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卢晓中教授围绕“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接受南方+记者采访

财富   2025-01-22 12:18   广东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下称《纲要》),首次提出要“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


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有什么特点?《纲要》透露了哪些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新动向?对于广东建设教育强省,有哪些启示?对此,南方+记者采访了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



 “自强卓越”有何特点?


《纲要》提出“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如何理解“自强卓越”?


“相比过去提的‘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卓越是对教育体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卢晓中表示,卓越与自强紧密相关,要求通过自强,让我国的教育真正强大起来。


他指出,自强指的是一种构建途径,也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时代化。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国际风云变幻,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而且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战略地位日益突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和关键。


卓越作为构建目标,则表明的是质量、水平等意义上的高标准、高追求。“无论是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来说,还是从高等教育在强国建设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言,这一定位也突出体现了高等教育把握历史主动及其应有的战略属性。”卢晓中说。



他特别提及,高等教育的自强与教育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不矛盾“自强也需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强调自立自强、自主培养,另一方面坚持教育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因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纲要》中关于高等教育还有不少体现自主自信、自强卓越的策略举措和工作部署,例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等。


卢晓中指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这一论述也是此前没有明确提出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注重自己培养顶尖的高层次人才、战略领军人才,同时也能够通过全球影响力,吸引集聚国际性的高层次人才。”


他表示,教育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引进来”“走出去”两个维度,过去更多的是“引进来”、学习借鉴,现在也要“走出去”,包括讲好中国的故事,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等。


新增“沃土计划”和“脱颖计划”


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紧密关联。


《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技创新生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不可替代。


对广东来说,《纲要》还释放了另一重利好: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明确了教育布局和改革试点紧密对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广东的高等教育要抓住机会有所作为,强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卢晓中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广东可以探索这两个“国际”如何更好地相互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创新能力培养,《纲要》明确要实施“沃土计划”和“脱颖计划”,其中前者是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后者是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


“过去我们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的‘强基计划’,而‘沃土计划’和‘脱颖计划’是新提出的计划,旨在推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实现系统化协同。”卢晓中指出,广东乃至大湾区是以科技制胜的区域,更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也更需要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开展深入的系统化的探索。


广东要抓住“双一流”建设 “扩容”机遇


卢晓中指出,“自强卓越”这一提法,让教育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纲要》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定位也明确——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


打造高等教育的“战略引领力”,“双一流”建设是重要举措。《纲要》强调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如何理解这一表述?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不再是依据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国际组织的标准直接‘拿来主义’,而是立足于我们自己的特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自主科学来确定,因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建设最终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卢晓中说,这是一种应有的大国自信,也是教育自主性的表现。


但他强调,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并不意味着“自说自话”,或用“中国特色”简单定义世界一流,而是也包含着国际公认的标准。



《纲要》还明确,要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卢晓中指出,广东应抓住“双一流”建设“扩容”的机会,推进高水平大学及高水平学科建设。


2022年,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 “双一流” 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广东“赢了声势”——增加了三所“双一流”大学,数量全国最多。


但卢晓中直言,广东在优势学科方面并未“增色”——“双一流”建设学科只新增了3个,而有些省份尽管没有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但是“双一流”建设学科增加不少。


他建议,广东应尽快厘清哪些是优势学科,哪些是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学科,从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三大学科领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追求卓越自强,推动更多优势学科进入下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更强调高等教育分类改革发展


卢晓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及《纲要》,都特别强调了高等教育要分类改革发展,将高校基本办学定位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三类,值得关注。


“高校分类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广东有着规模在全国前列的高等教育体系,并具有更加多样化的特征,更需要分类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他表示。


卢晓中认为,应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分类监测机制,并在监测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分类的资源配置机制。与此同时,要处理好分类与协同的关系,分类的同时也要做好协同,探索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发展机制。



“高校有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总体定位,但每所学校内部也是多样化的,研究型大学内部也有应用型甚至是技能型的学科。也应该鼓励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开设职业技术专业,助推构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卢晓中说。


此外,《纲要》提出,建设高等研究院开辟振兴区域发展新赛道,面向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促进高水平高校、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和头部企业强强联合。


“广东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突出问题。”卢晓中指出,建设高等研究院以振兴区域发展也是比较新的提法,而这一思路也可以对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带来启发。

来源:南方+

记者:李秀婷

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1/21/c10455886.html?colID=0&firstColID=3829&appversion=12000&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Id=&date=&layer=4

排版:刘婧芬

审核:王嵩迪





为我们点个在看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组织跨学科力量开展高水平研究,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研究中心与高端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