颜如生震惊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