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ity walk和city boat之间,我选择了前者,原因是——不、花、钱!虽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巴黎city walk路线,但巴黎城市中轴线必须走到。这条路线以香榭丽舍大街为核心,东起卢浮宫,西至拉德芳斯,串联了凯旋门、协和广场、杜乐丽花园等重要城市节点。但与中国传统中轴线不同的是,巴黎的城市中轴线并不是南北方向的,而是平行于塞纳河布局。这条城市中轴线比较经典,海明威在《一个虚幻的春天》里也提到过。酒足饭饱之后,我们摸黑穿过杜伊勒里公园往家走。在公园里,我们停下来眺望远处,目光透过卡尔赛门可以看到那黑魆魆一片的花园,再往前可以看见协和广场通明的灯火,接下来便是长龙一般的路灯了,直通向凯旋门。随后,我们又将目光转向罗浮宫,眺望那座黑灯瞎火的宫殿。我对妻子说:据说这三座拱门形成了一条直线……
凯旋门(Arc de Triomphe)的故事人尽皆知:凯旋门位于夏尔——戴高乐广场,是1806年拿破仑为了纪念法国在奥斯特利茨战争中打败了俄罗斯人和奥地利人(也就是《战争与和平》开头那段)而动工修建的,目的是用来迎接日后凯旋的法军将士,但他没能亲眼看见凯旋门的落成,工程还没结束,拿破仑(拿破仑有点像袁世凯,是法国大革命推翻帝制后的有名将军,军事上取得了点成功,就又想做皇帝了,结果人民要共和不要皇帝)就被推翻了,凯旋门的建造也随之停止。直到拿破仑死去15年后,凯旋门才终于在1836年7月29日落成,而拿破仑在死去近20年后,在90万巴黎民众的目送下,他的遗体被护送着穿越凯旋门,安葬在荣军院。凯旋门的正下方就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无名战士墓,燃烧着不灭的火焰,相当于我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墓是平的,地上嵌着红色的墓志“这里安息的是为国牺牲的法国军人”。据说,墓中长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现在每年的7月14日, 法国举国欢度国庆节时, 法国总统都要从凯旋门通过,而每位总统在其卸职的最后一天也要来到这里,向无名烈士墓献上一束鲜花。从高空俯瞰凯旋门,整个凯旋门区域呈现以凯旋门为中心的放射结构,犹如一块圆圆的蛋糕,被均匀对称地切成了十二等分。
20世纪新建的城市中轴线延伸段“新凯旋门”——拉德芳斯城市副中心,拉德芳斯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高110米,宽112米的拱门形建筑,以卢浮宫—凯旋门—拉德芳斯为核心的现代巴黎中轴线由此形成。
我从凯旋门开始city walk的时候,凯旋门周围的奥运设施正在拆除,12条主路通往凯旋门的口子都封着,包括香榭丽舍大街,我是后来又专门来了一次登了下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Avenue des Champs-Elysées)是凯旋门发散出来的12条主路之一,香榭丽舍大街又称为凯旋大道,一般被当作巴黎最美大道,甚至有些人相信这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大道。
这里也是世界三大繁华中心大街之一,世界名牌、服装店、香水店都集中在这里(主要的奢侈品集中区则是香榭丽舍大街旁边的蒙田大道、乔治五世大街、佛朗索瓦一世街组成的黄金三角)。许多关于18、19世纪的小说,例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 小仲马的《茶花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作品都对香榭丽舍大道的繁华做了描写,香榭丽舍大道也成为人们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到的法国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娱乐天堂。
但是我来的时候,香榭丽舍大街是封控的,游客没法走到主街,有些路段甚至还得绕道,真是难以想象香榭丽舍大街上这些商家怎么肯让奥运会(影响做生意式地)封控?!香榭丽舍所在的地方在最开始是无人居住的沼泽,17世纪初,佛罗伦萨的玛丽•德•美第奇嫁过来,成了法国王后,这个家族我以前也写过,很有钱,比较欣赏、推崇艺术。王后住在杜伊勒里宫(已经成为废墟了,原址就在杜乐伊花园一带),想看远一点,香榭丽舍大街就沿着塞纳河开始兴建了,主要是在路旁种满榆树和椴树,这也成为了日后香榭丽舍大街的雏形。当然,一开始,这条大街奉迎王后,叫做“王后大道”,后来几经易名,最后定名香榭丽舍,就是极乐净土的意思。
因为奥运会的“尾巴”还没清除,而巴黎城市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几乎都是奥运场馆,这些地方都是封的,不光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和杜乐伊花园也都不能直进直出,所以我只好绕路。先是绕到巴黎大皇宫(Grand Palais)、巴黎小皇宫(Petit Palais)。巴黎大皇宫是1897年兴建的,为了赶1900年世博会,19世纪的巴黎人热衷石头建筑,鄙夷钢铁与玻璃,最后大皇宫妥协,钢铁为骨、石头为衣,这叫“折衷主义”。大皇宫自建成后,也没当作过皇宫,因为建起来时,王室早就没了,生不逢时的大皇宫于是在一战时,被用作营房与临时医院,二战时,这里又被征用来存放军用车辆,现在这里经常举办艺术展览。因为是巴黎奥运会击剑、跆拳道的比赛场馆,大皇宫周围还有栏杆围着,不能进去看它有名的中殿和穹顶。大皇宫对面就是同时代的巴黎小皇宫,同是为1900年世博会而建,同是钢铁为骨、石头为衣,有着圆形拱顶和大面落地玻璃窗,现在是巴黎15所市政府博物馆之一,免费开放。赶路重要,我就在小皇宫门口的花园和台阶上拍拍照,就继续赶路了,没进去看博物馆。往前走就是亚历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re III),金碧辉煌,还以为走到了天津北安桥或者上海的武宁桥呢,当然亚历山大三世桥才是原版的。亚历山大三世桥同样为1900年世博会而建,是巴黎最优雅、最华丽的桥梁,插一句,想想当年巴黎为了一个世博会建造了这么多经典,百年后办奥运会一毛不拔。亚历山大三世桥桥上也都是没来得及拆除的奥运会观赛的坐席,钢筋铁骨地,整座桥只能走两侧的路,一团糟。这座桥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但他没有亲见,是他的儿子尼古拉二世于1896年奠基的,亚历山大三世桥象征着法俄联盟,想想现在北约和俄罗斯的紧张关系,俄罗斯都无缘巴黎奥运会,百年间,国际关系可谓风起云涌啊!大皇宫实在太大,站在亚历山大三世桥的一侧,可以和大皇宫大屋顶合影。
过了塞纳河就是荣军院(L'hôtel des Invalides)——法国荣誉的象征,建筑始建于路易十四年代,经过拿破仑时期的扩建和历代法国政府的修缮扩建,一直以来都是收容和安置伤残军人的场所,也是拿破仑一世的陵墓所在,所以又叫巴黎伤残老军人院,目前是法国国防部直管的军事博物馆,里面有一些法国掳走的大清的大炮、军旗,甚至还有乾隆的战袍和宝剑。有个小故事,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先是攻占了这里,夺取了3万多支步枪后,再去攻打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这里提供了武器支持!荣军院周围也都是铁丝网,没法从亚历山大三世桥直接往南走过去,我是想过去看看今年5月,马克龙为习大大举行盛大欢迎仪式的地方,但是最直接的路被封着,过去又得绕路,我就放弃了,只好站在远处和荣军院的大金顶合影。沿着塞纳河,朝荣军院往东走就是波旁宫,如今法国国民议会(Assemblee Nationale)所在地。波旁是以前的皇族姓氏(插一句,这个姓氏的一支至今还是西班牙王室),波旁宫是具有260多年历史,王室尚在时是路易十四的女儿波旁公爵夫人的王府,1830年起用作国民议会。站在波旁宫前,可以隔河相望雅典风格的玛德莱娜教堂,这个教堂今后我也会专门说一下。
再次跨过塞纳河,从这个方向再看亚历山大三世桥和远处的埃菲尔铁塔。
然后就到了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à Paris),这名字让人不由想起国内最有名的医院,中文翻译喜欢把联合之类意思的外国名字翻译成雅致的中文名”协和“,所以就重名了。协和广场1757年建造,一开始以国王名字命名即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叫做革命广场,后来改为协和广场,这是巴黎最大的广场‘;在大革命时期,这个广场就是个断头台,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在这里被斩了,刺杀马拉的夏洛蒂•科黛被斩了,法国革命的传奇人物丹东与罗伯斯庇尔被斩了,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被斩了。广场中心矗立着卢克索方尖碑——那是1830年,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赠与的,不是偷盗的!如果站在协和广场的C位,那就是巴黎城市中轴线的C位,西可见凯旋门,东可望橘园美术馆,北是玛德莲教堂,南是国民议会,但请注意我说的是“如果”,我去的时候,协和广场就是(脚都没法插进去的)奥运工地。在2006年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里,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安迪,拒绝了名利的诱惑,面对上司打来催督她的电话,直接把手机扔进了协和广场的喷泉中,自由自在地走开了。本来还想看一下喷泉的,结果隔着铁栅栏看喷泉是干涸的。
本来是可以从协和广场走城市中轴线直插进杜乐伊花园(L'hôtel des Invalides)的,但后奥运时代,就是得绕路。杜乐伊花园就是一开始提到的佛伦罗萨美第奇王后居住的杜伊勒里宫的后花园,大革命期间杜伊勒里宫被毁,但花园保留了下来,是现在巴黎市民晒太阳的好去处!
被封了的城市中轴线:
奥运生活点燃的那个氢气球,就在杜乐伊花园最美的地方,也是封着的哈,隔着铁栅栏感受巴黎奥运会的“自由、开放”!因为不能径直往前走到卢浮宫,所以我在杜乐伊花园逛了一下又原路返回到塞纳河畔,沿着河边往卢浮宫走。关于卢浮宫,可以看我这篇文章,有很特别的卢浮宫中秋之夜美景。
卢浮宫对面就是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巍峨壮丽比不上河对面的卢浮宫,但长长的一幢建筑也颇有现代风味,本是个火车站,1970年后才变成了如今的样子,奥赛博物馆的藏品是卢浮宫藏品的补充,后者藏品多从古代到19世纪,奥赛博物馆的藏品则从1848年至1914年——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纳比派。我就在河边看看,这次巴黎的博物馆我只看了卢浮宫,以后有机会再来再慢慢看博物馆吧!
巴黎市政厅(Hôtel de Ville),本届巴黎奥运会马拉松的起跑点。1803年以前,巴黎市政厅广场叫“沙滩广场”;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时被焚之一炬;直至1882年,新巴黎市政厅才重新修复落成。修复后的外形基本保持文艺复兴时期风格,远远地看,又像一座塞纳河畔富丽堂皇的宫殿。沿着塞纳河继续往新桥走,又是一道风景线——一片分格的绿色铁皮箱,靠着河岸一路绵延,铁皮箱打开,就是旧书摊开张,摊主下班回家,就把东西往铁皮箱里一锁。大概16世纪,巴黎就有小贩在新桥叫卖旧书了,也就是我们现在倡导的地摊经济,只不过人家更有文化气息——卖书,也曾经被叫停过,但基于“知识就是力量”,卖知识的书摊最终被批准为永久性书摊,条件只有一个——不许卖新书,只许卖旧书和旧玩意儿。
走到这里的时候,(因为绕路)当天我已经走了2万步,在白马酒店顶楼喝了点东西就撤了,其实还能继续沿着塞纳河往东走,后来我抽空又继续往前走了。因为要去左岸花神咖啡馆吃早餐,公交车在Pont des Arts下,于是看到了西岱岛(Île de la Cité)的日出。最初的巴黎,来自西岱岛——塞纳河中的一座小岛,我们分巴黎为“左岸”和“右岸”,但西岱岛既不是左岸,也不是右岸。最早的巴黎人,就是现在这座岛上安居乐业,然后才把城市建设扩展到左岸、右岸的……
吃好早饭,搭了辆公交车,本来想去圣路易岛(Île Saint-Louis)的,结果公交车临时变站,直达终点里昂火车站,圣路易岛不经停了,晕,巴黎这鬼公交!所以我的city walk只好从里昂火车站走起,往西去圣路易岛和西岱岛,好处是沿途看到了阿森纳港(Port de l'Arsenal),这是巴黎人民最爱的运河骑行的南端。圣路易岛很小,和西岱岛一起,是塞纳河上的两个天然河岛,以法王路易九世命名。17世纪早期它还是无人居住的荒岛,然而到了1664年,整座岛上已经建满了面向码头和塞纳河的新房,如今圣路易岛上大多数都是住宅区。走在圣路易岛,民居与窄街有古风,岛上安静而岁月悠长。塞纳河上正好有划艇比赛,划到圣路易岛就掉头往回划了。
圣路易岛的西侧能看到西岱岛上最著名的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巴黎圣母院很古老,1163年开工,那年为南宋隆兴元年,宋孝宗拉开北伐序幕,1345年,巴黎圣母院竣工,中国还处于元末动荡中。巴黎圣母院教堂顶有上千根木材,里头一半可以追溯到1147年,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巴黎圣母院被破坏过一部分,1831年,雨果写了《巴黎圣母院》,写的是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到2019年4月,它烧起来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目前在维修中的巴黎圣母院,本来打算巴黎奥运会之前完工的,现在又说今年年底完工。看脚手架,维修的是尖顶,正面和钟楼状态似乎还不错,在雨果的小说里,卡西莫多住在钟楼里,所以,卡西莫多还是有家的。西岱岛上的巴黎古监狱,曾是古代皇宫的一部分,是法国最古老的宫殿,所以在外面看起来,古监狱就像城堡一样童话。14世纪,查里五世将其作为法院使用,现在巴黎古监狱旁边就是司法大厦。君主制覆灭后,1793年在这里建立起来革命法庭,这也是这次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断头皇后一段拍摄地,因为这里是关押断头皇后(路易十六玛丽皇后)的地方。巴黎古监狱还连着圣礼拜堂(La Sainte-Chapelle),由于现在巴黎圣母院不能进去,所以圣礼拜堂成为平替,里面的花窗是一大亮点,但是排队的人也很多,多到我也没进去的耐心了。巴黎带蒙字的地名,通常是山——法语的山是Montagne,所以如勃朗峰也叫做“蒙布朗”(Mont Blanc)。蒙马特就是巴黎北的一座山,意为“战神的山丘”,它也是巴黎的最高点,海拔130.53米。历史上,这里有修道院,有葡萄园,有磨坊风车。奥斯曼男爵改造巴黎的时候,穷艺术家和失业者纷纷往蒙马特涌来,蒙马特高地成了雇工、农民、磨坊主、穷艺术家、流浪汉、乃至小偷的天堂,他们远离了巴黎繁华的核心,却也开创了属于蒙马特的风格。
city walk从红磨坊(Moulin Rouge)开始。1889年,当埃菲尔铁塔拔地而起,巴黎世博会聚集全世界目光的时候,一位西班牙富豪约瑟夫•奥雷放出宣言:“我要建立一个最大、最豪华的歌舞厅。这里将会是女人、歌舞与康康舞的殿堂。”这就是红磨坊——蒙马特的地标,1889年10月6日夜,红磨坊向巴黎人上演了它的第一场歌舞秀,大胆且奔放。到1904年,红磨坊已经成了音乐会和酒会的圣地,一战前夕,这里已经是轻歌剧的殿堂,甚至1981年,英国女王英丽沙白二世都来了红磨坊。康康舞,Cancan最初是丑行、流言的意思,可现在变成了法国国粹,这次奥运会开幕式上还有表演。
要看红磨坊表演的话,可以在官网https://www.moulinrouge.fr/en/offres/show/上预订,红磨坊的表演相对传统。还有另一处看表演的地方,表演相对年轻奔放,官网http://www.lecrazyhorseparis.com/,本来我想去看后者的,提前三天买票,发现第一场没票了,要等第二场,太晚了,我就算了。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向女性致敬喊平等的是法国,但生活中,性感暴露表演的也是女性,哪有什么绝对的平等?!
红磨坊不远处就是电影《天使爱美丽》里女主艾米莉工作的地方双风车咖啡馆,我在之前的咖啡篇里也提过。
下一站是网红拍照地爱墙,墙面上共写了311种字体和280种语言,其实这墙也不太大,稍微看看吧。一路朝上,往圣心大教堂走。纵横交错的石板路,五颜六色的法式百叶窗,回头看,有带有高低差的视觉体验,这是在巴黎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景色。没坐缆车,直接爬上圣心大教堂(Basilique du Sacré Coeur),它始建于1876年,于1919年落成,是由全法国的忠实信徒捐款兴建的。教堂的建筑风格很独特,既似罗马式,又似拜占庭式。整座教堂的建筑材料采用了一种叫“ 伦敦堡”的特殊白石,石头产自塞纳河和马恩省的采石场,这种石头接触雨水便会分泌出一种俗称“玻璃屑”的白色物质,该物质能使建筑在长年累月的风雨冲刷中越变越白,所以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圣心教堂现在看来依然晶莹剔透。蒙马特的制高点俯瞰巴黎,已成为游客来巴黎的必游。蜿蜒而过的塞纳河和百年的建筑相互依存,但这里看不到埃菲尔铁塔是bug。从圣心大教堂前面上山,再往后面下山,没几步路就是小丘广场(Place du Tertre)——画家的天堂。1876年,印象派画师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在蒙马特租了个工作室,画布和画架搁在马厩里,在这里,他完成了印象派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煎饼磨坊的舞会》,至今在奥赛博物馆占一整面墙。以雷诺阿为代表,有一群年轻人在蒙马特创业作画,他们对学院派绘画发出了挑战,提出了新的艺术观点。于是,以莫奈、凡高、塞尚、修拉、马蒂斯为代表的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先后诞生了,以后又诞生了以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蒙马特自此成了艺术家的摇篮,但在我看来,这里更像餐饮一条街。顺便说一下,如果想上厕所,找不到公共厕所,可以去餐厅,不点菜,就直接给餐厅厕所看守的人(很多餐厅设置了这个岗位来收费)1欧,可以蹭个厕所。蒙马特,从《午夜巴黎》到《红磨坊》再到《天使爱美丽》,这里是巴黎电影/艺术偏爱的地方。在蒙马特的街上随意走走,听到有结伴的中国人和同伴说,埃菲尔铁塔啊凯旋门不要去了,这里才有真正巴黎的feel!对后半句,我表示认同!这里民居林立,细细的石板路蜿蜒曲折、高低起伏,地势和形态依然保留了当年的些许乡村风情,像极了喧嚣都市中的一片伊甸园,符合大家对巴黎花花世界又特立独行的想象,很值得慢慢走、慢慢拍。
拉丁区
2000多年前,城市建立之初罗马人到达巴黎左岸的这里,在此定居,左岸至今遗留非常多的历史古迹,当时罗马人用的就是拉丁语。但是“拉丁区”(位于巴黎五区和六区之间)这个绰号却不是来自于巴黎的罗马时期,而是在17世纪以后。
这里是巴黎左岸最早发展起来的学府区,从12世纪索邦大学创建以来,这里一直是巴黎知识界的神经中枢,各地的文人学士,教士和教授学生等等聚集在此地。这里在当时被称为“大学区”(l’Université),而当时所有的学者们普遍使用的语言不是法语,而是拉丁语。之后人们很快讽刺地称呼这个区为“拉丁语国”(Pays latin)。几十年后,它就变成了我们现在说的“拉丁语区”(Quartier latin)。尽管拉丁语已经不再是巴黎学界通用的语言,但是拉丁语区这个名字就此流传下来。
我是在丁香园吃了一顿午餐后开始city walk的,路线十分简单但沿途风光值得推荐。
紧靠丁香园的就是卢森堡公园(Jardin du Luxembourg),创始人是玛丽•德•美第奇王后,上面提到她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嫁到巴黎后,建了香榭丽舍大街,后来她在丈夫亨利四世死后,无法在卢浮宫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了,就又开始搞城市建设了。王后因思乡情怯而决定另盖一个与家乡类似的宫殿,这座皇家花园的灵感来自于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住家碧提宫(Palais Pitti)。公园南北走向,有巨大的梧桐大道、大片的草坪,还有修整整齐的花园,配着喷泉和许多上古智者的雕像。公园内还有法国王室的别宫卢森堡宫(Palais du Luxembourg)在大革命期间作为监狱,现今是法国参议院所在地。午后,巴黎人民都不上班的,还坐在草坪上聊天、睡觉,看着他们这么不上进,我就觉得很安慰,就让巴黎积攒下来的底子让这些慵懒的后代快点败掉吧!穿过卢森堡公园,公园北面有著名甜品店Angelina,不同闹市区的这家品牌的店人满为患,卢森堡公园的Angelina起码是不需要排队的,就像卢森堡公园vs城市中轴线上(游客必到的)景点,没有奥运会的痕迹,看不到铁栅栏,路也没被封,自由自由随意踱步就好。再往北走走,有一家教堂圣叙尔比斯教堂(Saint-Sulpice),很多人因为电影《达芬奇密码》才知道了这个低调又小众的教堂,电影里,教堂里的日晷针被用来和人类第一条本初子午线——玫瑰子午线做关联,其实两者没啥关系。教堂在百年前,曾是巴黎第六区圣日耳曼区的天主教中心,曾经目睹了萨特和波德莱尔的洗礼,见证了雨果与爱妻的婚礼。我在之前的埃菲尔铁塔篇里提过:1852年-1870年,奥斯曼男爵重新规划了巴黎,他加宽道路,重建下水道系统,架设桥梁,重塑了歌剧院,重建了林荫大道,为此据说拆了两万栋房屋,造就了巴黎现在锌灰屋顶的专属颜色,巴黎如今那些款式统一的石头房屋、雕花阳台、波纹窗格,所谓的“奥斯曼风格”,多半是他的手笔。奥斯曼男爵重建了巴黎,为下一个百年做了准备,但玛黑区,他没动。玛黑区最早是个沼泽区,12世纪时,这地方归圣殿骑士团和修道院,17世纪时,有贵族在这里建造豪宅,18世纪中叶,此地逐渐被放弃,有钱人都去了凡尔赛或圣日耳曼,谁还留在这里,大革命之后,玛黑区成了工匠和工人们的住所。大文豪巴尔扎克描述19世纪上半叶的玛黑区,“这地方属于雇员、公务员、食利者,以及有一点进取心的中产阶级”。因为奥斯曼男爵没有改造这一块,所以这里狭窄又传统的街景保留了下来,成了如今的复古时尚之地。Lonely Planet上也介绍了玛黑区的city walk路线,我做了参考,Rue St Paul-孚日广场-PI des Vosges-Rue de Sevigne-Rue du Parc Royal-Rue Payenne-Rue Pavee-R Francois Miron-Rue du Prevot. 但我走下来并不太推荐,主要是这里的建筑都藏在门后,需要进入庭院,有时候你看是一道小门,就会容易错过,没法在街上一目了然地一窥究竟。Lonely Planet上的很多(国人没多少人去的)推荐都是如此,实地一看,并没啥意思,所以Lonely Planet不再出中文刊,我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毕竟国内现在的攻略更加实用。孚日广场(Place des Vosges)是法国巴黎最古老的广场,我看下来是觉得它没有卢森堡公园漂亮。605年,享利四世把这里改建为巴黎贵族的豪宅。之后的二百年间,在孚日广场周边兴建了许多”大宅”。人际关系,爱欲情仇,在一个又一个的府邸中穿梭,在广场上相互交错,而这里也是许多贵族挑剑决斗的场地。感觉来孚日广场得听故事,而不是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