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大湾区教育直通车2024.9.2-9.8

财富   2024-09-10 08:00   广东  
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

PART 1 大湾区头条



1

“科技+新质生产力高峰论坛”在港举办 郑雁雄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9月2日,“科技+新质生产力高峰论坛”在港举办。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郑雁雄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郑雁雄代表驻港联络办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表示,一个多月前,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举世瞩目、举国关注。香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一员,是改革开放的全程参与者、全情贡献者、全面得益者,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香港是持份者,更应该做创新者、贡献者、先行者。特别是习主席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已经是发达经济体、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香港指导意义尤为重大。这次论坛以“科技+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汇聚海内外专家和业界翘楚分享真知灼见,非常及时,非常重要。


郑雁雄指出,科技和新质生产力的共通点是创新。在香港讲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科技+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重要话题。推动特区各界高度重视“科技+新质生产力”,是香港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精准投放、务实之举。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科技先行。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要素。要从国家的发展经验中看到真谛、学到本领,从更大视野、更大格局看香港发展,深刻认识科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先导地位,大力倡导创科思维、创科研发、创科合作,大力推进国际创科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融合,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优越实力雄厚。香港是信息港,市场嗅觉敏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风向标”;香港是科技富矿,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与创科紧密联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油站”;香港身处大湾区世界级制造业中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竞技场”。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条件得天独厚、无与伦比。推动科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关键在人才。全会《决定》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对香港意义重大。香港人才竞争力排名亚洲第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本钱。香港同胞素有善于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特质,只要把国际创科中心、国际教育枢纽、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统筹结合起来,一定能放大人才效应,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做起来。驻港联络办全力支持特区政府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期待香港社会各界在李家超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带领下,全情投入、锐意进取,在服务国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驻港联络办副主任罗永纲、驻港国家安全公署副署长孙青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崔建春,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民、香港中华联谊会会长郑翔玲、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数中心主任陈建良,内地和香港政府官员、海内外创科领域企业家、科学家和有关科研院校机构学者约300人出席论坛。论坛由香港中华联谊会主办,围绕夯实基础科研、推动源头创新、AI前沿技术突破和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开展交流分享。

文章来源

中共政府驻港联络办

https://mp.weixin.qq.com/s/aIuTUpEAlCwPWAR6TNsu8w















PART 2 高等教育



2

广东省财政安排科技专项资金38.60亿元支持基础研究

近日,广东省出台《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近年来广东财政多项支持政策和改革经验从立法层面予以明确,为广东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注入新动力。


2023年基础研究财政支出136.33亿元。


2023、2024年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分别安排预算39.73亿元、38.60亿元,占比近40%,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此外,省财政通过压实地市责任,督促各地积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持续加大投入,推动全省财政科技支出稳居全国第一,其中基础研究财政支出从2016年的4.4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36.33亿元。


近年来,通过构建财政投入、企业投入及社会组织和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推动广东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研发经费、研究人员数、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8年全国第一。


近年来,广东通过创新采用“业主制”“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形式,支持领军企业领衔或参与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目前广东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超过一半,参与项目超9成。此外,省财政统筹省科技专项资金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初创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8年全国第一。


广东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挥“优势作用”,创新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现金跟投、先试用后付费等方式,探索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破解“不敢转”“不会转”的痛点难点。


同时,通过落实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积极促进港澳高端创新人才自由流动。建立完善薪酬激励制度,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等可结合实际动态调整绩效工资水平,对做出贡献的管理人员满足一定条件的予以奖励激励,推动形成“能者多得”的激励导向。


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首创省级科技计划绩效管理改革。


《条例》对按规定简化项目预算编制,向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下放预算调剂权,强调间接费用可全部用于绩效支出,推广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等多项政策再次予以明确,切实为科研工作“松绑减压”,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补改投”改革试点,推动“无偿+有偿”补投联动,实现资金使用良性循环。研究制定科研设备租赁财政支持政策,推动科研单位“以租代购”,实现降本增效。通过制定新一轮省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政策,修订省创新创业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支持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3年广东省在全国首创省级科技计划绩效管理改革,率先探索建立科技、财政部门“联合评价、结果互认”的工作机制。此次《条例》提出“强化科技计划整体绩效评价”,省财政将进一步优化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探索对科技项目实施分类、长周期和差异化评价考核,完善评价结果多元应用机制,强化绩效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项目评审、预算评审挂钩。

文章来源

广东科技

https://mp.weixin.qq.com/s/bh9WqycYuKMUu0HHOBWhIA














PART 3 基础教育



3

香港公民科学生内地考察专题调研组赴荔湾区实地考察

9月4日下午,迎着暖阳,香港公民科学生内地考察专题调研组在广州市教育局港澳台办二级调研员黄冕和荔湾区教育局主任督学汤叶的陪同下,来到了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和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价值的永庆坊进行实地调研工作。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是香港于2021-2022学年起在中四(相当于内地高一)年级推行的课程,由“‘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和“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3个主题组成。旨在让学生能够亲身了解国情,体验中华文化,对国家最新的发展和成就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建立文化自信。根据广东省教育厅与香港教育局达成的意见,自2023年4月起,香港教育局将陆续组织香港高中学生赴内地开展交流学习。香港高中生内地考察以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为主题,包括创新科技、文化遗产保育、历史文化及农业科技等内容,内地考察行程路线设计多元化,如参访博物馆、古迹文物、中学和企业,开设专题讲座等。全省开设22条考察线路,其中,荔湾有3条线路,涉及粤剧艺术博物馆、永庆坊、荔湾博物馆等,根据路线安排,还会选取相关学校、企业等进行交流互动。调研组一行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被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深深吸引住了。通过参观粤剧博物馆,深入了解粤剧这一岭南文化的瑰宝,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来宾纷纷表示,这个研学点不仅有助于增进香港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能促进香港与内地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走进永庆坊,青砖屋、红砖房、趟栊门、满洲窗、石板路映入眼帘。随着解说员的娓娓道来,调研组一行深入了解了永庆坊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感受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永庆坊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研组一致认为,永庆坊作为广州西关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岭南文化特色,是了解广州乃至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实地考察,让香港青少年深入了解内地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


据了解,自去年4月至今,香港公民科学生内地考察团已先后有28批次3000多人来荔湾开展教育交流,侧重在非遗文化传承研学活动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本次专题调研组到粤剧艺术博物馆和永庆坊的调研,为今后两地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荔湾将继续响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推行的“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内地考察计划,协调各方力量,推进香港公民科学生内地考察专班项目实施,进一步促进两地青少年交流、增进文化理解和认同。

文章来源

广州荔湾教育

https://mp.weixin.qq.com/s/PtRmO30Jgg0SvmTpypMEKw















4

佛山市季华中学牵手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联合培养拔尖人才

9月3日下午,佛山市季华中学与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签订协议,将充分发挥两校地域、资源及办学优势,联合培养粤港澳拔尖创新人才,为港澳班学生提供多元化升学路径。

现场,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佛山市季华中学相关负责人共同签订《粤港澳拔尖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合作备忘录,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将为季华中学港澳班提供相关教育资源支持,助力该批港澳籍学生提升综合素养,为他们拓宽未来发展空间。两校还与香港维港教育研究院三方签订《港澳台国际课程中心合作意向书》,接下来将有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多元升学渠道引入季华中学港澳班,进一步赋能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总校长赖永春介绍,今后两校将推动师资、课程等资源的共享,从高一开始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帮助学生打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素养,高三时则由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无缝对接培养,帮助其获得更多元化的升学路径。“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赖永春说。


今年,佛山市季华中学招收了首届41人的高一级港澳班,满足三水及周边地区港澳户籍学生的需求,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及高校间互通交流的趋势。佛山市季华中学副校长柳洪恩表示,在读的港澳籍学生可以参加港澳台侨联考、香港DSE考试,未来可选择的发展路径更多。


佛山市季华中学党委书记李卫东表示,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等学校在港澳生培养这一方面已有一定探索,积累了相关经验,“季华中学创办港澳班是在这些先行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提升,我有信心将首届港澳班办得非常优秀”。


暨南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李晓娟表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期待通过此次合作为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闯出一条新路。同时期待此次合作培养出的优秀毕业生,能够选择报考暨南大学在内的顶尖高校继续深造,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据悉,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是佛山首家港澳子弟学校,去年与石门中学签订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首届联合培养计划的毕业生在港校录取中表现优异,其中77%的学生获港前三名校录取、100%的学生获港八大名校录取。


签约仪式结束后,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副校长汤凌艳带来了一场专题讲座,为佛山市季华中学港澳班师生及家长介绍香港名校多元升学“干货”。

文章来源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https://content.foshanplus.com/newsDetails.html?newsId=892170&memberId=3256182&utm_source=fsios&utm_medium=news&utm_campaign=context&utm_term=892170&utm_belong1=3256182&time=1725402271579















PART 4 人才发展



5

香港特区政府:会严格审批高才通续签,将往东南亚抢人才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8月31日表示,正检视已推行近两年的高才通政策,整体而言效益非常好,可配合二十届三中全会打造人才集聚高地。2025年初会有首批续签的人才,当局会严格按规定审批,包括要有工作或自己创业,以显示有实质业务。此外,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会派员前往东南亚推广香港,吸引人才前来,首站为马来西亚。


孙玉菡8月31日在电台节目表示,正检视已推行近两年的高才通政策,整体而言效益非常好,可配合二十届三中全会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特区政府之前估计高才通会为香港经济带来1.2%的贡献,涉及340亿港元,非常巨大。

开始制订欧洲引才计划


至于高才通续签方面,2025年初会有首批续签的人才,当局会严格按规定审批,包括要有工作或自己创业,以显示有实质业务。


已来港的五万多名高才通中,九成半来自内地,被问到是否不够国际化,孙玉菡回应,不应只是看国籍,最重要是有顶尖知识及国际眼界。即使相当多人来自内地,但当中最多是在美国毕业,他们都是国际人才,而人才办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到欧洲及东南亚物色人才,首站会到马来西亚。

输入外劳优先保证本地就业


出席电台节目后会见传媒时,孙玉菡补充说,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会派员前往东南亚推广香港,吸引人才前来,首站为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众多华侨和华裔聚居,两文三语俱佳者多,适合在香港工作和生活,因此是人才办外访吸引人才来港的好选择。他又提到,当局会开始制订前往欧洲吸引人才的计划。


另外,对于香港雇主表示招聘困难的同时,个别行业的失业率却仍然上升,孙玉菡说,输入外劳的机制能因应本地劳动市场变化,调整外劳额度。在补充劳工优化计划下,雇主须遵守本地工人优先就业的原则,若有本地人在八星期本地招聘期间获聘,当局最后批出的输入外劳人数,便会少于雇主原先提出的数目。

文章来源

香港特区政府粤港澳大湾区速递

https://mp.weixin.qq.com/s/0IBVJDgmGGXadr8PXVeQwA
















注:本公众号转载仅供学术分享使用


责编|余晖

供稿|李路遥

排版|邱玉婷

审核|王嵩迪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组织跨学科力量开展高水平研究,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研究中心与高端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