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非虚构与历史|阿尔及利亚与母亲,构成了阿尔贝·加缪的过去
百科
2024-12-18 10:37
上海
新书试读
小鸟文学
小鸟文学的新书推荐
将分别按照“谈话与思想”、“非虚构与历史”、“新知”和“52种小说”这四个栏目来推荐新近值得一读的作品。大多数我们都会给出一点读后感。
顺祝阅读愉快。
本文已经得到“拜徳雅”授权,同步刊发于小鸟文学。
《阿尔贝·加缪:
反抗永恒
》
这本书乍看起来并不像是一个老师介绍他的学生,很多时候倒像一个崇拜者。不过作为一个老师,有加缪这样的学生并自始至终引为知己,有些津津乐道当然可以理解,更何况虽然赞美溢于言表,但在智识上始终介于朋友和观察者之间,且不乏真知灼见。
加缪遗作《第一个人》中已经写到了这位来自于阿尔及利亚的老师;爱丽丝·卡普兰在她的《寻找<局外人>》中多次提及让·格勒尼耶对《局外人》态度的疑惑和转向。他是一个真正理解了加缪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加缪的一个人。
在各种加缪主题读物里,《阿尔贝·加缪:反抗永恒》是有价值的补充视角之一。
本书现已上市,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要谈论阿尔贝·加缪的话,必须先谈论阿尔及利亚——并非要借由他的国家来“解读他”,而是由此才能理解他性格中的某些特征。
一到阿尔及尔,我就惊讶于这个国家民众身上的生命力——我甚至还没和他们打过交道。阿尔菲耶里(Alfieri)常被引用的那句话,同样适用于阿尔及利亚:“人类作为植物在那里生长得比别处更茂盛。”
是的,阿尔及尔正给我那样的印象。相比起我刚发现的这个国家,法国给我一种什么都优质,质地却又相对粗陋的感觉。法国需要嫁接;而丰沛的气候、交融的血统可为供给。【 不过,在阿尔及利亚,由于没有异族通婚这回事,阿拉伯种族没有与其他种族混合。这是一个令我感到诧异的话题;于阿尔贝·加缪来说也是同样,只不过他是后来才这么觉得。某天(正值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我看到他桌上摆着一份关于异族通婚的统计数据——他那时正研究他鼎力支持的共存(coexistence)问题。】我很清楚,当人们从曾有“酷热”之称的国度返程后,会发现欧洲的一切都如此平庸。阿尔及利亚离欧洲不远;但那里充满生机的气候完全是另一番面貌。
我常听见阿尔贝·加缪斥骂法国本土的某种道德贫乏。那些小肚鸡肠!那些小小野心!什么事都精打细算、缺乏慷慨!如果换一个时代,他会是那种打开窗户,把钱袋全部倾空给穷人的人。那是他西班牙的一面,更胜过他阿尔及利亚的一面;但两者远不是不能调和。
血液中流淌的慷慨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呈现:一方面是好脾性上的慷慨,体会过的人,或许会产生信赖,也或许会被冒犯。另一方面是品格之高贵、情感之伟大上的慷慨。阿尔贝·加缪对这一点很敏感。如在《不贞的妻子》中,沙漠里的人就比欧洲来的小商贩地位更高,即使欧洲人才是本书要谈论的话题。
从来不是因为国籍才产生了这些对立。关键在于品质。对于风景来说也是一样的标准:关键在于宏伟。
随着年岁的增长,阿尔贝·加缪愈加思索起自己的出身,这也是常事。他寻找过去的踪迹。他找到了,又好像没找到,因为那个过去是私人的,和历史的过去毫无关系。他出身的家庭、出生的国家似乎来自一个自发的世代,所以模棱两可。
《第一个人》【 加缪正在撰写、事故发生时还带在身上的手稿】或许指的是原初的、未受教养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拥有自然赋予他的原始力量。这个人可能会做出任何事,无论是极端的善行还是恶行。总之,他绝不行平庸之事。
阿尔贝·加缪对祖国的依恋不容怀疑。他与我相交,一大原因便在于我本人也热爱阿尔及利亚。他以我为例,来说明一个人能够爱上母国以外的国家、理解不同的思维状态、适应全新的气候。
*
阿尔贝·加缪是最早体会到阿拉伯人所受不公待遇的人之一。在他眼中并非所有阿拉伯人都清白、所有法国人都黑恶。在奉仓促为圭臬的时代(随后反了过来),我们必须感谢他的谨慎评判。
我还记得多年后,我问他:“你如今完全有能力买一间合心的房子,你又如此热爱你的祖国,为什么不去阿尔及利亚的乡间或海滨,买一间漂亮的宅子定居呢?”他回答我,神情不太自在:“因为那儿都是阿拉伯人。”这不是说阿拉伯人的存在令他感到困扰,真正困扰他的,是这些阿拉伯人都属于被剥夺者——不管这种剥夺的性质为何、程度如何。现在我们理解了他的体贴。但可惜的是,当时两边一前一后对此产生了误解。
在此,我仅仅引述我们的一次对话,它是对过去的概述。
*
我说:“可惜在土著和殖民者中间,在您这一代人里,没有像您这样的人,你们这样的人本能够帮助建立一个可行的阿尔及利亚……”
“如果不是被赶出门外,我会留下来的。《阿尔及尔共和报》(Alger Républicain)被查禁了。我想和从前的印刷商 A 一起创办一份插图杂志,纯粹阿尔及利亚式的。样都打好了。然而 A 为当局工作,一半的收入都有赖政府,后者警告他说,如果他与我合作,他们将不再给他任何订单。所以我只好去了奥兰,靠给人上课艰难谋生。”
“您一开始就是 P.P.A.(阿尔及利亚人民党)的一员吗?”
“是的,我当时在办一份阿拉伯报纸。1 那时候,共产党人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者。转瞬间又背弃了他们。有年轻的阿拉伯人来问我怎么想。我正是在那时候离开了共产党……”
*
但我们不要再过多强调过去。对阿尔贝·加缪来说,阿尔及利亚战争是一次内战,他不得不横身两个阵营。
他知道,为了让法国本土舆论注意到阿尔及利亚问题,他已经付出了一切努力——并且他也发现,只有爆发了严重事端,人们才会关注这个问题。接着他总是回到他认为至关重要并引以为原则
的一点:“无论如何,阿拉伯人和法国人会找到共同生活的办法,他们注定要共同生活。”在他眼中,分离不可能,也不可取。
可惜,在阿尔贝·加缪那个时代,不像蒙田和亨利四世那时候有第三股势力形成,能帮助法国走出宗教战争。即便是很有节制的停战计划也没有获得响应。
*
那年(1955 年)阿尔及尔生活太平吗?不,晚上人们出门上街都带着武器。“我妈妈吓坏了,她住的贝尔库尔(Belcourt)街,有天晚上一个阿拉伯人在拉下卷帘门的时候被刺死了。”阿尔贝·加缪试图让妈妈离开阿尔及利亚。他想把她安顿在法国他住的地方附近。她同意过来,但住得不安心。她太有身处外国的感觉了。她的祖国不在这里。叔叔也是一样,留不下来。他们返回了阿尔及尔,尽管在那里每天都要冒风险。
不过, 到了 1955 年 11 月 15 日, 阿尔贝· 加缪说妈妈和叔叔最终还是决定来法国南部居住。但他们没能坚持这个决定。
*
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他们坚决不离开这个国家。遗憾的是,他们的态度一点也不含糊。他们只看得见拯救他们的力量。”的确如此,至少在 5 月 13 日前是如此。
*
法国本土的法国人呢?“他们对阿尔及利亚不感兴趣。我收到读者关于阿尔及利亚的来信,即便是有文化修养的读者,也和我说:‘让阿尔及利亚的阿拉伯人和法国人自己应付去吧!’”阿尔贝·加缪认为这样的态度意味着无知和自甘放弃。他想要面对而非回避问题。直面现实!这话很适合他。他不想绕过问题,也不想退缩。他认为,在阿尔及利亚的阿拉伯人和法国人之间,法国本土的法国人有决定性的话要说,那将确保和平、维护合法获得的权利、使人们各得其所。总之,就像他战前支持布鲁姆- 维奥莱特提案(projet Blum-Viollette)一样,他后来也支持一切能够带来和平的创举。
他心中感到内疚,那内疚是本土许多法国人没有、只有在阿尔及利亚的少许法国人才会有的感受。
*
在 1958 年 5 月 13 日前,1956 年 2 月 6 日是阿尔及利亚战争中最重要的日子。正是在那一天,扮演调停者角色的第四共和国显得无力再为这场战争画上句号。时任部长会议主席任命了一位主张妥协的军事将领出任驻阿尔及利亚公使,但在骚乱面前,主席似乎屈服了,接受了被指任者的辞呈。阿尔贝·加缪很忧虑。两天后,我们共进午餐时,酒馆老板跟他称颂他同胞的勇敢。他没有回话。一种解决的希望飘然远去。他为此受折磨。
*
要求组建一支“停战委员会”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阿尔贝·加缪随后便于 1956 年 1 月中旬前往阿尔及尔。
他对委员会的效力不抱任何幻想。但在他看来,那是让局势明朗起来的一种办法。“每个人都表明自己想要的。”无论如何,这一提议的首要功效在于使人们走出阴影,他说。
*
1956 年,他关心一位建筑师兼画家朋友的命运,设法让他在遭到数周拘禁后获释。
这位青年时交好的朋友,1957 年 10 月身居巴黎。他告诉我们,他在牢房里和 17 个人待了 17 天。其中一个刺有文身、面露狠色的小头目,在知道他是加缪的朋友,并有加缪为他辩护后,说“友谊真美!”,还和他背诵了《反抗者》中的段落。
*
1956 年出版的《流放与王国》,囊括了题材和笔调多有不同的短篇小说。其中《不贞的妻子》和
《来客》(L’ Hôte)两篇发生在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尔有位斤斤计较的欧洲小贩和妻子远赴姆扎卜(M’zab),那里与世隔绝,还保留着某种自治,而在姆扎卜的首府盖尔达耶(Ghardaïa),一位年长的阿拉伯人给妻子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状若领主,下午在要塞之上踱步,对周遭不屑一顾的样子。她那时在心中背叛了丈夫。
读者初一看,会认为欧洲与阿拉伯比照太过鲜明,一方比起另一方来说受到了贬毁。
“但是,”阿尔贝·加缪说,“要是脱离了历史背景、脱离了现实情形,那一切将不成问题。相比城里的商贩,沙漠居民的高贵毋庸置疑。尔后还要考虑到这里的欧洲人是位’小白佬’。”
“总之,没理由因为突发状况而改变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东西。”(这句表态对描绘阿尔贝·加缪其人的形象来说尤为重要。)
往日交谈时,我曾告诉他,从严格的文学角度说来,《来客》引人联想到《解放的耶路撒冷》(Jérusalem délivrée),在后一部作品中,无论是穆斯林阵营还是基督教阵营,都拥有许多骁勇的骑士。这是一次不带偏见的纪念。但不论怎么说,在阿尔贝·加缪看来,自己既不被阿拉伯人、也不被法国人欣赏。无论如何,他都尽力避免陷入道德教诲式的文学,尽可能准确地、不加修改地传达他的所思所想。
在《不贞的妻子》里,他淡化了丈夫的阴暗面,以免激化男女之间的差异。
他最要寻求的是平衡。所以他才会拥护阿尔及尔某位议员提出的社群联盟计划。
*
在刚刚得知自己获诺贝尔奖(那是在10 月份),12 月要去斯德哥尔摩领奖时,他说:“我正准备写一本有关 1914 年以来的阿尔及利亚的书,我想到那边去,安安静静地重游一些地方。下个月,11月,我有空去吗?花上很短的时间。”
这本书应该是《第一个人》。
他想在此之前完成《群魔》的戏剧改编。
*
1958 年 2 月,他伤心、阴郁、焦虑,想着是否决意要去阿尔及利亚。
他拒绝签署关于阿尔及利亚的系列宣言。
他对于法国轰炸萨基埃(Sakhiet)一事深表遗憾。
他接到托他进行干预,以争取宽恕的请求,而有关宽恕,从来没人征求过他的意见,他都是主动写信出面。他常常写信,如有需要,还致函外国领导人。他从未提起过这种种干预,公开时没有,与朋友也没有。
*
在斯德哥尔摩时,有卡比尔人责怪他没有站在支持民族解放阵线(F. L. N.)一方,他反驳了对方,在指明自己是头一个因为支持阿拉伯人而被驱逐出阿尔及利亚的记者后,他被逼上绝路:“我支持正义,然而,如果要我在正义和母亲间选择,我选择我的母亲。”
应当把这份某些人视作可耻的自白,放置在一种特定的国家和人的视角下来理解。
当阿尔贝·加缪提起她的母亲,说他将选择她而非“正义”时,他这样做没错——母亲与正义是完全可以调和的。母亲出身贫寒,一家人在阿尔及利亚定居已有很长时间,阿尔贝·加缪只能去影射一个超出其个例的更普遍的问题。因而并没有陷入两难这一说。
*
在阿尔贝·加缪心中,阿尔及利亚与母亲是分不开的。他将二者混入同样的爱意中。
二者共同组成了他的过去。我曾说过:他生活越是向前,便越发觉得需要以过去作支撑。
这里的悖论在于,对移居者来说,阿尔及利亚是一片没有过去的土壤。1848 年,争相涌上塞纳河的船只,经由运河和铁路前往马赛,再是非洲的人们,身后不曾留下些什么,只务必要在这片充满敌视的、荒芜的、他们曾经置若罔闻的土地上生存下去。穷人就是这么个情况。像阿尔贝·加缪的父亲是阿尔萨斯人,母亲有西班牙血统。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崭新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阿尔贝·加缪寻访自己的身世时,发现阿尔及利亚的市政府没有档案室。未来充满着不确定,他也一样。没有可以留存的东西。建造、推倒、重建,这就是那些没有过去、没有传统可坚持、没有教诲可听从、没有榜样可注视的人平日里的工作,他们仅仅是快活地生活在光明当中。
他在描述地中海周边各国的人与当地土著之间的关系时,谨遵其鲜活的复杂性。但和没有在阿尔及利亚生活过的人言及此事,也只是言之无物。在 1958 年出版的《阿尔及利亚专栏》(Chroniques algériennes)中,作者已然充分抒发了他对他所爱国家的感情。
(此处略去注释)
欢迎你带着好奇心阅读小鸟文学
小鸟文学是个独立 App,它的表达在不停变化,认识它的人都有不同的机缘。此前你可能会从各种短篇小说、长篇访谈,人类学田野笔记或者和它的前身《好奇心日报》的联系认识到它,如今它还在持续作出调整。不过它的价值观一以贯之: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保持距离,与此同时又不会袖手旁观。
📪联系我们
info@aves.art
新浪微博|豆瓣
@小鸟文学
小鸟与好奇心
你的头条不该只是些无聊事,让好奇驱动你的世界
最新文章
历史与非虚构|作为一个“老女孩”,我想谈谈钱的问题
非虚构与历史|阿尔及利亚与母亲,构成了阿尔贝·加缪的过去
非虚构与历史|论如何用32天在高速公路上匍匐旅行800公里
52种小说|爱永远不会再出现的事物意味着什么?
非虚构与历史|宋何以为宋,又为何难以为继?
谈话与思想|“人们在工作和消费中……不再关心世界的模样”
52种小说|2020年10月,西西走了一回《桃花坞》
历史与非虚构|政府和民间的失败有时未必是一回事
新知|这份俄罗斯经典短篇漫游指南,不仅在教你如何读书
谈话与思想|女士们,先生们,现在,博尔赫斯来讲一下“探戈”
52种小说|为什么你一定要这么与众不同?
非虚构与历史|这本叫《罪恶与梦想》的书里可能没有梦想
新知|云冈,菩萨罕见地露齿而笑
谈话与思想|当无所事事的你上街寻找百无一用的东西,经典诞生了
52种小说|一个筋疲力尽的女人,在动荡的世界中
非虚构与历史|每宣布一次复兴,背后都藏着健忘症的渴望
新知|养养酵母酿酿酒,有助于世界和平
非虚构与历史|理解唐朝,理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谈话与思想|我们如何从二十几岁的生活经历中拯救自己?
52种小说|“上一代的过去变成业报,构成了年青一代的现在”
新知|我们的身体,其实就是一个公民社会
非虚构与历史|“人一辈子,难度大得很!”
52种小说|在一个韩朝边境小镇,一个法韩混血女孩
谈话与思想|被卷入“父权制”及其文化意味着什么?
新知|奈良最后的土葬:把棺材按顺时针方向转三圈
谈话与思想|“傻瓜和智者看到的不是同一棵树”
52种小说|帕慕克说,《寂静的房子》中的每个年轻人都是我
非虚构与历史|有人为北京万安公墓写了一本书
谈话与思想|“为什么不给他们打疫苗,而要拔掉他们的牙?”
52种小说|“我能进入别人的记忆里,这是我最大的秘密”
新知|盐、棉花与开埠前的上海
非虚构与历史|在上海,成为“苏北人”
事业女性、全职爸爸,这只是个人选择问题吗?
所谓“自我实现”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吗?
“真正的作家只有一个祖国,那就是他的藏书室”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不同”?
从“庄周梦蝶”到《红楼梦》,文学如何让人接受自我
“你知道我这辈子干过最难的事是什么吗?”
算法会让极权政权变得更强大吗?
有些东西可以没有任何深度,却掌控了几乎所有人
一段美国高校史,讲述女性高等教育的变化
钢琴课|伊恩·麦克尤恩
阿莉·史密斯:我们生活在一个谎言被许可的时代
你所依赖的东西将决定你的领地在何方
跃入水中、游过海峡,一份“当代梭罗”的野泳记录
人形爱情故事|珍妮特·温特森
一段西南联大往事,来自打破性别垄断的地质学专家
来自 1987 年的思考:书写还有未来吗?
费兰特论写作:从《必要的朋友》到《我的天才女友》
栖居于语言的诗人,在失去故乡后如何写作?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