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新闻”违背新闻真实要求的问题不可轻视

学术   2024-10-16 16:50   上海  

2021年,西部某市一位小学体育老师王红旭看到儿童落水,飞奔跳入江中,奋力将落水儿童推向岸边,终因体力耗尽,不幸牺牲。事发过程没有留下视频记录,王老师牺牲前也来不及留下只言片语。对于这一感动人心的新闻事件,当地媒体制作了融合新闻《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里面除了对逝者亲友的视频采访,还有一半时长是通过动画形式,让体育老师复生并“穿越”回来,走向妻子、父亲、学生及同事,逐一讲述自己救人的原因,并向亲友一一告别,鼓励亲友走出悲痛、勇敢前行。受众不仅能看到动画画面,还能听到以王红旭老师为主人公的“语音”讲述(见图1)。



这一案例激发了业界和学界的讨论。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根据亲友们对体育老师生前情况的回忆,以动画形式还原人物内心世界,或许更能让受众触动,更好烘托气氛,从而超越具体事实,凸显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传递正能量。


但从新闻专业规范角度看,新闻报道中任何虚构创作都应慎之又慎。新闻是一种事实信息,新闻报道是对事实的反映、陈述和传布,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是新闻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当新闻可以“情景再现”甚至“合理想象”,就损害了新闻的客观性,记者不再是记录者,更像是导演或者创作者,观众也会陷入困惑之中。1952年新华社的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黄继光牺牲前的心理描写,早已成为新闻教科书批评的案例。


动画作为一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而产生的画面制作技术,早期被电视媒体采用,与真人演绎、影视剧片段借用等方式一道,都属于“情景再现”的手法,发挥着补充传递信息、解释说明等作用。


着媒体融合的推进,动画新闻等融媒体产品从无到有、日渐普及,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形式。动画新闻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了新闻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然而,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并非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拍摄记录,而是基于绘画技艺的一种主观创作。动画的绘画过程,如同给各类素材加上一层滤镜,可能将新闻事实与虚构创作混杂在一起。加之受媒体生产流程机制、主创团队专业素养、制作手段和技术等因素影响,可能挑战真实性这一新闻作品的底线和生命线。因此,动画新闻强化对真实性原则的坚守,日益迫切而又必要。


从媒体实践看,动画新闻中的“情景再现”较之电视,潜在危害更为突出。电视新闻主要靠真实拍摄,如果需要“情景再现”,一般用真人扮演或借用影视剧片段,并在画面中进行标示,观众比较容易区分哪些画面是真实记录,哪些是后期扮演和摆拍。


由于动画这一表现风格自带“滤镜”,原本泾渭分明的真实素材和“情景再现”“合理想象”杂糅一块、浑然一体,统统都掩盖在动画这层外衣下,变得难以分辨。因此,动画新闻中的“情景再现”甚至“合理想象”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



厘清动画新闻“再现”与“想象”的边界


动画新闻作为媒体融合发展中重点打造的产品类型,其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对真实性原则的恪守,必须与文字、视频等传统新闻报道的生产秉持相同的要求和规范,即回归事实本位,避免新闻漂移&,不因刻意追新、样态煽情,或者偷懒取巧,降低对事实和准确的要求。


实现这一目标,要进行分类研判。


第一,动画新闻产品中“情景再现”的内容,必须建立在真实、客观基础上,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边界。比如航空航天、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新闻,内容较为复杂和抽象,实际拍摄较为困难的,不妨通过动画形式来表达。如2021年中新社发布《动画揭秘神舟十二号出舱工具》,新华社制作《超燃CG动画还原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如澎湃新闻《3D动画|嫦娥六号发射成功,嫦娥家族的“备份星”有多牛?》(见图2),新京报《3D还原梅大高速塌方》等,都有明确事实依据和科学依据,采取动画形式更易于受众理解。



第二,对已发生的事实,特别是事件关系清晰明确、相关资料丰富的新闻事件,可以基于现场采访得到的事实材料,通过动画“情景再现”充实相关画面。如前述体育老师王红旭跳入江中救人的英勇过程,可通过目击者的描述,运用动画进行“情景再现”。如澎湃新闻《视觉调查|舒兰因公牺牲干部,暴雨中的最后一晚》,以对牺牲干部同事的采访、现场画面拍摄、监控摄像资料为主,其中穿插防洪路线动画等,让新闻更加详实可看。


第三,部分成就性新闻,特别是时间、空间跨度较大,未能全过程记录的,在符合事实真实情况下,可通过动画“情景再现”。包括各类民心工程、便民工程的规划建设等,通过今昔对比,体现发展变化。


对某些泛新闻领域的题材,在符合事实情况、经得起核对、严密推敲基础上,可以采用动画形式进行一定尺度的“创作演绎”,以起到活泼生动,富于观赏性的作用。比如,2018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基于明确的法律条文,人民日报制作了动画新闻《当监察法遇上孙悟空》,创作出孙悟空截留惠农补贴、担任弼马温后擅离职守、大闹蟠桃大会等情节,并阐述监察法对此类行为的监督和处理。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进行现代“穿越”,让观众更容易理解枯燥抽象的法律条文。再如澎湃新闻2024年4月推出的《中国航天日|AI畅想中国未来航天》、新华社2023年制作的《古风动画:重阳画中游》等,虽然有一定新闻性,但因不属于严格的事件性新闻,可以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也给了动画创作以发挥的空间。


总体来说,对事件实性新闻而言,如果存在缺乏事实依据、无法求证的内容,将其以动画形式表现,仍属于“合理想象”范畴,应该严格禁止。



如何主动为动画新闻“增信”


新闻媒体在制作动画新闻时,不仅不能因为动画“反正都是画出来的”而降低对真实性的要求,相反,要从策划构思开始,恪守和强化真实性原则,并主动为动画新闻“增信”。


2024年1月,上观新闻为上海两会制作H5动画新闻《上海2024,城市漫游新发现,心愿实现进行时》。作品以City walk(城市漫游)为主题,只要点一点上海街景中的相关人物,即可看到一系列民生故事。作者希望借此体现过去一年上海民生领域的喜人进展,并展现《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领域的新期待。


产品制作时,主创团队曾犹豫是否通过虚构一个“市民王先生”的角色来展现百姓的获得感,但在多番考虑之后,决定还是要深入寻找打动人心,具有新闻性和说服力的真实案例。采访团队挖掘采访了9个富有感染力的真实故事。比如,社区食堂方面,团队采访了76岁的李培明老人,新建的社区食堂不仅解决了他的吃饭难题,还帮他免费加工海鲜食材。在城市更新部分,2023年蕃瓜弄启动“原拆原建”,居民单政祥干脆租住在工地旁,看着未来的新居成形,随时向老邻居通报建设进展。在保障性租赁住房部分,团队找到马桥敬老院员工钱丽丽,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曾参观过她的家……


最终,产品以手绘动画形式,呈现了9位市民的形象和故事,并附上文字说明和介绍,让用户知晓每个人物的真实身份。页面上还设置了“听××说”按钮,用户点一点即可聆听故事主人公的原声讲述(见图3)。这些尝试,既探索了新闻的可视化呈现,也增强了新闻的可信度。



新闻工作者必须“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必须恪守的“铁律”。媒体融合转型中的创新产品——动画新闻对新闻真实提出挑战,根据实践中的探索,有以下原则需要引起注意:


首先,应坚持“现场原则”。在新闻源头采集事实,深入了解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确保新闻人物和事件真实,并注重捕捉记录新闻现场、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要素特征,力求原汁原味呈现。


其次,遵守清晰标注原则。无论是真实采访对象还是虚拟动画人物、场景,都应该在画面上清晰标注相关信息,比如新闻当事人的姓名、职务等,增强新闻性和可信度。如涉及“情景再现”,则应在画面上添加标注和提示,对这部分内容加以区分。


再次,加强生产环节的互动沟通。艺术性的追求应以真实性为底线。近年来,传统媒体融合创新,引进了不少美术师、插画师、设计师等艺术创作人员,他们对艺术上的追求更加专业,但对新闻工作真实性的把握却未必严格。在动画新闻生产环节中,有必要加强记者、编辑、设计师的交流互动,在提升动画新闻的艺术性,为受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和审美价值的同时,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对新闻事实的干扰和影响,避免人为失误导致事实失实、画面失真。


(本文节选自孟群舒:《正视动画新闻对新闻真实的挑战》,《新闻记者·新闻论文选》2024年,第198-201页) 


本刊唯一投稿信箱:xwjz@sumg.com.cn


新闻业务探讨专题


杜晨薇:《处理舆情关键是做好事情》


→单颖文:《基层治理难,主流媒体怎么办?





在这里,读懂转型中的中国新闻业

在这里,探讨新闻业的未来

在这里,进行深入而严肃的思考

在这里,关心新闻人自己的命运!





订阅《新闻记者》其实很方便——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371,全年定价216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享受优惠价。订阅办法私信微信、微博小编,或电话021-22897351。

新闻记者
上海《新闻记者》杂志是全国新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创刊于1983年,由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上海报业集团、上海社科院新闻所合办。始终秉持敏锐、尖锐、新锐的办刊风格,既重理论深度,又紧密联系实际,为新闻业界与学界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