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钦山寺历代建造史
钦山自汉以来就有寺庙,只不过寺小名声不大而鲜有记载。从出土的文物反映,钦山建寺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
在文邃禅师来钦山之前几年,即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毁寺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年)四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而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唐宣宗李忱继位后,不但立即废除了以前的那些灭佛政策,而且还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恢复佛教。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才有文邃禅师领钦命来钦山驻锡,大启丛林。据史料记载,唐代的钦山寺依山势而建,布局从低往高,庙宇共四进40余间,寺内供奉神像30多尊,珍藏经籍千余卷。香火旺盛,名驰荆楚。
南宋僧人居简撰有《钦山禅院记》,记载了该寺自唐代创建以来至南宋时期的兴废修茸的沿革。原文如下:
建炎末,荆湖南、北列刹㶳于贼,环千里为盗区。澧之钦山在唐咸通为大兰若(寺庙),最先罹此酷,时人命如叶。州郡闭关自固,坐视剽掠焚荡,方(即慧方禅师)迂辨曲谈,聊忍须臾。一马渡江,再造区宇,遗墟扫砾,剪榛棘,图厥修复。当绍兴初,楚安方(即慧方禅师)来创僧堂、藏殿、厨库。大殿、法堂则枯木诚(成)作于乾道丁亥(1167)。绍熙改元(1190),宗译建三门、钟阁。逮嘉定辛未(1211),善应又营诸天阁、五百阿罗汉殿。至是稍复咸通之旧。阅数传,历百艰,摧折于奔驰,挫抑于留难,莫知其几也,仅克成之。其他力弱寡助,遂为强有力豪据,而湮没者何限?先是,枯木凿池潴水溉田,使谷不槁;种藕,禁采捕,示人以好生之德。清心亭、古溪桥则憩游观者发奇胜于觞咏吟啸,土木之役至是不可以加矣。昔钦山负迈往之气,死于德山,苏于洞上,昧者以为跃冶于德山,殆不知其从容驾两雄之时,反睨直前,微岩头孰能柔其刚、挫其锐。雪峰逶迤曲折,养其胸中所未发,终至大究竟,后世仰之如华山,三峰峭峙半天上,清风泠然,可望不可及。故书之,使讲古尊德之士知师友渊源之正。因作而言曰:三峰青中,雄酋三人。焉德可侔,是谓钦山。雪峰之与,岩头白日。西颓黄河,北流天地。所不能老兮,廪乎千岩之秋。
这篇《钦山禅院记》对于南宋时期钦山的建造情况已描述的非常清楚,故不一一赘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夺取政权之后,即制定儒释道了三教并用的宗教政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三教并用到三教合一再到只尊道教。特别到了明中叶,明统治者对道教的尊崇可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道教发展到极为兴盛的状况。明世宗朱厚熜在入继大统之后,一反过去祖辈佛、道并崇,或崇释甚于崇道的传统,毁佛寺逐僧人,专以扶植道教为事,使明代统治者对道教的崇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可以说佛教在整个明朝中后期处于没落时期。在元、明时代,寺庙也曾有多次重建与扩建,可惜没有详细记载。
“明修长城清修庙”,意思是说明代花了很多的资源去修建长城,但没能挡住清的入关。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进攻,修寺建庙则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属于统治者在民族关系方面的决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钦山寺也得到很大的复兴。遗存的上百座僧塔、墓碑等大都是清朝时期的。
前些年,钦山寺出土了一方清代嘉庆六年(1801)冬月所立的《重修钦山缘由碑》,碑文称:“……于康熙二十年,澧阳缁素定盟至公邑报慈寺,接太祖灰如老和尚,差人同徒树可禅师过来到此。几费经营,重为修理,接众安禅,撑持祖庭。四来善士,无不皈崇……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岁后,至报慈,接师上嵩下山老人同师过来……师徒不分昼夜,逐年凿积,苦志行郴,叩募五保十方善信,重修大佛殿客堂。工程浩繁,化数百金不可。师将自己钵底余赀捐出助修。至嘉庆元年功德方竣”,此后僧众又“茹苦自甘数年,苦积些微赀财,完善上观音殿、方丈、斋堂”等。此后,钦山寺香火盛极湘鄂两省,有僧众数百名,田产数百亩,山林上千亩。寺院规模雄伟,百余间殿宇堂舍气势恢弘。
经过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庙产兴学、战时驻军及日军轰炸之浩劫,加上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毁坏,原本辉煌的钦山寺毁损殆尽。直到改革开放后,钦山寺列为常德市第一批恢复活动的佛教寺庙,才开始艰难复兴。
上世纪末,县政府为复建、中兴钦山寺,以澧政字[ 1991] 50号文件签发修复钦山寺的报告,同时迎请释演佛回山住持。自2007年开始,钦山寺新的主体建筑三大殿(观音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相继落成。2010年,曾隆重举行建寺1160周年大庆及大雄宝殿落成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长沙古麓山寺方丈圣辉大和尚及省市县宗教事务管理局负责人、湘鄂边广大僧众等,具至祝贺。今天,重建的钦山寺占地125亩,建筑物1万多平方米,风格古朴,规模宏大,殿宇辉煌,环境优美。禅院集参禅礼佛、学佛修行,弘法教育,修禅养生,旅游观光于一体,声誉日隆,香火日盛。通过近二十年的励精图治,钦山寺已复咸通旧观。历史上“骑马关山门”境况再现。
现在的钦山寺规模概括为:
一门二楼在前方,三堂四寮列两旁;
五进六院七星井,八方佛塔九殿堂。
百亩良田千亩林,万众心向党中央。
注:一门二楼即一座山门和钟鼓二楼,三堂即客堂、斋堂和讲堂,四寮即四栋僧侣住寮;五进四院加上菩提院、方丈院故称五进六院,七星井即寺内七口古井,对应着天上北斗七星,八方佛塔即山上千佛塔呈八方形状,九殿堂即从前至后共有九座供佛殿堂,分别是天王殿、祖师殿、伽蓝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药师殿、地藏殿、藏经阁和法堂。“百亩良田千亩林”指的是钦山有僧人们自种的上百亩良田福米,千亩茶林制茶油,实行农禅并重、福慧双修;“万众心向党中央”是指万千信徒在党的宗教政策引领下积极有为、弘法利生。
五、钦山寺的寺名变迁史
钦山寺在文邃始创时即称此名,可见于众多史料。
《(乾隆)清一统志》记载:“钦山寺在州西十五里。唐建,赐额‘乾明禅寺’,文邃禅师道场”。这里所称“唐建,赐额‘乾明禅寺’”,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在唐代创建寺院被赐额命名为“乾明寺”的。其实,“乾明寺”的命名是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诏令全国各州郡新修或改名一所原有寺院为“乾明寺”的,故澧州之钦山寺也就在这时遵诏令经推选为“乾明寺”。中国现存的乾明寺尚有上百个之多。故钦山寺原名乾明寺之说是错误的。甚至有的附会说文邃从《易经》的"大哉乾元"和"大明始终"两句中各取一字,命名为“钦山乾明寺”,这都是错误的。
宋·法应集,元《嘉泰普灯录》与《云卧纪谭》载:宋徽宗在道士林灵素的蛊惑下于宣和元年(1119)下诏:改佛教的“寺”为“宫”,“院”改为“观”。当时诏令改佛号为“大觉金仙”、“仙人”、“大士”等;僧人改称“德士”,行者称“德童”,尼改为“女德”,并令其穿戴道士的冠服。故这时的钦山寺又改为了“钦山神霄宫”,这个名称存时不长。
南宋时,又改作“钦山禅院”。南宋僧人居简撰有《钦山禅院记》钦山寺琳殿峻宇,巍峨壮观,历代增华,多次受到皇封。元时,仁宗皇帝
亲赐“天宁报恩禅寺”。
明朝时期,因尊崇道教,钦山寺又改为“钦山灵泉庙”。当地至今还有“灵泉庙,瓦窑岗,朴木树的土地保四方”的民谣。朴木树土地庙在钦山寺西500米左右。
清朝则称“钦山寺”和“钦山乾明寺”的都有。如《(乾隆)清一统志》记载:“钦山寺在州西十五里”。如康熙年间树可彻禅师塔碑铭记:“顷树师告寂,两山之众商议建塔钦山乾明寺之左”。乾隆二十六年,乾隆下江南巡视途径澧州,听闻于钦山乾明寺大雄宝殿堂上有镇寺之宝——九火铜菩萨,于是前往礼佛赠金匾一块,题名“钦山寺”,嘉庆年间立有寺碑记载。
新中国成立以后,恢复唐时名称“钦山寺”。现钦山寺已经注册,故全国钦山寺仅此一处。
主编/易宗明| 编辑/刘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