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微信公众号标题,如《官方确认,已死亡》《严重失当!已辞退!》等,常令人感到既困惑又震惊。然而细看之下,发现前者是秦岭一只金丝猴死亡,而后者则是因吊死流浪狗而被学校辞退的保安。这种省略主语的标题无端引起读者的恐慌,已经成为流行趋势。
还有一些标题以直白且突兀的方式呈现,例如“王某某被抓”“李某某被抓”,缺乏必要的背景信息和明确的指向。
另一种令人不齿的现象是标题的误导性命名——故意制造模糊性,诱使公众联想到某位知名人士,从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猜测。比如去年3月曾登上热搜的《林生斌,被查》,实际上这位林生斌仅是福建霞浦某公司的副经理,与杭州纵火案中的当事人同名同姓。再如2022年4月,许多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杭州市国安局对马某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引发广泛的猜测。直至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等将标题中的“马某”更正为“马某某”,这场由标题引发的闹剧才得以平息。
为追求流量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标题党现象,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公信力,更是对公众情感的不负责任。过去主要是自媒体使用的策略,现在一些官媒也未能免俗,加入了这一行列。
各种类型的“标题党”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资讯包围,标题成为了决定是否点击阅读的第一道门槛。遗憾的是,“标题党”现象已蔚然成风,它们以夸张、煽情或极具误导性的文字吸引点击,但内容往往与标题大相径庭,严重背离了信息传播的初衷,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刺客”。
这些标题利用人们对健康、财富、名人、秘密、情感等话题的好奇心,制造点击诱饵,但最终提供的内容往往不能满足读者的预期,甚至造成误导。具体类型可做如下分类:
夸大其词型:标题《震惊!科学家发现喝这种水竟能长生不老!》,实际上内容仅涉及某水中矿物质对健康的初步研究报道。
断章取义型:标题《明星X被曝恋情!深夜密会神秘人,疑似新欢!》,实际内容是明星与多年好友聚会,被狗仔拍到,并无恋爱关系。
故弄玄虚型:标题《绝密!明天将发生的事件,将改变你一生!》,实际上仅是提醒读者根据季节变换调整生活习惯的普通文章。
恐吓诱导型:标题《你家孩子的书包里可能藏着致命危险!家长必看!》,实际上仅是提醒家长检查书包内是否有尖锐物品或不安全玩具的常规建议。
假借名人效应型:标题《比尔·盖茨推荐的这本书,读完就能年薪百万!》,实际上比尔·盖茨确实推荐了这本书,但并未提及其能带来高薪。
虚假疗效型:标题《这种神奇草药,让癌症患者一周内康复!医生都震惊!》,实际通常基于未经证实的个案或小型实验,夸大了草药的治疗效果。
“标题党”现象终将遭到用户鄙弃
信息爆炸与竞争加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量激增,各类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为了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用户注意力,开始采用夸张、耸动的标题。从用户来说,其新媒体阅读习惯倾向于快速浏览和浅层阅读,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更容易促使用户点击,即便内容与标题不符,也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流量。由此,人们的好奇心和对新鲜事物的渴望被“标题党”充分利用,情绪化、争议性或承诺提供独特信息的标题易激发用户的点击欲望。
“标题党”虽然能在短期内吸引流量,但长期来看其弊端更为显著,对社会、媒体生态以及个人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
首先,它浪费了受众的时间和情感。“标题党”通过夸张的标题吸引点击,但实际上内容往往与标题严重不符,这导致读者花费时间阅读,却并未获得预期的信息,从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怒。
其次,“标题党”现象破坏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频繁遭遇“标题党”会让公众对媒体内容的整体信任度下降,久而久之,人们开始怀疑新闻的可信度,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再次,它混淆视听,误导公众。“标题党”可能故意歪曲事实,误导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影响对重要事件的认知判断,甚至可能在社会上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或误解。
“标题党”行为鼓励了低俗、猎奇的网络风气,内容创作的本质容易被扭曲,质量被噱头所取代。同时,由于“标题党”现象引发的“狼来了”效应,当真正具有价值的信息出现时,公众可能因之前频繁遭遇误导性标题的经历而不予理会,错失重要资讯。
对于“标题党”现象,公众自然有其判断力和标准。即使标题使用了诸如“重磅”或提及“3000万人”的字眼,也不一定能赢得读者的认同。读者在点开文章后,若发现内容与期待不符,可能会产生心理落差,久而久之,形成对这类标题的“抗体”。
(本文节选自郭剑烽:《“标题党”现象的反思与治理》,《新闻记者·新闻论文选》2024年,第207-210页)
新闻业务探讨专题
在这里,读懂转型中的中国新闻业
在这里,探讨新闻业的未来
在这里,进行深入而严肃的思考
在这里,关心新闻人自己的命运!
帮助
订阅《新闻记者》其实很方便——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371,全年定价216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享受优惠价。订阅办法私信微信、微博小编,或电话021-2289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