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河,弯过了几道弯——澧水南岸小镇先辈倭祸兵燹中的苦难与抗争

文摘   2024-10-16 19:41   湖南  


澧水南岸一个小镇先辈们的苦难与抗争

          文/澧好(作者系湖南省商务厅退休干部)



  澧南刘家河镇是一个依托澧水水运码头,在清末才兴起的繁华商埠小镇,隔澧水河中牧马洲与县城相望。它是澧水流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澧水上游山区桑植、大庸、慈利等几个县的药材、茶叶、桐油、皮油、木排、石材以及本地平原盛产的棉花、菜籽油等都通过刘家河码头直达津市,有的货物从澧水上游下来后,还需要在这里换大船,再运往洞庭湖,通长江沿岸城市,甚至通向大海。虽然刘家河对面就是澧县县城,但中间还隔着一个水陆洲和一条澧水小河,到县城去不太方便,因此,“上河佬(大庸船帮的俗称)”和商人去长沙、津市等地中转时,也大多会在这里歇脚。码头上帆船、渡船、小汽船、木排、竹排川流不息,河码头货物堆积如山,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每天都有大量人员在这里进出,码头上面翻过大堤便是刘家河镇,街上店铺林立,生意红火,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然而,就是这个兴旺繁华的小镇,我们的先辈们长久居住、赖以生存的小镇,却因两次日寇入侵,惨遭蹂躏,一度毁于战火。
      第一次是 1943 年 5 月 7 日至 6 月 3 日,日军分两路侵入澧县县境。第二次是 1943 年 11 月 5 日至 12 月 24 日,日本为牵制中国军队的力量,抢夺常德及周边地区的物资,发动常德战役。日军分六路侵入澧县,其中一路直接侵入我的家乡澧南,沿途烧杀掳掠,给当地百姓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1943 年 12 月 7 日,天刚蒙蒙亮,日军趁老百姓还没起床外逃,就出动抓人。日军沿李家村、汪家河一带扫荡,沿途先杀了 4 人。由于老百姓大多跑到山里躲藏起来,日军没有抓到多少人,便将抓获的 23 人集中在兴隆戴家堰,威逼群众跪在堰边,用机枪扫射,被抓者全部遇难,其中汪圣贵一家 4 口被杀绝,此惨案共杀害 27 人。此外,日本鬼子还在新河的冲洲湖杀了 17 人,全乡被杀 100 多人。杀完人后不久,日军又放火焚烧了我的家乡刘家河镇,大火燃烧了四天四夜,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一场大火毁掉了昔日的繁华,百姓们流离失所。
      据我父母(父郝裕柱、母吴传金)讲述,日寇在我家乡戴家堰和刘家河制造的杀人放火惨案十分凄惨,小日本罪恶滔天。日本鬼子走后,全镇化为一片灰烬,我家也未能幸免。但奇怪的是,镇上有一处楼房却未被烧毁。这处房屋是砖木结构的三层楼,位于老街和新街的交汇中心,是宗亲郝宏贵在镇上开办的郝懿泰商号。主人平时吃斋念佛,常年香火不断,一家人外逃前还在佛堂点上了香火。父母说,不烧佛堂可能与日本人信奉佛教、十分迷信有关。
      郝宏贵,字崇高,道号超凡,是常德族谱记载的澧州刘家河分支第十二世祖先虎公之孙德乾公之子。宏贵公一生诚实朴素,治家严谨,为族人所敬仰。他最初从事农业,中年时进入商界,在刘家河街上开办了郝懿泰商号,经营棉花、棉籽、菜籽油、山货等商品。他经商诚信待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稍有积蓄,成为了一方富豪。然而,宏贵公并未忘记贫苦之人,每年除日(黄历里除日指黄道吉日。人们认为“除日”是吉祥的,可以消灾解厄、祛除邪气。根据中国传统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以及某些节气日、节日等都不是除日,其他日子都是除日。在农历中,每年有大约 110 到 120 天被称为除日。)都会散发食米来救济穷人。宏贵公乐善好施的行为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他晚年皈依佛教,家中建有经堂,诵经听法,长斋戒、晨昏礼,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敬神明,身体日渐健康,神志也越发清醒。在拜祷之余,他还必定会教导儿孙们礼义。虽是农商之家,但却颇具书香之风。不料,民国卅二年春(即 1943 年),日寇侵犯澧州,全家被迫流散,刘家河镇也被焚毁,宏贵公心急如焚,忧思成疾,于当年十二月与世长辞,享年 62 岁。宏贵公生于光绪八年壬午九月廿五日,卒于民国卅二年癸未岁腊月廿一寅时(1943 年 12 月 16 日)。他死后被入殓于三层上等棺木棺椁中,并进行了厚葬。出殡时,刚刚毁于战火、千户萧疏的刘家河一片悲凉,所有逃难回来的郝氏家族晚辈,包括我父亲在内,都披麻戴孝,为他送行。送葬队伍排成长龙,徒步十五华里,将宏贵公葬于琵琶洲狮子岭(又名十格岭)。
      另据澧州名医郭德山当年所写的逃难日记记载,日军侵犯澧州期间,曾有一伙日本鬼子跑到钦山寺去朝圣拜佛。1943 年冬月二十日(即公历 12 月 16 日),一群恶魔突然来到佛教圣地钦山寺打门,“来的日军约三、四十人,是到钦山寺朝佛的。日军把庙内和尚 27 人,集合到庙门外照了相,并要他们不要乱动,以后若藏了一个中国兵,就把他们通通杀掉。”原来,离我老家仅三里多路远的这座千年古刹历史悠久,与日本佛教颇有渊源。唐朝时,钦山乾明寺内藏有木刻经典 3000 多卷。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弘法演教之前,曾来钦山寺住持,研习佛门典籍。在东渡所率僧侣中,就有钦山乾明寺的僧人。因此,日本佛教曹洞宗系尊钦山文邃禅师为其始祖。鉴真大和尚历经 6 次海上偷渡,九死一生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天皇的迎接,并被封为“传灯大法师”、“大僧都”,掌管日本全部的僧尼,在日本推行律宗戒律。中日交战之前,两国佛教界交往了 1200 多年。佛教讲究仁慈,不杀生。日军中虽然有不少人信佛,但他们违反佛教戒律,所到之处烧杀掳抢,双手沾满了中国同胞的鲜血,简直是道貌岸然的禽兽畜生。
      面对日军的暴行,常澧家乡人民积极投入抗战,他们的功绩至今为后人所铭记和传颂。
      1943 年 11 月至 12 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常德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会战,史称“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而常德会战外围战场上最早的一场战役就发生在澧县王家厂、暖水街、红庙一带。此战从 11 月 7 日开始,日军与中国军队在此缠斗逾一周之后,伤亡三千多人,仍然无法突破第 10 集团军的防御地境。日军见僵持不下,只能将主力绕过暖水街,从新安、石门方向进攻常德。
      我家乡的关山是澧水南岸的一条重要山峰,是拱卫澧县、津市的战略要地,也是津市的直接屏障和重要侧翼。在常德保卫战中,敌我双方在此争夺尤为激烈。当时防守此地与日军激战的主要是中国军队第 44 军第 150 师、第 161 师,连地方武装也参与了对敌作战。津市保商团本是为保护商家的利益和安全应运而生的行业自保武装队伍,但在国难当头之时,保商团也参与了杀敌保乡卫国的行动。当年,津市保商团团长常卫汉带领一帮人马隐蔽在刘家河南侧的长木岭山中。他们见鬼子烧杀掳抢,无恶不作,便准备侦查情况后组织人马对其进行偷袭。1943 年 12 月 16 日晚,常卫汉带少数几个人趁黑夜进入刘家河后街,约凌晨两点,他们派人避开哨兵,摸到日军驻地刘家河向万昌家里。经过观察,发现鬼子正在熟睡之中。派去的人正准备转身,报告鬼子的情况。此时,一名刚睡醒起来解手的日军发现了他们,他们来不及躲避,便迅速向敌人卧室投掷手榴弹。两声巨响过后,当场炸死炸伤 10 多个鬼子。睡在室内的敌人从睡梦中惊醒,摸不清方向,一时胡乱开枪。常卫汉前去侦察的人转身,问明了手榴弹爆炸的情况,本想继续开枪射击,消灭更多敌人,但考虑到敌众我寡,便决定分散撤退。当时,鬼子没有抓住人,吓得龟缩在夜宿据点不敢出击。保商团的这次夜袭战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在抗战时期,家乡的先贤向郁阶教授,当时身为国代表,出任全国抗敌后援总会湖南分会主任,积极投身于领导家乡的抗战事业。
      我们郝氏家族的商号郝懿泰和刘家河镇的另一家大型商号泰昌二,都积极响应征召,参与了征集运输皮棉、纺纱等过冬军需物资的浩大行动,以支持抗战军队。长沙、岳阳、常德等城市沦陷后,大庸成为了省会的大后方,彼时,长沙等地众多机关、学校、军队以及沦陷区的难民等,纷纷涌入大庸避难。在这一时期,泰昌二与郝懿泰还在大庸开设了花行大楼。由于岳阳、武汉、上海等地沦陷,长江交通线被阻断,本地商业流通方向发生转变,由往日的下津市转向陆运至湖北来凤。津市、澧县一带的棉花被作为重要军需物资在大庸集中,再转运至来凤,最后发往重庆,以供国军制作衣物之需。参与运送棉衣、花纱的花行包括泰昌二、郝懿泰、裕大、王兆记、大成等。当年,每天至少有七千多名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庞大扁担帮、背笼帮、马帮、骡子帮,在崇山峻岭间往返奔波。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它考验着湘西北商人的良知,也考验着湖南各民族抗击敌寇、救国图存的精神。
      据澧州名医郭德山记载:抗战初期,我(郭德山)在澧县澧兰镇开设民生医院。当时,县府设有抗敌后援会,由县府马复初秘书掌握实权,我担任该会救护组组长。十月十五日初次下乡时,因人员众多而缺少蔬菜,我便与一名徒弟前往鄢家湾的一口堰塘捕鱼虾。突然,听到飞机声,随即躲进田野。三架日机由东北方向飞来,在我们附近的蔡家桥投下了三个炸弹,“轰!轰!轰!”,声音仿佛就在身边,我们着实被吓坏了。后来有人告知,此次轰炸是因为日机发现了由十八个挑夫组成的长队,他们正挑着皮花(已去除棉籽的棉花)路过山内蔡家桥,轰炸共导致山中两名避难乡民死亡,一名九岁女孩的肠子被炸出,还有两名挑夫受伤。
      常德是中国西南大后方的重要门户,是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同时,常德临近沅江与洞庭湖畔,粮食、棉花、油脂等物产丰富,是西南大后方补给线上的关键节点。日军对运粮运棉队进行狂轰滥炸,旨在切断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线,而且占领常德,还能控制中国南方的物产产区,实现日本“以战养战”的目标。最终,常德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和日本侵略者的败退而告终。
      抗战胜利后,为表彰泰昌二、郝懿泰花行在抗战中作出的卓越贡献,政府还组织民众敲锣打鼓向花行赠送匾额以示嘉奖。
      我们的祖父宏林公和他的三个兄弟都依靠驾船跑水运维持生计。抗战时期,他们也响应政府征召,驾驶自家的小风篷船多次为国军运输军需物资。不幸的是,一次在途经岳阳洞庭湖时,满载军需的小船被突如其来的大风浪掀翻,祖父与载重船一同直插江底,最终连尸体都未能找到。同行的其他船上的船夫只带回了一根船篙和一条白毛巾。失去依靠的祖母住在仙眠洲,为此天天痛哭,眼睛也哭瞎了,不久便因积郁成疾含恨离世。
      在那战乱的岁月里,坚强的常澧家乡家族先辈们,以他们的英勇行动谱写了一部饱含血泪、不屈不挠、负重前行的沉甸甸的苦难史、抗战史。
                 (此系修改稿)

     ▲钦山寺


    ▲钦山寺大雄宝殿


钦山寺山门


抗日场景


抗日场景



家乡先贤 著名法学家 向郁阶

向郁阶(1890.5.11-1979.8.4),

湖南澧县刘家河人。名德棣,别号灌臾。一九一四年,人湖南省立法政专科学校,一九一八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后留学英、法,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二年后,任教北京朝阳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返湘参加北伐。一九三七年曾任全国抗敌后援总会湖南分会主任。一九四六年,任兰州大学商学院院长、湖南大学教授兼省克强学院教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法律系教授、系主任、兼编译室主任、图书馆馆长。




刘家河堤岸 

    

    

后记

    

1943年刘家河镇被日寇焚毁殆尽后,家乡人民在废墟上重新建设了一个新集镇,解放后,澧南公社和刘市区同时在镇上建立行政管理机构,小镇焕发青春又红火了三十多年,以后随着公路运输兴起,水运业走向衰落,小镇开始冷清,1998年7月澧南镇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灾,澧南堤垸决口,小镇被滔天洪浪再次彻底冲毁,刘市镇不复存在。政府择乔家河新址移民建镇,饱经战火、洪灾两次重创的家乡人民擦干眼泪,开展灾后重建、生产自救,开启新生活,澧南镇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钦山寺远眺



     ▲思王祠远眺


▲澧州文庙


▲遇仙楼(澧浦楼、八方楼)










大庸古城




主编/易宗明| 编辑/刘 超



城头山视窗
易宗明,先后供职多家媒体,2011年始主编期刊《城头山视窗》。先后获《人民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青海湖》等散文大赛奖;报告文学集《牧马天涯》、散文集《废墟之上》先后获丁玲文学奖。执行主编了《走进澧州》、《魅力津市》等地方文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