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趁着牡丹花节,我来了趟洛阳,后来回去一看,哎呀,洛阳的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只去了个龙门石窟,其它五处一、处、也、没、去,于是这次趁着清明假期又来了,主打就是看世界文化遗产点。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在洛阳段有两处遗产点,一是含嘉仓,二是回洛仓。我们说的中国大运河,包含但不限于我们耳熟能详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元朝建都大都(现北京)之后开凿的,没有经过洛阳;大名鼎鼎的隋炀帝开凿的则是隋唐大运河,那才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北至涿郡(现北京),南至杭州,就是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到洛阳绕了一下,到元朝,蒙古人把洛阳这个点给废了,京杭大运河取道山东、河北,直达北京,不再经过洛阳。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还有一段浙东运河。
我也研究过为什么隋唐大运河要以洛阳为中心,而不是都城长安?!主要还是黄河险阻,洛阳到潼关(潼关到西安有段运河广通渠)的黄河段有小浪底峡谷,后有三门峡阺柱险滩,中间隔着素有“黄河三峡”之称的八里胡同,自古是黄河的鬼门关,根本不适合遭运。一遇关中大旱皇帝只好携文武大臣到洛阳去就食,这也是隨炀帝决定兴建东都洛阳的根本原因,而南北交通大动脉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也因此选择了洛阳。
洛阳现在保存了两处中国大运河的遗产点,都是国家粮仓。还记得《风起洛阳》里,春秋道毁了含嘉仓,武则天就要求运粮使迅速集结粮食到回洛仓,其实电视剧犯了个历史性错误。回洛仓是隋朝的国家粮仓,设在洛阳城外,隋朝末年,回洛仓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一旦失守,洛阳城中就会面临断粮的威胁。隋亡之后,唐王朝吸取教训,废弃了回洛仓,而将国家粮仓设在城内东北,即含嘉仓,并严加防守,四周有城墙和城门,还有漕运码头。目前含嘉仓维修不开放。
所以在武则天时期,回洛仓早就废弃不用了,现在看到的回洛仓是个遗址,具有完整的仓城格局和众多仓窖遗址,整个回洛仓城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其内,内径10米的立体锥型仓窖东西成行、南北成列,约有700座,每个仓窖可以储存约50万斤粮食,整个仓城可以储粮3.55亿斤。回洛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隋代国家粮仓遗址,反映了隋代大运河漕运的规模与相应的国家直属仓储设施的建设情况,是以洛阳为中枢的隋唐大运河的实证。
目前并没有挖掘所有的仓窖,没有开挖的仓窖上面种了些灌木,呈圆形造型覆盖地面,契合仓窖横截面形状,几个开挖了仓窖作为观赏景点供大家领略千年前的国家粮仓风采。
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之一是向公众宣传文化遗产,和扬州一样,洛阳也建了个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但我觉得洛阳的大运河博物馆没有扬州的馆藏丰富。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外的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已经春意盎然了,樱花开了都要谢了,落英缤纷着呢!
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在洛阳段有三处遗产点,一是汉魏洛阳城遗址、二是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三是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我们传统地以为丝绸之路东起西安,并错误认为西安以东的地区便不存在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自西汉开发起,那个时候京城是长安(西安),但到东汉都城变成了洛阳,在唐朝洛阳又是东都,所以丝绸之路的起点跟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变化发生着变化也很顺理成章。那又为什么随着宋元明清首都的变化,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又不变成开封或北京呢?那是因为宋朝版图缩减,河西走廊失去控制,丝绸之路作用不大;元朝的丝绸之路是打通的,但大多是以宗教、文化交流为使命,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明朝则是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清朝是闭关锁国,丝绸之路贸易全面走向衰落。
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德国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首次提出的,他将中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交通往来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其实也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因为从东方获取了丝绸,就把这条路叫做丝绸之路,如果由我们中国人来命名,我们觉得从东方获取了宝马、宝石,说不定就叫“宝马之路”了呢。
我们来看一下历朝历代洛阳城的选址图,绿色是东周周王城,褐色是汉魏时期洛阳城,黄色是隋唐洛阳城(差不多就是现在的洛阳主城区),当代的洛阳又在黄色区域以南另建了新城。所以,洛阳城的建设,就是历朝历代在老城外又选新址建新城,而不像开封那样是不同朝代古城叠加在一起的城摞城。
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位于黄河邙山之南、洛水之北(山的南面、水的背面谓之阳,所以洛阳得名),历经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其中轴线的萌芽和形成,是都城规划发生的一次转折性变化,影响后代都城规划长达千年。
遗址在一片绿油油的麦田里,曾经在这里,有东汉的光武中兴、班超的投笔从戎,董太师的一把火成了四百年乱世的滥觞,曹植七步成诗也以一曲洛神赋盖压文坛两千年、高贵乡公拼死一搏赢得帝王尊严、八王军队耀武扬威踏过铜驼大姐、文明太后河孝文帝高瞻远瞩开启民族大融合篇章……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则是隋唐洛阳城城外郭城的正南城门,和宫城南面的应天门在一条纵轴上,应天门就是武则天登基的地方,再往北是宫城玄武门,就是神武革命起兵的地方,武则天就此被迫禅位下台。应天门、玄武门尽管故事多,但都不是世界遗产点,只有定鼎门才是。
值得一说的是,这隋唐洛阳城建造得十分讲究,上面提到的定鼎门、应天门、玄武门,和龙门(石窟)在一条中轴线上(参考下图四个点)。这符合古人“象天法地”的都城建设理念——把建筑和天象结合起来,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城楼和龙门在一条中轴线上,对应天上七星,体现“奉天承运”“天人合一”的神圣。
定鼎门在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为定鼎门,沿用时间长达530年,是目前所知我国古代都城城门中沿用时间最长的,也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城市洛阳城的代表性遗存。定鼎门门址的墩台、门道、隔墙、飞廊、阙台、马道和涵洞等遗存、夯土包砖的城门建造工艺,以及外郭城城墙、天街、里坊的规模和格局见证了唐帝国的城市建筑面貌及物质文明发达程度,但朝兴朝废,应了那句话,古今兴废事,请看洛阳城。
城门外保留的宁人坊遗址是春天观赏油菜花的好去处,听农民说,今年种的油菜花比去年少了不少,现在不允许大家占用国家资源自家种植油菜花了,可能整个景区另有规划,再过几年过来或许遗址区是别样风光了。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虽然叫函谷关,但不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函谷关,也不是鸡鸣狗盗故事发生地的函谷关,这些是秦代函谷关,洛阳的函谷关是汉武帝把秦函谷关向东移300里后建的。
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和东汉都城洛阳丝绸之路关隘之首,坐拥“崤函锁钥”地位。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逃亡大军中,李白写下了《奔亡道中》,“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这位以浪漫主义著称的伟大诗人留下了记录函谷关凄风苦雨的现实主义诗作。安史之乱后,杜甫经过函谷关,他看到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就问吏役:难道新安这个县已没有成丁的人了吗?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杜甫触景生情,现实主义“三吏三别”之首篇《新安吏》就这么问世。
郦道元《水经注》说“汉函谷关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如今作为函谷关塞的组成部分,当年水流湍急的黄河关塞如今已被一望无际的生态长廊取代,已成为一条融生态保护、景观旅游、乡村振兴等多如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廊道。
龙门石窟是洛阳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开凿了1400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遗址,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被称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三年前来洛阳看牡丹的时候,介绍过龙门石窟,请参考:
龙门石窟介绍
SaintAzure,公众号:saintazure河南十二天:“豫”你相遇!(上)
这次再次夜游,又跟了个讲解,这种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就得多来多看多了解,不同讲解员有不同的讲解侧重点,多听听增加点信息量总不错的。
龙门石窟参观的重点石窟:宾阳三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重中之重是宾阳三洞、万佛洞和奉先寺。
宾阳三洞是北魏宣武帝为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祈冥福而修建。原计划开凿三座石窟,结果耗时24年仅完成了宾阳中洞(公元500年~523年)。闻名于世的《帝后礼佛图》原就在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于在上世纪30年代被古董商岳彬盗凿贩卖给美国文物贩子普艾伦。现分别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
南洞和北洞到初唐才完成主要造像,当时长孙皇后去世,嫡次子李泰正处心积虑搞掉大哥李承乾自己当太子,于是在老爸李世民面前积极表现,给亲妈长孙皇后求功德,利用宾阳三洞南洞和北洞的半成品,快速建成佛窟,为母亲冥福。一场政治作秀,佛场也能成为官场,天国也很难远离人间,李泰的皇帝梦,最终也没能实现。
网红比耶大佛在北洞里面。
摩崖三佛龛临山摩崖造像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但中间那尊佛不是一般现在佛,而是未来佛弥勒佛,因为该石窟凿于武周时期,武则天号称自己是弥勒佛下凡,所以弥勒佛必须C位。石窟开凿没多久,武则天就下台“养老”了,石窟建造于是中止,所以摩崖三佛龛是个烂尾工程,造像粗糙,堪称龙门石窟最丑石窟,也标志着女皇时代的落幕,如今它现世的意义是展示了石窟雕刻的一个制作过程。
万佛洞因洞内刻有15000尊小佛而得名,每尊只有4cm高。顶部莲花藻并四周环刻“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卅日成”。不仅表明了建造时间——唐高宗时期,也说明了修建者是一名女性(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这也是龙门石窟中唯一一个由女性主持修建的洞窟。洞窟前室、后室雕像完整,也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值得一看!
莲花洞因窟顶刻有一朵3m的巨大莲花而得名,唐代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都是依此设计而成。洞内南壁上方有龙门石窟内最小的佛像,每尊只有1.9cm,堪称微雕,晚上洞窟即便亮了灯,也看不清楚。
龙门石窟内规模最大、最精美的大型群雕造像在奉先寺,气势恢宏,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这是唐高宗李治为其父皇李世民做功德而建的,当时还是李治皇后的武则天为这个工程捐助了两万贯胭脂钱,用当时的粮食价格换算过来相当于现代的六百多万人民币,不得不说,武则天的胭脂钱可真多啊!!
奉先寺里的卢舍那大佛,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但也只是“据说”哈,卢舍那大佛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其实佛教就创始人释迦牟尼这么一位佛,但他有不同马甲,所以变化出不同名字,比如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还有应身佛,再比如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其实是按照空间、时间来给释迦牟尼进行不同包装。抬头仰望微笑的卢舍那大佛,不多时脖子即酸胀无比。但世间从不缺仰望之人,那年的武则天,踩着大佛的肩膀向上攀登,龙门石窟里的又一个政治作品,但武则天完成了李泰没有实现的梦想。
讲解员还另外介绍了两尊最近几年走红的下了班的菩萨,为什么说他们下了班?请看他们怎么拿净瓶的,一位像打酱油一样握着,一位像拎塑料袋一样拎着,这么对待上班的道具,不是下了班是什么?
今年龙门夜游的人比三年前的人多,站在伊水河东侧观景台看西山石窟全貌,是人间灯火,也是万千佛光,隔着千年的远望,看到的是璀璨文明,也是历经风霜!
晚年的白居易就居住在伊水河东侧的白园里,他仕途不顺又晚年丧子、甚至还患上了半身不遂的老年病,他遁入空门,在龙门石窟一河之隔的香山寺安度晚年修行,死后也长眠于此,佛法相伴相依。龙门石窟门票包括西山石窟,也包括东山的香山、白园和东山石窟,来了两次,我都只看了西山,东山一侧的景点都浪费了。下次再来洛阳,我打算在白园旁边的东山宾馆(一般领导人过来参观龙门石窟住的地方,淡季一晚六七百)住一晚,用白居易的视角看龙门石窟了。
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个个都闪烁着历史的光芒,“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虽然她在工业化和GDP的追逐中显得低调而与世无争,但她十三朝古都的气质却又那么璀璨夺目,任谁都无法忽略这座了不起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