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

文摘   2024-06-24 22:24   广东  

这两年我喜欢做课件、做分享,总想把自己积累的植物按不同的分类做个归结,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植物。
课件可以是按科属介绍的,比如介绍爵床科、紫葳科、榕属植物的题材,也可以是某生态圈,比如介绍华南植物园、红树林的题材,还有就是自己的经验,比如如何做志愿者,自己红树林科普的总结,植物如何观察与整理……最近突然想到了一个高深点的话题——《植物拉丁文及名字背后的故事》,一气呵成做好了,其实也不是聊到多高深,也只是分享一下自己对拉丁文的理解以及知道一些植物拉丁文背后的故事。

当我说到薏苡(Coix lacryma-jobi的时候,很多人就问我薏苡就是薏米么,它们有啥关系呢,对,了解它们的拉丁文,就大概搞懂它们的关系了,不妨试试看。


薏苡,禾本科、薏苡属一年生粗壮草本植物。
也叫菩提子、五谷子、草珠子、大薏苡、念珠薏苡、念珠薏苡。
薏苡的学名是Coix lacryma-jobi Linn.,其属名Coix 来自希腊语的koix,是一种棕榈的名字,种加词lacryma-jobi由lacryma(眼泪)和人名jobi(约伯)组成,西方人觉得它是约伯带血的眼泪变成的。
产于我国辽宁以南、西藏以西的湿润及半湿润区,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与太平洋岛屿,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为了避免不认识字的尴尬,先说说薏苡这两个生僻字。还好,我一直没有读错,因为它们都是形声字,有边读边嘛,体育老师当年就是这样教我语文的,所以它们读成yì yǐ,我国文字博大精深,关于它们,肯定是有意义的了。
据说,薏苡的命名与莲花有关,“薏”的本意是莲子中的苦心。早在《尔雅·释草》中古人就把荷花的各器官分别拆解细分定名:“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菂即莲子,薏苡的子实,颇似莲子,只是略小。而“苡”与子有关,据《史记·夏本纪》第二卷注:“禹母修己见流星贯昴,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是说大禹的母亲因吃了薏苡受孕而生下了大禹。
这个神话故事现在看来虽不可信,但至少说明汉代时薏苡已是很普遍种植的作物。西汉王充《论衡·奇怪篇》也云:“禹母吞薏苡而生禹,古夏姓田姒。”古代传说中薏苡有“食之宜子”的作用。因此,薏苡曾被尊为夏族的图腾植物受到崇拜与敬畏。

薏苡原产印度,后被带到缅甸及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薏苡传入我国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了。但从河姆渡遗址出土过大量薏苡种子上判断,至少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开始了薏苡的栽培。


我在课件《植物拉丁文及名字背后的故事》里提到,有时候中文很难知道的关系问题在拉丁名里就能知道,比如鸡蛋花(Plumeria rubra 'Acutifolia')居然是红鸡蛋花(Plumeria rubra)的栽培种,而不是从中文名出来的误会,比如龙吐珠(Clerodendrum thomsoniae)和红萼龙吐珠(Clerodendrum speciosum)并没有从属关系,同科同属的两个并列种而已。
那么,薏苡、薏米、薏仁、薏苡仁在生活中大家都指同一个东西,它们果真是一家么?还真不一定。不过这个问题据说很多专家也糊涂,更别说我这种业余人士了,我只是翻查一些比较可靠的文献,跟大家学习下。
在CFH里,薏苡的学名就是Coix lacryma-jobi Linn.,这还是林奈老先生起的名字,而薏米的学名是Coix lacryma-jobi var. ma-yuen (Rom. Caill.) Stapf,由此可见,薏米是薏苡的变种。

关于它们的种加词和变种加词,有很长的故事。种加词lacryma-jobi中,第一个词意思是眼泪,第二个是人名“约伯”,也就是《圣经》里上帝最为忠实和虔诚的仆人,即使魔鬼把他弄得贫病交加,他也一心向主,并且乐善好施,扶助孤儿,使寡妇心中欢乐,据说那是因为薏苡的果实又大又圆,外面有红色麸皮,西方人觉得这肯定就是约伯带血的眼泪变成的,而且薏苡的英文名也叫Job's tears,还有的地方叫David's tears、Saint Mary's tears、Christ's tears,反正甭管是谁,都是血泪。


而说到薏米的变种加词ma-yuen,这是一个中文拼音嘛,它的故事很长,容我分段落说一下,其知识点来自科普号“博物”的《下次吃薏米,记得先难过一会儿》,里面提到这个叫马援的人,为了真实,我全段摘抄:
汉代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叫伏波将军马援,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是刘秀最重要的武将之一。
在南征交趾期间,军士对南方的瘴气不适应,多生疾病,腿脚肿胀难行。马援听说当地的薏米专治这病,就搞来给将士服用,果然是“轻舟省欲,以胜瘴气”。后来得胜北归,马援觉得薏米可是好东西,特地弄了好多麻袋,准备带回北地种植。结果和他不对付的大臣就向皇帝告发,说马援从南方搜刮了很多值钱的东西,宝珠就几麻袋!刘秀和纪检干部大概也不认得薏米,或者是经办人有意陷害,认定马援贪污,以致这肱骨之臣的丧事都草草收场。后来这个故事还产生了一个成语,叫“薏苡明珠”或者“薏苡之谤”。

西方科学家最早发现并记录薏米的时候,当地人叫它“马援薏苡”,所以就取了马援的拼音拉丁化作为种名,几经演变现在成为变种名。用中文人名全名来命名生物的例子非常少见,何况是古人名,马将军自己也想不到用这种方式流芳百世了。

▼薏苡


▼ 薏米



问题来了,薏米是薏苡的变种,那它们有啥不一样呢?关于这个问题,据说古今中外的人都会搞混。
《本草纲目》记载:“薏苡,人多种之。二三月宿根自生。叶如初生芭茅。五六月抽茎开花结实。”,后面提到了两种,描述非常到位,所谓的薏苡,就是“圆而壳厚坚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米感也。但可穿作念经数珠,故人亦呼为念珠云。其根并白色,大如匙柄,结而味甘也。”而薏米则是“粘牙者,尖而壳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饭及磨面食,亦可同米酿酒。”
简单说,薏米的果皮灰褐黯淡但果仁饱满,薏苡里面没啥但表皮又硬又光,还有珐琅质感,磨一磨溜光滚圆,蛮好看的。在各种所谓菩提手串里,薏苡菩提是最廉价常见的,也是古代修行人最常用的念珠材料,民间也叫“草珠子”。
我摘了几个薏苡的种子下来,非常的硬,要牙齿拼命的咬才能咬开,显然这就是做成菩提子的薏苡了,问了心灵手巧的艳宁有没做过这个,她立马下单采购了薏苡种子,做了一串手串给我,非常的好看,对于薏苡的理解就更加到位了。

▼ 薏苡的果实非常坚硬,好不容易用牙咬开。


华南地区的中草药,最大的药效无非是“清热解毒”“暖胃去湿”等等,几天前记录过的草珊瑚是清热解毒的典型代表,而薏苡却是“去湿”的大哥大。

薏苡也称薏苡仁,最早记载于后汉的《神农本草经》中,该书把所载365种药物分成上品、中品、下品三类,其中薏苡仁与人参、阿胶等位居上品之列。据《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薏苡仁》中记载:“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一名解蠡。”因此薏苡又有了“解蠡”的称谓,李时珍谓“因其叶似蠡实叶而解散”。蠡实是鸢尾科马蔺的种子,薏苡与马蔺叶均为长条形,有相似之处。另一种解释是,“蠡”有虫蛀木之意,解蠡则有治虫的意思。而薏苡根确有治疗虫积腹痛的疗效。

薏苡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历代医家都有利用薏苡的药方。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薏苡附子败酱散”来治肠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称:“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又曰:“薏苡生真定平泽及田野。八月采实,采根无时。”真定即今河北正定,可见南北朝时期薏苡已从南方普及到华北地区种植了。


而关于薏苡的食疗价值,大都指它的变种薏米,我估计没有几个读者没吃过薏米粥或者薏米汤的吧。
古人一直重视薏苡的食疗功效,公元754年,唐代时把它作为滋补珍品列为宫廷膳食之一。这一时期,薏米也传入了日本。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薏米为“享米”,是指优质的薏米进贡给皇帝天子享用。
在民间,薏米同样为保健佳品,尤其是健脾利湿的作用,长期服用薏米能使身体轻巧,增加气力。苏东坡贬谪惠州时,在朱明洞躬锄药圃,写有《小圃五味》的养生诗句:“伏波饮薏苡,御瘴传神良,能除五溪毒,不救谗言伤。”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有专以《薏米》为题的诗:”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
作为优质上等的杂粮,薏米在禾本科水稻、小麦、玉米等物种对比中,它的营养最多,富含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B1、B2、C 和钙、磷、铁等。

近年来,国内外对薏苡的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开发出薏米饼干、薏米咖啡、薏米乳酸菌饮料、薏米保健酒、薏米保健茶等保健食品,对消化吸收,减轻胃肠负担及增强体质都非常有益。



薏苡是一年生粗壮草本;秆直立丛生,多分枝。


它的叶鞘短于其节间,叶舌干膜质,叶片扁平宽大,开展,基部圆形或近心形。


总状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于下部,外面包以骨质念珠状总苞,雄蕊常退化,雌蕊具细长柱头,伸出,颖果小,雄小穗着生于上部,具有柄无柄二型。


(图片由@章鱼提供)

以下文字来自植物志,仅供备查。

一年生粗壮草本,须根黄白色,海绵质,直径约3毫米。秆直立丛生,高1-2米,具10多节,节多分枝。
叶鞘短于其节间,无毛;叶舌干膜质,长约1毫米;叶片扁平宽大,开展,长10-40厘米,宽1.5-3厘米,基部圆形或近心形,中脉粗厚,在下面隆起,边缘粗糙,通常无毛。
总状花序腋生成束,长4-10厘米,直立或下垂,具长梗。雌小穗位于花序之下部,外面包以骨质念珠状之总苞,总苞卵圆形,长7-10毫米,直径6-8毫米,珐琅质,坚硬,有光泽;第一颖卵圆形,顶端渐尖呈喙状,具10余脉,包围着第二颖及第一外稃;第二外稃短于颖,具3脉,第二内稃较小;雄蕊常退化;雌蕊具细长之柱头,从总苞之顶端伸出,颖果小,含淀粉少,常不饱满。雄小穗2-3对,着生于总状花序上部,长1-2厘米;无柄雄小穗长6-7毫米,第一颖草质,边缘内折成脊,具有不等宽之翼,顶端钝,具多数脉,第二颖舟形;外稃与内稃膜质;第一及第二小花常具雄蕊3枚,花药桔黄色,长4-5毫米;有柄雄小穗与无柄者相似,或较小而呈不同程度的退化。染色体2n=10(Rao, T. N. V., 1962);20(Koul A. K.,1965;Sarma, 1986)。花果期6-12月。


中文正名     薏苡

拉丁学名      Coix lacryma-jobi L.

别名            菩提子、五谷子、草珠子、大薏苡、念珠薏苡、念珠薏苡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木兰纲

目                禾本目

科                禾本科

属                薏苡属

种                薏苡








(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原创,拍自神农草堂等地,部分文字资料来自互联网。)

编号:H1025

一帆之花颜草语
用眼睛扫描世界,用手机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