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张名片,六千年城头山满血复活

文摘   2024-10-09 10:00   湖南  



第五张名片,六千年城头山满血复活

撰文/易宗明

湘资沅澧,澧水独秀。澧水自武陵山脉的崇山峻岭奔流而下,携流将溪,汇入八百里洞庭……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明说:“中国古史体系历来以华夏中原为中心,战国秦汉时代,在楚国和中原的话语塑造与历史文化架构中,湖南是华夏之外的南蛮,化外要服的边陲,比荆楚之蛮更遥远、更荒蛮。”

澧县处荆楚之蛮的湘西北,因澧水而名,公元555年始置澧州。沧海桑田,时光过隙,城头山终于在这里“满血复活”:6000年前中国最古老的城,6500年前世界最早的水稻田,5800年前最早最完整的大型祭坛……湖南五张名片的城头山,乍现文明曙光,中华文明起源有了新的考量。



一座古城,揭开远古文明面纱

丘岗,稻浪,芦苇荡;城垣,民居,陶作坊;

捕鱼,狩猎,荡舟楫;抔土,祭祀,拜太阳。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城”——城头山。城头山被载入大学、中学历史教科书,镌入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模型为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第一景……城头山隐藏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文明比肩的标志,是中华智慧长河的源头,是北纬30度线上文明之谜的节点。

城头山东、南、西、北四门,环形护城河,早期城墙筑于6300年前。城墙经过四期夯筑,跨度3800年。黄褐色泥土夯筑的城墙,中国最早的砖比它晚了3000年。

活祭,奠基,筑城。墙底仰卧弓屈的人体骨架,泄露了开祭的血腥与残酷。活埋祭天的汉子,身份不得而知,但能体味一种对生命渴望的无助与无奈。

面对威胁,先民祈求上苍保佑;目睹死亡,祷告神灵庇护。东门椭圆形祭坛周围,满坑倒扣的陶器、大量的动物骨骸、大块的红烧土、遍布的草木灰,以及烧灼的炭化大米,都是5800年前祭祀行为的标识。数十具或无头颅、或反绑双臂被杀殉的人体骨架,毛骨悚然。

一层压一层的墓葬,陪葬品多寡不一,千差万别。仰身直肢男体骨架,颈佩两件玉环,右手执一小鼎,随葬精致红陶几十件,左侧陪葬小孩头颅。相邻两座女性墓地,出土了罕见的单耳环、珍贵的玉玦等陪葬品各十二三件,身份神秘诡谲。这,是佩环握鼎之“舜”与“娥皇女英”?

陶器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城头山陶作坊规模巨大,陶窑、拌料坑、储水坑、工棚罗列有序,陶片散落满地。陶器最大的五六十公分高,最小的比算盘珠子稍大。造型之异,工艺之巧,质地之优,纹饰之美,匪夷所思。陶瓷是鲜明的中国元素,漂洋过海,被欧美人称之“钗拿”。不可思议的是,“CHINA”成了中国的世界符号。

2005年,城头山特种邮票走向世界。“国家名片”上的彩陶杯、镂空圈足豆的精美纹饰,隐隐透露先民撕开了文字的帷幕。

兽面纹白陶片上的獠牙和眼睛图案,让陶器造型、工艺、纹饰平添有形之象,让城头山有了大气,有了格调,有了精神。

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陶器上的日月纹、S纹、宽带纹以及“八”“廿”“卅”等无形之象,不再是镂刻的天书,而是6000年前先民以文字的姿态与我们对话!

文明的碎片,是先民在岁月的花影闲田里种植的无尽思念,弥漫思维和想像,一如封神榜上莫测的符号,一如武功秘笈里神秘的偈语。

中央居住区夯土抬高了房基,成排的柱洞、柱础、门道和墙基,历历在目。小型排房分居隔室,大的七八平方米,小的五六平方米,过道布满红烧土。一座近乎正方形的宫殿,列柱回廊,铺砖台子,专置台位,80多平方米,建于5000年前,气度非凡。

邦国城池?方国城池?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东侧神殿由正殿、前殿、侧殿组成。这个5300年前的宗庙,比宫殿早三百年。

祭坛、神殿、王宫,象征都市文明的要素齐备,文明魂魄的阶级、统治的国家机器雏形,初现端倪。

城头山是长江文明最早的都市,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以第一景昭示,毋容置疑。



三丘稻田,钩沉鱼米之乡脉络

郭伟明说:“城头山史前城址始筑于距今6300年的大溪文化早期,兴盛于距今5500年的油子岭文化早期,衰落于距今4500年的屈家岭文化晚期,废弃于距今4200年的石家河文化时期。自它废弃以后,就变成了一个普通村落,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南门外护城河贯通澧水,出土了稻谷、瓜豆等70多种植物籽实,出土了象、鹿、牛、猪等遗骸……

完整的船桨、木艄,榫卯结构的木构件,让人窥见风雨飘摇之桥及桡桨激流的舟楫远影:强健的艄公,踞乌篷船尾,唱着澧水号子,横舟渔捕。

100多个陶纺轮和5件麻纺制品,从大溪文化壕沟出土。这里告别饮血茹毛,纺麻制作“霓裳”。

六千年前的麻布片,浸染岁月静美,先民披上了文明“袈裟”。长沙马王堆的金缕玉衣,无法与它的岁深月久媲美!

稻田祭坛遗迹展示馆有3丘古稻田,日释光测算年龄为6500年!稻田有灌溉设施,开凿了水塘及多条水沟,让人惊叹。

如果把稻田与彭头山、八十垱发现的距今八九千年的栽培稻连起来看,到城头山筑城,稻作农业在澧阳平原已走过二三千年!

再把古稻粒、古稻田与洞庭“鱼米之乡”、湖南“杂交水稻之父”串联,冥冥关联,愈加明晰。

寂寞的泥土和深沉的古稻田,与文明相关,与血脉相连。喜怒与哀乐,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落,从稻田里生根,发芽,扬花,抽穗……

世界稻作的源头,生长着人类文明的根须!

稻田之上的东城墙,昭示史前澧阳平原在自己的独立王国,摈弃蒙昧,镂刻时光。

远古先民,种下了一粒叫稻谷的种子,长出了一个叫城头山的城市。



五张名片,穿越农耕文化时空 

2022年8月,湖南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打造“五张名片”,即张家界“奇秀山水”名片、韶山“经典红色”名片、长沙“都市休闲”名片、南岳衡山“历史文化”名片和城头山“农耕文化”名片。

城头山处澧阳平原腹地,考古不断揭开了面纱:近400处史前文化遗址,时间顺序连贯,距今50万年前到4000年前。让我们慢慢展开这里远古时代的文化谱系——

旧石器时代:虎爪山文化,距今50多万年;鸡公垱文化,距今15-10万年;乌鸦山文化,距今3-2万年;十里岗文化,距今1.8-1.6万年。

新石器时代:彭头山文化,距今约9600-7800年;皂市下层文化,距今约7800-7000年;汤家岗文化,距今约7000一6300年;大溪文化,距今约6300一5500年;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500一46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一3800年。

长江流域原始社会历史发展脉络绵延不断,内涵之丰富,时序之连贯,价值之重大,国内罕见。

彭头山陶器中夹杂大量的炭化稻谷、稻壳,逾今8000年。与玉蟾岩逾今12000年的原始稻谷不同,这是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遗迹。八十垱出土稻谷15000多粒,数量超过国内已发现的总和。这些远古水稻原始形态,表明这里是非常发达的原始稻作区。

“古色”厚重,遍布澧阳平原;“绿色”盎然,掩藏周遭村落。凹凸不平的丘岗,年深月久的城垣,阡陌纵横的稻田,橙黄饱满的稻粒,无不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飘荡着远古农耕气息。



主编/易宗明| 编辑/刘 超



城头山视窗
易宗明,先后供职多家媒体,2011年始主编期刊《城头山视窗》。先后获《人民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青海湖》等散文大赛奖;报告文学集《牧马天涯》、散文集《废墟之上》先后获丁玲文学奖。执行主编了《走进澧州》、《魅力津市》等地方文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