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藿

文摘   2024-06-25 22:35   广东  



刚刚收到一份礼物,青色老师主编的《奇特物种——那些你意犹未尽的植物故事》,上个月才出版的新书。
还记得三年前那个夏日,去了趟福州,好友娘娘约了一个饭,带我认识了青色老师,那会才知道,跟她在拈花惹草部落和壹木读书会早有交集。
她是资深植物爱好者,致力于珍稀植物的保护。刷山、拍花、写花几乎是青色老师的全部生活,更主要的是她的文笔了得,短短三年,她在福建各大刊物书籍上发表百多篇植物散文,包括《福建文学》《福建日报》《闽都文化》等十多种刊物。
这次,她约了她创办的社群“踏花笔记”的几位好友,张罗了这本书,自带强大的植物科普知识,再有斐然的文采加持,精彩的植物故事跃然纸上。
其中第一篇就是《鹿藿:外星人的大眼睛》,区区一个野草,说的也是有声有色呀。

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认识已久,居然被我冷落了,藏于闺中,这会趁机记录下。


鹿藿,豆科、鹿霍属缠绕草质藤本。

关于它的名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提到:豆叶曰藿,鹿喜食之,顾名。日本人叫它痰切豆,来自其功效,民间还称之野黄豆藤、老鼠眼等等,说的是它的形态。
鹿藿的学名是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其属名Rhynchosia由表示“喙”的希腊语词rhynchos而来,指鹿藿的龙骨瓣有喙,种加词volubilis意为“缠绕的”,体现了它的蔓性。
它常生于海拔200-1000米的山坡路旁草丛中。产江南各省。朝鲜、日本、越南亦有分布。

模式标本采自广州。

(图片由@大熊猫提供)
如何把一个故事性并不强的植物写成大家喜欢看的科普文,本书第一篇《鹿藿:外星人的大眼睛》由木栖所写,开头就引人入胜:
“我叫野绿豆,我可以祛风除湿。”
“我叫老鼠眼,我可以消积散结。”
“我叫鬼眼睛,我可以消炎止痛。”
“我叫乌眼睛豆,我可以舒筋活络。”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群草药精灵在聚会,那可就误会啦,其实它们是同一种植物,中文正式名称为鹿藿,是豆科鹿藿属植物。我国各地对它的称呼五花八门,以上都是它的俗名。
接着介绍它名字的来历,以及植物的特征,植物的特征写的也是通俗易懂,几句话就概括了:鹿藿春天长叶,近卵圆形的三出复叶青翠可人;初夏开花,淡黄色蝶形小花聚拢在一起,每朵花不到1厘米长,在春夏姹紫嫣红的各等花色中并不起眼。经过南方漫长夏季的炙烤,花消果出,长椭圆的绿果荚有点像压扁的花生,小巧玲珑。杲杲秋阳中,果荚逐渐鼓胀,颜色转红变紫,此时是鹿藿最美的时刻。
后面再通过一段与鹿藿相遇的描写以及通过老大爷的介绍提到鹿藿在民间的作用及它们的药用价值。
把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经过作者这番“装扮”后,将趣味性与科普性完美结合一起,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书里的植物都用绘画方式体现,画得非常精美,将植物的形态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认识鹿藿还是2017年夏天,在丹霞山,那算是我第一次跟花友野外刷花吧。
记得那是在紫不语家村口,见到蝴蝶娟对着一串“绿豆”狂拍,我也好奇挤进去看个究竟,貌似常见于野外,不知姓甚名谁而已。同伴们对它是非常熟悉的,蝴蝶娟告诉我那叫鹿藿,名字还挺好听的,朗朗上口嘛,耳边响起二师兄“嚯嚯嚯”的声音……现在想起认识鹿藿的那个场景,还是挺感动的。
后来不止一次见到它,对它已是过目不忘了,它带毛的三叶,黄色的小花,果实爆开后那黑溜溜的种子,每次都吸引着我的眼球。特别是去年,在珠海淇澳岛,在进入红树林的大道上,惊现路边挂着鹿藿,让我颇感亲切。


鹿藿的花很小,蝶形花冠黄色,中间逐渐变绿。最外层较大的1枚是旗瓣,中间有2枚比较小的像蝴蝶翅膀的翼瓣,底部的龙骨瓣具喙,数朵小花聚在一起成总状花序,一看就是豆科无疑的,跟家乡种的绿豆还真的相似,《唐本草》记载:鹿藿,所在有之,苗似豌豆,有蔓而长大,人取以为菜,亦微有豆气,故为鹿豆也。

最有趣是鹿藿的种子了,当它的豆荚开裂,露出黑色的种子,宛如眼睛,特别有意思。由于豆子的颜色和形状,民间又俗称“老鼠眼”。


鹿藿是一种常见中草药,貌似功效还不错,这是大家认可的,由于鹿藿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在日本被称作痰切豆(タンキリマメ),该名称也被《中国植物志》收录。
此外,鹿藿根的水煎液和醇提取物还具有抗生育及抗病原微生物的药理作用。《本草经疏》如此记载:"鹿藿,解毒凉血之药也。故主肠痈瘰疬疡气。女人以血为主,血虚有热,则腰腹痛不乐,得苦凉之气,则热退而血得所养,故主女人腰腹痛不乐也。"
不过在《鹿藿:外星人的大眼睛》提到它还可以吃,那是我第一次听说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闹饥荒时,实在没有吃的,村民们就采摘鹿豆的嫩叶,和上麦麸或粗糠,或将豆子磨面做成饼子用来充饥。

不过因为它的形态优美,据说有园林部门也把它作为绿化用,那就是真的把它用到极致了。


鹿藿是缠绕草质藤本;全株各部多少被灰色至淡黄色柔毛;茎略具棱。


叶为羽状或有时近指状三小叶,披针形小托叶,小叶纸质,顶生小叶菱形或倒卵状菱形。


总状花序腋生,排列稍密集,花萼钟状,裂片披针形,花冠黄色,旗瓣近圆形,冀瓣倒卵状长圆形,龙骨瓣具喙。


荚果长圆形,红紫色。


种子通常2颗,椭圆形或近肾形,黑色,光亮。

(图片由@大熊猫提供)


以下文字来自植物志,仅供备查。
缠绕草质藤本。全株各部多少被灰色至淡黄色柔毛;茎略具棱。
叶为羽状或有时近指状3小叶;托叶小,披针形,长3-5毫米,被短柔毛;叶柄长2-5.5厘米;小叶纸质,顶生小叶菱形或倒卵状菱形,长3-8厘米,宽3-5.5厘米,先端钝,或为急尖,常有小凸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两面均被灰色或淡黄色柔毛,下面尤密,并被黄褐色腺点;基出脉3;小叶柄长2-4毫米,侧生小叶较小,常偏斜。
总状花序长1.5-4厘米,1-3个腋生;花长约1厘米,排列稍密集;花梗长约2毫米;花萼钟状,长约5毫米,裂片披针形,外面被短柔毛及腺点;花冠黄色,旗瓣近圆形,有宽而内弯的耳,翼瓣倒卵状长圆形,基部一侧具长耳,龙骨瓣具喙;雄蕊二体;子房被毛及密集的小腺点,胚珠2颗。
荚果长圆形,红紫色,长1-1.5厘米,宽约8毫米,极扁平,在种子间略收缩,稍被毛或近无毛,先端有小喙;种子通常2颗,椭圆形或近肾形,黑色,光亮。花期5-8月,果期9-12月。


中文正名       鹿藿

拉丁学名       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别名              野黄豆藤、老鼠眼、痰切豆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木兰纲

目                 豆目

科                 豆科

属                 鹿藿属

种                 鹿藿









(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为原创,拍自丹霞山、白湾保护区、珠海淇澳岛等地,部分文字资料来自互联网。)

编号:H1026

一帆之花颜草语
用眼睛扫描世界,用手机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