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钦山学馆与战地医院
关于钦山古刹的史话传奇,或许还有几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在近代非常时期,这里曾经举办过新式学堂和战地医院。寺庙是度人的,而新式学堂是教人的,战地医院又是救人的,这或许与千年古刹的宏旨一脉相承。
据《林伯渠传》等书介绍,林伯渠的父亲林鸿仪,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从北京回到老家临澧,曾受州府聘请在钦山寺举办新式学堂——钦山寺学馆(钦山是林伯渠外婆家乡)。学馆于1899年春始业,就读者有澧县、临澧、石门、安乡等县的学生30余人。林鸿仪学养深厚,眼界开阔,担当精神很强,他坚信“时无论古今,地无论中外,纵令处之危险之秋,苟有自强之精神以鼓舞一世,未有终于不振而甘居人下者也”。而且,他认为乐于教人,善于教人,就一国言,为一种优良之世风;就一家言,为一种优良之家风。因此,他当时学生中的不少人后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其中包括林伯渠、林修梅、蒋翊武和中国化学工业的先导者、拓荒者聂汤谷等。这是讲在社会大变革之际,禅院变为书院。
在抗日战争的非常时期,禅院也曾变为医院。1943年5月和11月,侵华日军曾两次进犯澧县。11月,著名的常德会战爆发,这是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十分重要的一次会战,抗日军民打得异常惨烈,伤亡巨大。当时澧县未被日军占领的仅有澧水南岸的几个乡镇,会战中津澧战场抗日部队的战地医院就设在古大同、钦山寺等处。钦山寺地形隐蔽,回旋余地大,同时便于利用水上交通接送伤员,因此设在此地的战地医院,在抗战时期常德会战前后发挥了重要作用。钦山寺一众僧伽也参与了伤员救护。
十、贺龙钦山寺改名的故事
澧县一直是湖南省西北部军事重镇、澧水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九澧门户,是贺龙元帅早年曾经镇守与长期征战过的革命根据地老区的重要区域。1922年至1937年的十多年间,澧县相继成为湘西、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军,红二、六军团主力多次征战澧境。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彭山及钦山,是澧州古城的制高点,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演绎了先辈们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十一、历代名人咏钦山
唐代澧州的佛教文化非常发达,也引来了不少诗僧和居士们的咏叹,比较著名的有李白、李商隐、惟俨、齐巳、李翱、殷尧潘等人,他们中的很多咏赞澧州佛门胜地的诗作,已成为古今佛界久传不衰的绝唱。如唐李商隐的《同崔八诣澧州访融禅师 》“共受征南不次恩,报恩惟是有忘言。岩花涧草西林路,未见高僧只见猿"。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 寓居澧州寺院题写“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 高斋犹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 时忆故交哪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
宋圆悟克勤著《碧岩录》钦山文邃评颂:“与君放出关中主,放箭之徒莫莽卤。取个眼兮耳必聋,舍个耳兮目双瞽。可怜一镞破三关,的的分明箭后路”。
宋释思岳的《颂古九首》
“一句举扬宗旨事,法堂上草亦须荒。
回头却说人间话,大地山河常放光。
光未明,无有佛,三条椽下好商量。
岑大虫,岑大虫,澧州水,朗州峰”。
宋代诗人陈渊曾作诗《又题钦山寺二首》,其中写道:“云母烧香不见烟,夜深斋阁闭龙涎。此生暇日真难得,萧寺重来已四年。”这首诗描绘了钦山寺的宁静与庄严,表达了诗人对古刹的深厚感情。
乾隆二十六年,乾隆下江南巡视途径澧州,听闻于钦山乾明寺大雄宝殿堂上有镇寺之宝——九火铜菩萨,于是前往礼佛赠金匾一块,题名“钦山寺”,嘉庆年间立有寺碑记载。
钦山寺历史上从皇帝,大臣到访,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到此拜谒存迹,如郑板桥,乾隆八年郑燮所赠竹联一副“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现珍藏于钦山寺内。
主编/易宗明| 编辑/刘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