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 南京大学包倪荣等团队研究合成中空二氧化钌纳米球减轻骨植入物磨损颗粒诱导的破骨细胞活化和骨溶解

学术   2024-12-09 14:31   浙江  


iNature

磨损颗粒碎片诱导的破骨细胞过度激活是假体周围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原因,导致全关节置换术的非感染性失败。为减轻这种病理性骨质流失,已经确定了各种治疗靶点。氧化应激是促进破骨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2024年12月2日,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包倪荣、史冬泉和南京大学魏辉共同通讯在 Small 在线发表题为 “ Templated Synthesis of Hollow RuO2 Nanospheres for Alleviating Metal Wear Particle-Induced Osteoclast Activation and Bone Loss ”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模板辅助方法合成了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空心氧化钌(RuO2)纳米球,用于治疗CoCrMo合金颗粒诱导的骨溶解。

空心RuO2通过抑制核因子kappa-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通路,显著抑制核因子kappa-B配体(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骨吸收和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包括NFATc1、c-Fos、MMP9、CTSK和DC-STAMP)的表达。在小鼠颅骨中,空心RuO2纳米酶能够减轻CoCrMo合金颗粒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骨质流失和软组织畸形。该研究设想抗氧化剂纳米酶可以进一步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其他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疾病。

全关节置换术(TJA)是一种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疾病的外科干预措施,美国每年有超过250万例TJA,中国每年有超过150万例TJA。然而,由于无菌性松动,这种关节植入物的寿命受到限制,最终导致手术翻修。患者的体力活动过程中,假体界面处的重复运动会产生磨损碎片,刺激关节组织和骨骼中的并置细胞,从而引发局部炎症反应。低度炎症和过度破骨细胞活化破坏了骨稳态,导致骨吸收和无菌松动。不幸的是,当前可用的治疗方法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心血管事件、肾毒性、骨坏死和非典型骨折。因此需要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剂来防止无菌松动。

破骨细胞是参与骨骼生长和重塑的关键大尺寸多核骨细胞,其分化受到核因子kappa-B配体(RANKL)受体激活剂信号传导的严格调控。在生理性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过程中,产生活性氧(ROS),如过氧化氢和超氧自由基,作为细胞内信号分子。异常RANKL过表达的情况下,会产生过量的ROS。为应对这种威胁,细胞本质上配备了一个复杂的内源性抗氧化防御系统。内源性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和低分子量细胞保护性ROS清除剂(如谷胱甘肽(GSH))都能够维持整体细胞氧化还原平衡。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观察到,出现无菌性松动的患者假体周围组织中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显著升高。为了清除不需要的ROS并减少ROS诱导的促破骨细胞生成细胞因子的产生,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抗氧化剂/ROS清除剂。

图1 H-RuO2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和破骨细胞的过度激活示意图(摘自Small

近期报道了一系列具有内在抗氧化酶模拟活性的纳米结构材料。这些抗氧化纳米酶优于天然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设计灵活性和成本效益等优势,已用于细胞保护、抗衰老、抗炎、癌症治疗、伤口修复、创伤性脑损伤治疗和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等方面。基于金属氧化物的纳米酶因其优异的理化特性、成本效益、简单的合成路线和生物相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常用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酶包括CeO2、Co3O4、CuO、Fe3O4、MoO3-x和MnO2,近期报道了Ru基纳米材料的类多酶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Ru催化中心的类CAT活性比天然和已报道的抗氧化纳米酶活性更强。除催化活性外,合成简单、相对于细胞毒性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高稳定性以及生物相容性也促使相关学者使用RuO2作为ROS清除剂,抑制破骨细胞生成。

该研究合成了一种水合RuO2纳米球作为ROS清除纳米酶。使用模板辅助法介导的自生长策略得到空心RuO2(H- RuO2)纳米球。值得注意的是,空心多孔RuO2的大表面积具有更多的生物催化反应位点。在金属颗粒诱导的小鼠颅盖骨溶解模型中,研究了H- RuO2纳米球的潜在抗氧化和抗破骨细胞生成治疗作用。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表现出优异的类SOD和CAT活性。RNA测序分析显示,氧化应激和破骨细胞形成相关的途径受到显著抑制,如抑制氧化磷酸化和RANKL诱导的核因kappa-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总得来说,该研究表明H-RuO2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治疗药物,可以预防假体周围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


参考消息: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406210

END

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love_iNature),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3701829856 或邮箱:iNature2020@163.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iNature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