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不一样的西津渡

旅行   2024-12-03 15:09   海南  

镇江不是第一次来,十多年前和夫人到扬州游玩时,坐公交过长江游览过金山寺。此次进镇江专门为西津渡而来,之前出差时大概是在西津渡吃过饭的,不过那时为了工作,心思不在旅游,留下的记忆非常模糊。

11月7日从洪泽湖边的蒋坝到镇江西津渡,预定了景区新开业的全季酒店,很幸运,门口免费公共停车场只剩一个空位。

午饭在附近的苏锡常饭庄,不仅味道好,而且价格实惠,份量也比想像中的要大。很难说是经济下行内卷,还是充分竞争的结果。

午饭后溜达一圈,拾阶上古街,看了昭关石塔,看了英国领事馆,逛了博物馆。却不见渡口,不见长江,原来清朝中叶起,长江不断南淤北坍,岸线逐渐向北延伸,渡口早已废弃,如今的长江岸线在300米开外。

如今西津渡对于这片热闹的旅游区,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西津渡这个名字了。不过西津渡这三个字就够了,它蕴含着太多厚重的人文历史,对于游客有足够的吸引力,比如我。

唐朝,这里是长江入海口,设立镇海节度使。此后长江入海口逐渐东移,宋朝时江面距海已远,“镇海军”因此变成了“镇江军”,宋徽宗下旨“升润州为镇江府”。“镇江”之名由此而来。

三国至南北朝,这里是江防要地,几度见识叱咤风云。孙权的东吴水师曾驻扎于此。据说周瑜、孔明曾会于此,共商抗曹大计,二人不谋而合定下“火攻”之计,成为三国演义中的一出大戏,为后人津津乐道,故蒜山又称“算山”。西晋末年,挥师北伐、击楫中流的祖逖,也是从这里渡江的。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之后,因为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之地,西津渡更加重要。西津渡在唐时称蒜山渡、金陵渡,与江北岸瓜州渡相对,为南北交通要津。684年,唐高宗驾崩后,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反抗,兵败后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
西津渡之名始于北宋,其时北固山下有甘露渡,西津渡在甘露渡之西,也在镇江城的西面,故称“西津渡”。到了南宋,这里成了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抵御金兵南侵。
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历史风云际会的舞台,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指点江山,李白、孟浩然、王安石、陆游、苏轼等人,曾在这里的码头候船过江,留下不少诗篇。唐代诗人张祜在此写下《题金陵津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更是赫赫有名。
我更喜欢唐乐府中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作者已不可考,故多署名“无名氏”。镇江人认为,作者或是润州才女杜秋娘,最起码,这首诗因为杜秋娘而名动天下。
还有那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在唐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后被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十年后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途中漫游到镇江鹤林寺与高僧闲聊,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于是欣然题诗于寺院墙壁之上:“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改变历史的,还有林则徐和魏源在这里的相会。
1841年,林则徐沦为清鸦片战争失败的替罪羊,被流放新疆伊犁。北上途径镇江时,特邀寓居扬州的魏源到镇江相会。林则徐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四洲志》交给魏源,希望他撰写一部《海国图志》,以唤醒国民,救民族于危亡。魏源有《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诗二首,记述了这次会面经过。
1842年完成的50卷本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提倡向西方学习的专著。遗憾的是,这本中国的禁书,传到日本后却成了日本强国的秘笈。
后人评价,林则徐和魏源是清朝最早的盗火者,《海国图志》则是第一支火把。而西津渡,见证了这本书诞生的重要时刻。
这里还是衣冠南渡的重要通道。两晋时的“永嘉南渡”,因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士族和百姓大量南迁,是有史以来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两宋之交,又出现全国性的移民潮,“高宗南渡,民之从者如市”,“淮人多避地京口”。移民们从瓜州上船逃至江南,多从西津渡登岸。
衣冠,代表缙绅、士大夫,又借指文明礼教。衣冠南渡,泛指中原文明大规模转移到南方。衣冠南渡,充满了血泪、屈辱,付出了巨大牺牲,客观上却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这其中的故事更是多得不计其数。
然而今天的西津渡,号称历史文化街区,却少见历史和文化,多是商业和旅游。街巷里满是饭馆和客栈,再就是景区常见的各种小店,一切都是为游客服务的。西津渡厚重独特历史韵味几无踪影,林则徐和魏源《海国图志》的故事,找不到蛛丝马迹;衣冠南渡,也难寻只言片语。
那些所谓一眼千年的历史建筑,多为新建。历史的原貌只能通过玻璃罩住的地下遗址来窥探。反倒是那些高大的西式建筑,虽也经过整修,但都是原装真品。正是这些百年历史的原英租界西式建筑,使得西津渡不同于国内太多的中式明清风格的古城、古镇和老街,真正实现了中西合璧,因多元而多彩。很难说什么千年画卷,但这批西式建筑“活化石”般的风貌却生动地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国被动融入全球的开放史。
中式楼阁与西式红砖建筑同框,交相辉映,半山腰是英国领事馆旧址


如今这里有两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是英国领事馆旧址,一个是昭关石塔,一中一西。

石塔边上是救生会,寓意济渡救生,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救生会的创设据说可以追溯到南宋,祝瑞洪所著《中国古代长江救生源流考》一书指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京口15人捐资,在西津渡观音阁成立“京口救生会”。镇江救生会鼎盛时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功不可没,影响深远。

晚上出来,想买点水果,却没有找到水果店,甚至连一个像样的生活超市也没有。看地图附近有一片街区标明有很多镇江优秀历史建筑,于是溜达过去。走过两个路口,里面的街巷太过昏暗狭窄,没敢进去,从第三个路口走进去,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房子,小巷子曲里拐弯犹如迷宫,这里还住着不少人,偶遇老人看我们的表情很是惊诧,大概这里很少有我们这样的游客进入。虽然巷道还算干净卫生,但这里的居住条件堪称棚户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想当年这里应该是镇江中心地段的富人区,否则也不会留下那么多以民居为主的优秀历史建筑,如今住在这里的人应该是很无奈的,他们即使不是当年那些大户人家的后代,也不是最底层的穷人,他们至少还算拥有房产。

这片老街区与地图标识的景区一街之隔,却完全是另一个西津渡,一个不为游客所知的西津渡,恍若两个世界,一时间分不清,哪个是天上的太阳,哪个是水中的月亮。

走出老街区,来到一个新建的路口,路很宽,但里面漆黑,正是回酒店的方向,犹豫了一下,没敢走。不是怕黑,主要是怕路不通,要是刚才那样的老街区倒是敢走,可以肯定只要有路就是通的,反倒是新建城区,很多路看着很宽阔,不是断头路就是被圈成死胡同,反倒不通。这是近些年在国内走街串巷得来的经验。

继续前行,沿主路绕大圈回酒店,宽阔的道路,一边是围挡圈住的拆迁空地,另一边是密集的高楼组成的新住宅区,路上车少,街边人更少。

有人说如今的西津渡太过于商业化,商业并没有什么不好,作为交通要道重要渡口,这里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渡口废弃后,因为京杭大运河在这里与长江交汇,这里并没有衰落,而是成为了热闹的市镇,一直繁荣到民国。谁曾想到了1999年,这里全是民居、工厂,成了当时镇江环境最差的街区。建于光绪十六年的原英租界工部局旧址,修缮前为镇江市煤机厂宿舍,腐烂损毁破漏严重,还住着二三十户居民,周边与棚户区住宅杂处,道路不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如今这里重新成为商业中心是正道。问题在于商业应该是自由开放多元的,而不是被刻意计划包办的。

西津渡的好在于没有圈起来收门票,作为一个开放的街区商业服务比较完善,即使主要都是针对游客,但也价格实惠不宰客。缺点是不新不古。不古,是对于西津渡古老文化和历史底蕴发掘利用不够,缺乏独特魅力的展现,流于寻常景区的庸俗。不新,在于缺乏当代新理念新建筑,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看历史,是要站在当下,以当代的眼光审视历史,以古喻今,不仅要更好地看清历史,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看清现实和未来。不能一讲历史就掉进故纸堆里,修旧如旧。那些新建的仿古建筑,看上去说新不新,全是老调重弹,说旧又不够古,只剩下一眼假。

一街之隔的那些老社区总不能一直破败下去,总要融入当代一同发展,但是拜托不要再一股脑把居民都迁走,大面积拆除后新建一堆仿古建筑。不能只想着吸引游客的眼球,关键还是城市自身的发展。游客重要,老居民的权利也要妥善保护,有价值的老建筑要保护,也要有新设施新建筑,重要的在于新旧融合和谐并存。你看那英国租界里的西式建筑都可以和中式建筑中西合璧,新旧有什么不能融合呢?又要说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了,那是一座举世公认的优秀现代建筑,但却和苏州老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面对它,无需更多语言,历史和现代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在眼前。

西津渡周围还有很多历史街区和很大发展空间,下次来,希望看到一个更加精彩的西津渡。

点击阅读:

点赞青州的微笑,以及对青州博物馆的两点质疑

山西大同,城市的面貌该由谁来决定?

山西汾阳,县城的尴尬

欢迎关注我的新号:

行走的徐老游
无畏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