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通讯员 王小铁 文/图为加快推进我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聚链成群,培育新型主体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提高主体从业者职业水平。10月18日至22日,澧县农业产业协会组织部分会员,前往株洲市攸县、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金华市武义县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考察。
在攸县皇图岭香干产业园,考察团一行参观了产业园行政办公、工艺研发、电商展示、文旅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楼、饮食楼、宿舍楼等,了解到攸县香干产业园以攸县香干、豆腐加工为特色着力打造成高标准、高品质、高规模的“攸县香干、攸县豆腐”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加工生产中心、展示营销中心、工艺研发中心、仓储物流中心、文旅体验中心。
园区负责人介绍到,园区建成后,该园区豆制品加工6万吨/年投豆量的生产加工规模,可以带动全县香干、米粉、豆腐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大大提升攸县香干、攸县米粉、攸县豆腐产业发展规模、市场占有份额和产品知名度、美誉度。
“这趟攸县没白来,同样是做农产品加工,攸县米粉、攸县香干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行业形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农业协会各位同行不要局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老观念,要学习别人优秀的发展理念,把好的思路与经验带回去,把家乡的农业搞起来。”参观完攸县香干和米粉生产基地之后,澧县农业协会会长皮坤宁如是说。考察团其他成员也深有感慨,纷纷表示体会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一致认为攸县的农业品牌建设“起点高、规模大、质量优,效益好”。
在江西省资溪县,考察团重点参观了资溪面包小镇建设。“这里不种小麦,也没有面粉厂,却有着‘中国面包之乡’的美誉——资溪,这座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东部的小县城,四面被大山环绕,却走出了一支规模4万多人的’面包大军’。”在了解到两名退伍军人书写的面包传奇故事之后,大家滋滋称奇。“依托‘师傅带徒弟、亲邻帮助亲邻、老乡帮老乡’的模式,通过’一姓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一县‘’的辐射效应,小小面包化身资溪人的“摇钱树”,越来越多的乡民靠烘焙改善了生活条件。”这种模式引发了考察团成员的热烈讨论:“我们澧县的化妆品产业也是类似的情况,但农业加工产业还没有成熟的例子,我们的米粉、苕粉是不是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大家可以多想想。”
、
在浙江省遂昌县,考察团参观了当地茶叶种植情况,遂昌因地施策,创新推行检验资源共享模式,推出了“部门推进、企业主建、市场运作”的思路,考察团茶叶从业人员代表肖进深有感触,表示对市场化运作可以借鉴遂昌经验“我们的太青茶完全有文章可做”。在遂昌县,考察团还参观了烤薯专业合作社红薯加工,了解了当地番薯干的制作流程和市场销售情况。
在遂昌县中国人保高标准农田良种示范基地,考察团了解到当地高标准农田进行了平整和重新划分,道路进行硬化,硬化过的水渠又将每块田地连接在一起。该县高效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度,为明年农田增效、粮食增产增收夯实了基础。“这些都是我们澧县可以借鉴的好经验!”考察团成员老班长说。
在浙江省武义县,考察团一行参观了当地上市企业寿仙谷,了解到寿仙谷历经多年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和标准创新引领发展壮大,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典型案例。近年来,该公司先后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重大奖项。这次参观,对考察团成员触动很大,纷纷表示,浙江农业品牌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学习和借鉴,对我县农业品牌工作有着重要启示。
此次考察,为澧县农协成员提供了多个值得借鉴的农产品深加工样本,澧县农协人重点了解了此次考察点当地的招商引资、引进优势社会资本、先进技术的方法。澧县农协人表示,将着力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达到“一县一特一品牌”。逐步提升“城祖稻源”品牌的含金量。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拓宽优质农产品销路。
来源:常德融媒
主编/易宗明| 编辑/刘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