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希腊3:世界之脐圣城德尔斐

旅行   2024-10-10 15:35   北京  

希腊城邦

迈锡尼文明崩溃以后,希腊进入了一段三四百年的相对沉寂时期,被称为黑暗时代或荷马时代,之后进入古风时代。古风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希腊人移民海外的殖民活动,范围远达地中海及黑海周边区域,同时因财富的积累和商贸兴盛,催生出贵族阶层,并进一步形成类似国家的城邦。希腊各地崛起的“巴赛勒斯”(意为“王”,在迈锡尼时代为“瓦纳克斯”王的下级)及贵族阶层通过市集集会的方式征求全体男性成员意见进行统治,应是古希腊民主制的先声。

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城邦是古希腊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属于早期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附带周边特定区域的农田和村舍,具有独立的政治地位。城邦内的公民,无论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遵从相同的法律,拥有相同的政治权利,接受统一的政府管理,往往具有某种宗教上的联系。

这一时期的古希腊城邦林立,类似于中国春秋时期的小方国,不过规模要小很多,比如古希腊最大的城邦之一斯巴达的面积也仅有8000多平方千米,人口二三十万。相比于中国,大名鼎鼎的斯巴达雅典科林斯米利都以弗所等等是真正的小国寡民。但正是这些小国寡民,创造出了希腊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古典文明,之后经亚历山大和罗马帝国广泛传播,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

虽然这些城邦在制度、宗教风俗、语言文化和经济上有很大的一致性,但由于丘陵地形和历史成因,各城邦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多的时候有数百个城邦并存,在这些城邦中,有一类特殊的城邦,不事生产,只搞服务,通过为其他城邦提供服来保持自身的存在。这类城邦的服务业基本都打着神的旗号,与神联系在一起,扮演圣地的角色,我称之为圣城。德尔斐、奥林匹亚、埃皮达鲁斯都属于这一类。


德尔斐考古遗址

德尔斐是此行第一站,9月13日一早落地雅典机场,取车后直接开往德尔菲,吃过午饭后,一直逛到下午五点才离开。经历了暴晒和小雨,撸了猫看了狗,上上下下,流连许久,感觉超好。


△ 德尔斐平面图和模型

德尔斐(Delphi)在希腊中部的福基斯地区,帕纳索斯山脚下海拔约700米的山坡上,山坡较陡,公路从中间穿越,把遗迹分成上下两部分,考古博物馆位于公路边,沿着公路向西马上就能看见被冲击平原环绕的科林斯湾。

德尔斐被古希腊人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奉献给阿波罗的泛希腊圣地,阿波罗神女祭司皮媞亚的驻地,在此传达德尔菲神谕。古希腊人在扬帆出征等重大事项之前,总会来一趟圣地德尔斐请求神谕。

考古发现德尔斐地区最早有人类居住的迹象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在圣地遗址上发掘出一个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中等规模的村庄,名为“皮托”(Pytho),这也是德尔斐的旧名。它于约1400 BC至800 BC之间被遗弃,现在看到的圣地就是于这个时期开始发展,出现了第一个祭坛和第一座神庙。在前8世纪中叶至前7世纪中叶期间,阿波罗作为当时如火如荼的殖民事业的守护神得到了希腊人的普遍崇拜。

当时的希腊人通常组成“近邻同盟”,即临近城邦的联合会,对泛希腊圣地的进行联合管理。德尔斐的近邻同盟被称为“大近邻同盟”,是希腊最重要的同盟,自公元前590年起包括了许多城邦。这个同盟拨款资助圣地建设,并监管神庙的整修或重建。如同现代旅游景点一样,德尔斐正是靠自公元前6世纪起来自希腊各地的拜访者来维持着它的繁荣。

公元前373年,一场地震毁坏了圣地的建筑,对其艰苦修复的时候,希腊正经历政治动荡,圣地因而逐渐走向衰落。自公元1世纪罗马统治以来,圣地再也没有出现过新的建筑。

我们先参观了博物馆,这里展出了圣地出土的主要文物,我将博物馆播放的影像录了下来,放在下面的视频里,利于有一个直观整体的了解。

从博物馆出来,先上山参观公路上方的部分,这里聚集了德尔斐主要遗迹。

世界之脐

“德尔斐”在古希腊语中与“子宫”同源,可能出于对大地女神盖亚的崇拜。在希腊神话中,盖亚是众神之母,诞育了众神和宇宙万物。德尔斐被泛希腊世界的人视为世界中心,神话传说:宙斯从世界的两端各放出一只鹰,两只鹰在德尔斐相遇,相遇的具体位置被一个叫做“翁法洛斯”(omphalos)的圆形石器标定,“翁法洛斯”意为肚脐,因此德尔斐被称为“世界之脐”。

△ 德尔斐遗迹中的翁法洛斯复制品 

△ 馆藏罗马时代的翁法洛斯

神谕

德尔斐人搞服务业非常有一套,特别善于经营圣地这个品牌,他们推出旗舰产品“神谕”使德尔斐门庭若市,挣得盆满钵满。
神谕由阿波罗神殿的女祭司皮提亚(Pythia)转达,起初问询神谕的仪式每年一次。后来由于营销成功业务量的增大,改为每月的第七天举行一次。不过神话中阿波罗只有9个月在德尔斐,因此每年有9天接受问询,这9天被称为“Polyphthoos”,即许多问题的日子,这天问问题的人在阿波罗神庙门外排起长队,需要三个皮提亚轮替才能应付。德尔斐祭司还设立了一系列的荣誉,授予为圣地提供特殊帮助或捐赠的人或城邦,这个制度叫Promanteia。获得荣誉的人具有提前进入神庙的权利(有钱能使神推磨),鉴于询问神谕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特权非常重要,常常要价很高。
在Polyphthoos这天,皮提亚先以圣泉洗身,然后在圣室内焚烧月桂叶,献给阿波罗。男性祭司要确认神明是否愿意接受问询,以清水洒在羊的头上,如果羊打颤了,证明神同意,然后将羊带到神庙外宰杀献祭。

询问时,皮提亚饮下圣水,手持一个叫phiale的盘子和一枝月桂,在男性祭司的协助下坐上圣室中的一个三脚架,三脚架下有个地缝,询问者向地缝大声喊出自己的问题。或许由于地缝冒出的乙烯气体的麻痹作用,皮提亚进入一种神智不清的状态并吐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话语。这些话语由一旁的男性祭司转译为韵文,一般为六音步诗行的形式,形成神谕。这些所谓的神谕常常模棱两可,不过笃信神明的古人对此深信不疑。

神谕一度甚至影响到当时希腊方方面面的事务。称霸小亚细亚的吕底亚是德尔斐的大客户,其末代国王克罗伊索斯因为担心波斯帝国的崛起而向德尔斐询问神谕,得到的回答是“如果你进攻居鲁士,你将摧毁一个帝国“,因此主动进攻波斯帝国,最终兵败国灭。即便如此,他也并不质疑德尔斐的神谕,只怪自己理解错误。

当然,神谕也不是价值全无,德尔斐汇聚来自泛希腊世界各地的来访者,实际上成为信息交汇点,掌握大量信息的祭司或多或少比一般人有见识。

△ 卡米洛·米奥拉绘制的《德尔斐的阿波罗神谕》  

△ 馆藏三脚架,皮提亚坐在类似三脚架上颁布圣谕 

德尔斐是阿波罗的圣地,他的母亲莱托以及妹妹阿耳特弥斯也一同受到供奉。

△ 陶绘上的阿波罗形象,公元前480-470年  △ 阿波罗铜像 

△ 阿耳特弥斯铜像  

阿波罗神庙  Temple of Apollo

阿波罗神庙是德尔斐圣地的核心,经过精心选址,从圣地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到这座神庙。

根据保萨尼亚斯在公元二世纪写的《希腊志》记述,该位置曾经存在过五个神庙。其中前三个可能是黑暗时期建造的,传说中建构它们的材料依次是月桂树枝、羽毛和蜂蜡、青铜。第四代神庙才开始采用石材,毁于公元前548年的一场火灾。第五代神庙初建于公元前510年,多立克式,宽6柱,长15柱。公元前373年,被地震摧毁。

现在残存的神庙遗址为建于公元前4世纪的第六代神庙,为多立克式的围柱式建筑,这个版本显得相对朴素,可能重建时的经济条件不足。神庙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长60.32米,宽23.82米,前后两面各竖有六个陶立克柱,侧边各排列15根同样风格的石柱。今天的废墟只剩下基座和一角的六根柱子。

相传阿波罗神庙的入口处刻着三句箴言:

“认识你自己”(ΓΝΩΘΙ ΣEΑΥΤΟΝ)

“凡事勿过度”( ΜΗΔΕΝ ΑΓΑΝ)

“妄立誓则祸近”(ΕΓΓΥΑ, ΠΑΡΑ ΔΑΤΗ)

一个美国旅游团在导游带领下,学习用希腊语朗读这三句箴言。

克琉比斯和比同石像,公元前580年,阿尔戈斯人奉献  

宝库 Treasuries

到阿波罗神庙前经过一个罗马时代的市集广场,道路两旁是星罗棋布的建筑基座。当年道路两侧布满大大小小的宝库,高高低低的祈愿柱,各式各样的雕塑群,均是希腊诸城邦为了纪念胜利或感谢神谕而建造的。

△ 罗马时代的市集  

宝库建造没有统一的规划,由不同的城邦在不同的时期建立,用以陈列献给神明的祈愿物和纪念胜利的艺术品,许多为战争的战利品。在希腊的各个圣地上都修建有宝库,而德尔斐是宝库最集中的地方,大约有二十多个。这些宝库俨然成为各城邦夸耀实力的看板,其中最华丽的要数锡夫诺斯宝库和雅典宝库了。

雅典宝库是唯一在原址被修复的位于神路在神庙前的最后一个拐弯处,不论是从圣地入口还是从神庙都能够看到。

锡夫诺斯在爱琴海的一个小岛上,锡夫诺斯人从银矿和金矿中获得巨大的财富。他们的宝库可能比雅典宝库更早修建,也采用当时流行的双柱式门廊,不同寻常的是,支撑门廊的不是普通的柱子,而是两尊女性雕像。这些雕刻被完整地陈列在德尔斐博物馆中。

△ 锡夫诺斯宝库复原图 

△ 作为柱子的女性雕像 

祈愿柱

随着大大小小的宝库挤满德尔斐,后来开始采用祈愿柱的形式向阿波罗献礼,比如顶上安放着两米高斯芬克斯像的纳克索斯柱、为了纪念普拉提亚战役胜利而铸造的青铜蛇柱(Serpent Column)以及雅典人奉献的舞者柱。

△ 纳克索斯柱顶的斯芬克斯像 
△ 遗迹现场的蛇柱复制品,原件324年被君士坦丁大帝移往君士坦丁堡 

△ 土耳其绘画中显示蛇柱曾带有三个蛇头

△ 舞者柱柱顶

除了为神而建的建筑,德尔斐还有大量壮观完善的剧场、竞技场和体育馆等建筑,这些虽然都以神的名义,但完全是为人服务的,那时的希腊人就非常清楚服务业的核心是为人服务,而不是神。

那一时期,在全希腊的城市,为普通人服务的大型公共建筑都是标配,并且成为城市最重要的标志和象征,在其后的罗马帝国,这一传统被传播到欧亚大陆更广泛的地区,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剧场 Theatre

剧场坐落在阿波罗神庙上方,初建于公元前四世纪,后又在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改建过。

剧场规模较小,可容纳4500人,依山势而建视觉效果特别好。乐池后原本有一座矩形的景屋,和剧场主体之间原以拱券连接作为入口,目前只剩地基了,成为俯瞰山谷的露台。不过剧场上方视角更佳。

竞技场 Stadium

曲折而上,竞技场在最高处。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后被不断改建。主要功能是进行跑步比赛,在古希腊,比赛长度被规定为赫拉科勒斯脚长的600倍,称为一个“斯达德”(Stadion),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竞技场。由于各城邦对赫拉科勒斯脚长的定义不尽相同,造成不同城邦的“斯达德”长度不同。比如,在奥林匹亚,这个长度是192.28米,而在德尔斐,这个长度是177.35米。

在泛希腊世界中有四个重要的运动会,以四年为周期相继举办。德尔斐的皮提亚运动会影响力同奥林匹克运动会旗鼓相当,这个竞技场就是皮提亚运动会的主会场。然而今天人们似乎只知道奥运会了。

△ 运动员铜像 

最后参观了公路下方的部分,这里完全开放没有围栏无需门票。

体育馆  Gymnasium

体育馆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语“裸体”,当时运动员都裸体参赛,强调对男性身体的审美,也是对诸神敬意。体育馆位于东南方较低的一处山坡上。原为一座双层建筑,上层是开放的柱廊,下层有角力学校、泳池和浴池。现在仅剩下一些基础了。

△ 体育馆遗迹 

雅典娜神庙 Tholos

体育馆向东南,是雅典娜神庙。这是一座圆形神庙(Tholos),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第七卷中指出该神庙的建筑师是西奥多罗·福瑟斯(Theodorus Phoceus)。外圈是二十棵多利克柱支撑着带有三联槽和排挡间饰的檐壁,檐口上方曾竖立着八尊女性雕像,现在只有其中三棵柱子和相应的一小段檐壁被修复。

△ 雅典娜神庙复原模型  图片来自网络

神圣战争

德尔斐缺兵少田,却拥有令人垂涎的财富和崇高的宗教地位。这使德尔斐处于险地,只能在大国的夹缝中寻求自保。在整个城邦时代,爆发了三场围绕德尔斐展开的战争,它们被称为神圣战争。

第一次神圣战争是因为临近城邦基拉抢掠朝圣者,德尔斐人向雅典求助,梭伦治下的雅典与其他几个城邦联合,用了十年时间才击败基拉,并建立了近邻同盟 (Amphictyonic League)以保证圣地的安全和朝圣之路的畅通。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福基斯人在雅典的支持下控制了圣地,德尔斐只能向与雅典对立的斯巴达求援,使第二次神圣战争成为大国博弈的一环。

第三次神圣战争同样由福基斯人引燃,只是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已经不再是霸主了,新霸主底比斯没有能力结束这场战争,只能邀请强悍的马其顿人南下。结果是引狼入室,马其顿在击败福基斯后顺势击败底比斯,借此统一了希腊世界。

希腊化时期帕加马王国欧迈尼斯二世的纪念碑 
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同时禁止异教信仰,圣地遗址被一个村庄占据,15世纪才被重新发现。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德尔斐遗迹生动地展现了古典希腊对神的信仰。实际上,在人类文明初期各文明都有一个神明崇拜的阶段,中国商代用甲骨占卜,和到德尔斐求神谕一样,都是希望能够得到神明的授意和保佑。但随后的发展却大相径庭,中西方对于人和神的关系走向了两个方向,希腊神话给神赋予人性,并借助神,对人的命运和人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众神之下人人平等,人借助神相互博弈,争取独立,为西方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越千年多脉相传而不断融合创新,对神的信仰始终普遍存在且多元化,从未有一种世俗的力量能够完全垄断整个欧洲人的信仰,最终在近现代最先实现了人的解放独立和平等,成为西方文明独立自由平等之民主精神的源头。东方大国则转向祖先崇拜,把神性加于人身,不断造就神性之人(简称神人),最终定于一尊,一人垄断信仰,全民敬神而不信神,神明完全成了帝王掌控权力的工具。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无法一言以蔽之。但对神的信仰和态度以及人和神的关系,的确是了解东西方差异一条重要线索,通过对希腊神话和西方人对神的信仰和态度的了解,也是更好看清自己的一个窗口。

有学者认为:根据进化论,人类的秩序是以“猴王”盘踞在顶端的等级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君臣关系。根据神定秩序原理,人类的秩序是人人平等的自由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伙伴关系。人类的平等地位,不是进化而来的,而是从上帝那里来的。这多少有些极端,试问:上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点击查看:

签证驾照银行卡,出国自驾行前准备

西班牙葡萄牙自驾游归来小感

欢迎关注我的新号:

行走的徐老游
无畏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