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纲智库深圳中心 作者:段明
2012年夏天,受内蒙古自治区省委宣传部的邀请,王志纲老师率领深圳中心团队来到内蒙, 经过横跨2万公里、12个盟市、144个项目,深入考察并探讨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中,内蒙古传统文化该如何保留、传承与发扬光大的问题。
穿越历史的天空
内蒙古是亚洲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可追溯至50万年前,最早的游牧民族大约在七千年前开始在此地区生活,在这一时期,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北方各族主要有林胡、楼烦、东胡和匈奴。
在蒙古高原上有无数个部落、民族,曾经闪亮登场,辉煌一时,可是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延续至今的,只有蒙古民族。可以说,草原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世界文明升华史重要的华章。
上千年前,内蒙部草原游牧与中原农耕两大文明,历史长河中,金戈铁马之外,潮起潮落之中,多少王朝随风而逝,多少风情湮没黄尘;在碰撞冲击之下,沟通交流之中,几多文明凤凰涅槃,几多体制换血重生。在碰撞中交流、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华夏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世界仅有,与来自草原的游牧力量息息相关。
在丰厚无比的内蒙草原文明沉淀中,王庭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蒙古民族龙兴之地的中部草原更是王庭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成吉思汗曾曰:越不可越之山,则登其巅;渡不可渡之河,则达彼岸。这位一代天骄当年豪情万丈,横扫整个欧亚大陆,与他的子孙们一起创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一个帝国的神话。
因此,追忆帝国风云,见证王朝兴衰,探寻草原力量,重塑文化价值,是此行内蒙古草原文化之旅的重要环节,也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专章。我们发现:内蒙古大草原不仅是生态概念、区域概念、文化概念,而是一种文明价值。
俯瞰欧陆大地
草原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一古老的商贸和文化交流路线由生活在亚欧大陆上的各个游牧民族开拓而成,连接了中国北方的蒙古草原与地中海北岸的南俄罗斯草原,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商贸通道之一。
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时间比大航海时代早得多,实际上,大航海时代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事件,而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因此确实比大航海早一千年以上。
草原丝绸之路,最早是游牧民族开辟出的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道路,与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存,成为中原商品远通中亚、欧洲国家地区的主要商贸通道。
今天依然还有一些印迹的如呼和浩特、包头以及阿拉善的额济纳旗居延海地区等,都曾经是这条商贸之路上的重要驿路节点,新时代或许还将扮演连通京津打通欧亚通道角色,如呼和浩特等北方亚欧陆桥枢纽地位。
由游牧民族缔造的大元王朝使相隔万里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两河文明、希腊文明及罗马文明之间相互换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融和发展。法国人格鲁塞说:“从传播文化而言,蒙古人对于世界的贡献,堪与好望角和新大陆的发现相媲美。”
2012年6月29号,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这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世界遗产零的突破。它是我国元代都城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完整的都城遗址,见证了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来到近百年的工业文明
如果说千年以来在蒙古高原上演都还是游牧与农耕之间的争夺和冲突的话,那么近代以来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
热兵器已经抵消了马蹄速度的威力,铁路更将工业化的力量推进到草原深处,现代国际地缘政治的棋手已经选择了这片广阔天地上展开了角逐。
1901年中东铁路的修建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它意味着现代工业的力量已经打破了这一区域原有的平衡,农耕与游牧,汉人与蒙人原有的均势中又加入了俄国的力量,后来还有日本。
王志纲老师在内蒙古大草原
这深刻地改变了草原的格局。在农业/游牧文明时代,在农耕与游牧文明控制的范围之间,有一条反复试探而终于形成的界限。越过这条界限向北,土地和气候并不适合农耕,即便占领了这一区域,也会选择混合经济或者更纯粹的放牧;越过这条界限向南,游牧者也有选择混合经济和农耕的需求。
但是铁路的到来意味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它不以农耕或者游牧为界,它瞄准的地上地下的资源和因铁路而繁荣的商业。这重塑或者说造就了这条线路上的城市。最著名的当属哈尔滨,这个铁路修建以前的渔村在此后成为了东北亚的大都市。而今天走在满洲里的街头,更是能够感受到这一历史的依存。
虽然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内蒙古大地就已经开始接受工业化的洗礼;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席卷整个草原的工业化浪潮,却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加速。伴随着整个中国对于能源需求的暴涨和重工业时代的来临,拥有丰富能源和资源的内蒙爆发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以呼包鄂为首的蒙西金三角经济圈风头一时无二。
对于草原来说,这是机会,但更是挑战。草原的生态非常脆弱,千百年来,游牧生活方式与草原的生态环境之间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平衡地状态。而一旦现代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机器的力量席卷往日的草原,对这里的破坏在所难免。
作为一个已经“羊煤土气”的能源高地,如何摆脱资源陷阱,挖掘区域更为丰富的价值,走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不仅是呼和浩特,更是整个内蒙,或者更大范围区域领导所关心的问题。
在经历了纵横上千公里的大范围调研和对中俄蒙国际关系的深入调查之后,工作室给出了发展与保留共进的方式——大进大退,大开大合,打造新时期和谐发展的样本。
智库团队调研考察路线
所谓大进,就是抓住城市化和产业化的机会,高度集约化,为大退奠定基础,腾出空间,通过能源重化工产业的点式的、深度的开发,大力发展重点城市的城市化,通过生产力的集约式布局,延伸产业链,做强经济实力,集聚城市人口,强化产业集聚度。
所谓大退,则是在大进的基础上退够退尽,退出一个草原天堂和绿色王国,通过对生态敏感地区的大力保护,主动退出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主动转移已经闲置的人口,还草原、森林等以自然面貌,用不到1%的节点,解放99%的草原和森林,开辟一个地区发展的新时代。
王志纲老师说:
在波澜壮阔的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来自蒙古高原的文明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在东到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辽阔草原上,走出了突厥、鲜卑、楼兰、蒙古、契丹等众多游牧文明,从长江黄河到地中海都曾经回荡着阿提拉和成吉思汗的马蹄声。
游牧是他们永恒的特性:当他们跨上马背,没有人是他们的对手;而当他们停下脚步,则很难逃脱被同化的命运。正是这一次次从猛烈冲击到神奇融合的转化,给一些高度繁荣而渐渐失去动力的文明注入新的活力。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不能不说其中有着来自草原文明的莫大功劳。
时光流逝,物换星移。当康熙大帝的火炮在葛尔丹的马队前炸响,马背民族开始失去冷兵器时代纵横四海的气魄;当苏联和日本的坦克飞机把诺门罕变成钢铁战场,更昭示着现代文明对草原征服和改造的开始。无论是内蒙,还是外蒙,伴随着逐步深入的工业化,都在经历着游牧到定居的转变过程,牧民聚集到城市,草原文明似乎步入低谷。
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如何在此过程中不只是被动地保持游牧文化,而是在游牧、农耕、工业和后工业时代文明的交融之中实现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摆在所有草原文明面前的课题。而一直以来就处在游牧与农耕交融之地的内蒙古,则面临着一次代言21世纪新草原文明的机会。
站在这样的高度审视内蒙,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从东到西,有孕育了从东胡到肃慎众多族系的巍巍兴安岭,直到今天仍然有古老的驯鹿部落生活其间;有堪称“中国历史后院”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有昔日的蒙古帝国王庭,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塞上江南”的河套,工业重镇与能源富地的呼包鄂和“苍天般的阿拉善”;往南,则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圈,辽阔的内蒙既是首都发展的重要依托与屏障,也恰好可以借力世界城市面向全球。
站在这样的角度上,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发展就不能局限在“有什么卖什么”,不能仅仅成为往日荣光的再现和复原,而应该立足代言新时代草原文明的角度,将在这一广阔地域之内并存的游牧、农耕、工业与信息时代文化相结合,将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战略与文化的源流和底蕴相结合,塑造一个新内蒙,展现一种新的草原文明。
即便放到快速发展的中国,今天的蒙古也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板块;如果按照代言新时代草原文明的高度上去整合资源,谋划发展,未来的内蒙将能够真正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再度爆发出影响世界的力量!
王志纲老师携策划执行团队进行调研回顾
内蒙古文化产业战略制定
文化产业策划的第一步:“找魂”
找魂首先是做减法、要聚焦、要有高度影响力。蒙古大草原,既是自然地理概念,也是历史和文化地理概念。大草原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和承载地,已经成为内蒙古形象的象征,对外的代名词,是草原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文化产业策划的第二步:“找体”
文化产业策划的第三步:“找路”
设计突破的路径。内蒙文化产业现状与价值还有较大的差距,投资偏重工业园区形式建设,动辄上亿投资的园区项目,文化内容提升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要做好文化产业,聚产业聚空间,产业三条与空间三线;重点成立四大文化集团。用公司化市场化力量做大做强,不能停留在资源的1.0层面上。
拓展组建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产业投资、文化演艺发展、民族工艺商贸等四类行业集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文化产业龙头,承担“文化产业运营商”角色,重点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带动、集聚和形成一批产业链集群。
内蒙古文化龙头企业发展方向
内蒙古文化产业战略策划,至今是我们调研时间最长、区域跨越最大的项目,如果前期“预判”工作不足,“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我们大约用了两周时间从历史长河“横坐标”和空中俯瞰“纵坐标”中寻找交叉点,最后选择一个中心三条主线的调研模式,三位带头人按照东线草原源流文化线“排查”,中线草原王庭文化线“挖掘”,西线草原融合文化线“采风”,最后在呼市汇合而北京作为王老师与内蒙三线对接的出发台和回归台,起到了关键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