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旧事 ▏郝平:刘家河趣闻轶事(一)

文摘   2024-10-28 08:59   湖南  



       

 

刘家河古镇趣闻轶事


            第一章    百年古镇



  第一回:澧南古镇刘家河,依水兴起商埠忙


澧县澧南有刘家河镇,清末因澧水水运码头而兴,成繁华商埠小镇,与县城隔河相望。其处澧水南岸澧南垸内,方圆十里旧称十里坪,村落众多。垸内主种水稻、棉花等农作物。刘家河乃澧水流域重要商品集散地,上游桑植、大庸、慈利、永定区等地农副产品经此抵津市。部分货物在此换乘大船,运往洞庭湖乃至长江沿岸城市。虽对岸即澧县县城,然因隔水陆洲与小河,前往不便。“上河佬”及商人中转多在此歇脚。码头上,帆船等往来如织,货物(主要是花包粮食)堆积如山,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每日大量人员进出,码头上方翻过护垸大堤便是刘家河镇。

第二回:古镇街道呈半正,店铺林立生意旺
镇上街道呈半个正字形,道路铺古老青石板。南北向为主街,连接垸堤护坡与主街的是“江山等”斜坡,主街中间往东分出新街。“江山等”之上又有建在河堤上的一条小街,通往乡政府、银行、医院、刘市完小等各处。刘家河三条小街遍布各类老店,我家从四十年代父母结婚开始,便从澧县城牵来这个小镇,两次在主街南街上建房,开缝纫铺兼做棉花等生意。我们六位兄弟姐妹均在此出生,父母很早便在此安居乐业,艰苦创业,父亲在这里一共带出了二十多位徒弟,店铺生意很火,解放后公私合营,父母进入镇缝纫合作社工作,六十年代由主动下放(仍一直居住街上)。小镇人来人往,百业兴隆,一片繁忙。往昔,澧南乡政府与刘市区公所皆设于此,乃澧南乡及附近几个乡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亦称刘市镇,文革前最为兴盛。
1998 年 7 月 23 日,这座赫赫有名的繁华小镇毁于百年不遇的一场大洪灾,如今只剩残垣断壁。此地曾有不少趣闻逸事,只留老人们口口相传。


      

        第二章 彭家油货铺传奇

                  

第一回:彭家老店油货香,麻花畅销引疑惑

    

 话说在刘家河镇靠近河码头坡道正街的最北头,坐落着一家座东朝北的彭家油货铺。此店乃传统老店,专营麻花、油条、油炸坨、油糍粑、白糖酥等十来个品种。其中,麻花是主要畅销商品。因秉持诚信经营之道,热情待客,故而生意极为兴隆。店铺主要由彭家父子精心打理。老板手艺精湛,带徒数人,还请了帮工专门制作麻花。店门口支起两口老天牌大油锅,一口锅炸麻花,另一口锅则炸油条、油炸坨油茨儿等早餐速食品。除麻花外,油货大多现做现炸现卖,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晨光初绽,面团在师傅的巧手中缓缓苏醒,经过反复揉捏,愈发柔软且富有弹性,为麻花的制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店员们围坐在案板旁,分成两排,制作麻花,俗称搓麻花。只见师傅手腕轻转,将面团轻轻一拧,再轻轻一拉,两根面条便如优雅的舞者般交织在一起,呈现出麻花的初始形态。那麻花制成胚料后,由技术最为高超的师傅放入热油锅中,精准掌握油温火候进行炸制。待炸至金黄色焦脆时,迅速捞出,堆放在篾制筲箕里。刚出锅的麻花,此刻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散发着诱人的光泽,静候顾客们的品鉴与赏味。

彭家的麻花以其色泽诱人、外酥里嫩、香甜而不腻的独特口感远近闻名。


旧中国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所需食物相对匮乏。而麻花这种食品因炸脆后可长久储存和方便运输及携带,既能待客,又可作小吃,农忙时还能快速煮熟作为早餐或宵夜,着实方便,深受百姓喜爱。因此,彭家店铺每天开门没多久,铺子里就站满了排队等候购买麻花的顾客。每天生产的麻花当天就被抢购一空。


 刘家河街上的油货铺虽有好几家,但唯独彭家的麻花香气扑鼻、甜脆可口。其他店铺即便在面粉中加入大量糖,也不及彭家麻花甜润,他们常常为此愁眉不展。而彭家店铺多年来生意始终长盛不衰。众人皆认为店老板拥有独门秘方,就连铺子里的徒弟也不知其中奥秘。平日里,只见老掌柜的悠然地翘着二郎腿坐在店门口,优哉游哉地抽着旱烟,店里的业务主要靠儿子调摆,他自己却当起了甩手掌柜。店里也不见大量采购蔗糖,可自家铺子的麻花,经他一番“摆弄”,就是比别人家的甜。再加上店家善于经营管理,待人诚恳厚道,由此形成了庞大的顾客群体。彭家的生意可谓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

       

第二回:秘密揭晓惊众人,糖精之妙传后世

原来,每日凌晨四点左右,徒弟们将麦粉倒入和面缸后,老掌柜的便将徒弟们支开,独自关起门来完成那神秘的放糖工序。只见他端起一碗水,从怀里拿出一小包白色晶体倒入碗中化开,再倒入装有麦粉的大缸,一边搅拌,一边念念有词,好似施展法术一般。直至多年后,秘密才被解开。

 老掌柜的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喜欢接受新生事物,当年他在湖北沙市做生意时,在洋人开的洋行里买到了鲜为人知的糖精。糖精乃外国人发明,传入中国时间不久,最早只在洋行出售。那时闭关锁国,通信交通皆不发达,小城镇之人孤陋寡闻,无从知晓此等好物。糖精甜度为食糖的五百倍左右,所以无论放多少糖,也甜不过糖精。且糖精不会被人体代谢吸收,在食品生产中稳定。与蔗糖相比,无需耗费人力、土地和时间去种植甘蔗榨糖,成本低廉。后来糖精在中国广泛使用,已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六十年代还曾一度凭票供应。


   第三回:家长巧设调包计,新婚之夜起波澜

彭家油货铺的单传儿子小时候因生过一场病,一只眼略有小疾,婚事一直不顺,年纪拖大了,成为大龄剩男,老掌柜夫妇常常为此事发愁。苦心琢磨之后,彭大掌柜有一天想出了一个调包秘计。经媒人牵线,得知本乡孙家长湖有位贤美女子孙中英待字闺中。彭老板夫妇遂携帅气外甥顶其子前往孙家提亲。孙家女儿见赫赫有名的油货铺公子多金又一表人才,满心欢喜,当场应下亲事。

双方家长担心夜长梦多,生怕泄露天机,坏了好事,不久,便急速找来算命先生选定黄道吉日完婚。

成婚之日,彭家张灯结彩,红烛高照,喜气洋洋。仍先由表弟装扮成新郎官,骑高头大马代替表哥前去接亲,接亲队伍一路锣鼓喧天,吹吹打打,八抬大轿将孙家千金迎进门。在店铺大堂,一对新人面对双方父母拜了天地。礼毕,新郎牵着顶着红头盖的新娘款款步入洞房。

 当新郎替新娘掀开红头盖,新娘惊见新郎并非先前相亲见过一面的帅气小伙,顿时惊得花容失色,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不止。洞房花烛夜,本是人生乐事,如今却成这般模样,令人伤心。旧时婚姻,媒妁之言、父母做主,父母之命不可违。孙中英虽心中满是被欺骗的痛苦,却也无可奈何。

 好在彭家乃富足之家,她下嫁彭家今后吃穿不愁,无需下地劳作。彭家老两口自知理亏,赶忙请来双方亲友,好言相劝。那孙家千金虽初时受了委屈,可日子久了,见彭家上下对她真心相待,心中怨气渐散。她也开始操持家务,学习油货制作,协助彭家打理生意。彭家儿子则心灵手巧,在油货制作上更是精益求精。夫妻二人,一主内一主外,倒也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年后生下一男丁延续彭家香火,一家人欢天喜地。彭老爷子还派人上百家求来百家钱,为孙子在银匠铺打了一把大号银制百家锁,祈求聚集百家之力确保孩子平安成长,并亲自为孙子取名德赐。

这是四十年代发生于刘家河彭家商铺的趣闻轶事,过去许多上了年纪之人常绘声绘色地向后辈讲述。而这位富商彭姓老板,乃是我姐夫的祖父(姓名待考)。1970 年,我的姐姐郝祖珍与 1963 年保送上军事工程学院的彭家独子彭德赐结婚,也是在这家店铺大堂举行的拜堂仪式。然而,1973 年,这家店铺连同周边多家房屋却被当地以修建澧南食品站为由毫无道理的拆除了,没有补偿,也没安排宅基地重建。







▲这些建筑物之所以能在洪浪中幸存下来是因为建在大堤上或地势较高的地基上。地势较低的老街建筑几乎全部冲毁殆尽了。


▲刘家河渡口



▲1998年大洪灾后移民建镇的新澧南镇


主编/易宗明| 编辑/刘 超



城头山视窗
易宗明,先后供职多家媒体,2011年始主编期刊《城头山视窗》。先后获《人民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青海湖》等散文大赛奖;报告文学集《牧马天涯》、散文集《废墟之上》先后获丁玲文学奖。执行主编了《走进澧州》、《魅力津市》等地方文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