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果(文雀西亚木)

文摘   2024-09-04 18:07   广东  


距离中秋佳节还有半个月,除了那个用调休换来的假期,你还期待什么呢?
要是小时候,中秋最期待的当然是月饼,如今,月饼只是作为仪式感的存在,随着各种健康攻略的出现,少吃月饼那是必须的,特别像我这种“重磅”人物。
关于月饼的品种,除了传统的豆沙、莲蓉、椰蓉、五仁“四大金刚”,这些年会有经典口味的突破创新,也有降糖减油的健康尝试,还有传统美食潮流化的创新表达,让更多年轻消费者爱上中秋节。

其实我不是想聊月饼,只是最近两年,有个味道酷似豆沙的水果走近我身边,特别这次海南之行,更是有机会亲自去尝试,刚刚记录了夹竹桃科的刺黄果,要不再说说这个来自金虎尾科的豆沙果(Bunchosia armeniaca,我真的不是说月饼。


豆沙果,金虎尾科、豆沙果属常绿灌木。
它的名字很多,最开始就根据它的拉丁属名Bunchosia,音译为“文雀西亚木”。因为它果实像樱桃,又叫“本可樱”。它有个英文名字叫“woodland coffee”,音译过来是“林咖啡”,加上果子有点杏黄色,所以给它起名叫“杏黄林咖啡”。它的味道如花生,又有牛奶味,因此得名花生牛奶果花生奶油果。又因为它的味道如豆沙,取名豆沙果
它的英文名还叫Peanut Butter Fruit, Monk's Plum, Marmela, Ciruela Verde等等。
就算它的属名,也叫做西亚木属,林咖啡属等等,反正大家还是得认拉丁名。
豆沙果的学名是Bunchosia armeniaca DC., 1914,其属名Bunchosia 来自阿拉伯语bunchos,一个古老的阿拉伯咖啡的名称,种加词armeniaca意为“亚美尼亚的”,Armenia属亚洲西部地方。

它原产巴西、秘鲁、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南美洲地区,目前很多国家引进栽培,我国很多植物园均有它的身影。


我对水果的概念并不算很了解,觉得凡是能吃的果实都可以纳入水果范畴,随着人类认知的增加,水果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在我们吃的水果里,它们的身份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身边的常见水果,估计是蔷薇科居多吧,如苹果、雪梨、桃、杏、梅都是它们家的,还是芸香科的柑、橘、橙、柠檬、柚子,漆树科、山榄科、番荔枝的也不少,大都是比较稀有的呢。前一篇提到的刺黄果,居然是夹竹桃的,有点颠覆认知了,而今天的主角来自金虎尾科,这个科貌似能做水果的也不多吧。
这个南美的货啥时进入我国的,我无从考究,水果也没有深入人心,市场上更不可能见到。我见到最早的记录是徐晔春老师2013的记录,他跟我说,那只是登录他的网页而已,他早在2006年在华植就已经拍了,那会国内的名字都叫杏黄林咖啡,这是从英文名woodland coffee翻译过来的。

因为华植的濒危路口种有一株,几乎华南的植物爱好者也拍过,我应该是2019年首次见到的,那会它名叫文雀西亚木,不瞒你说,这个名字我一直记不住,以至于多年后,我都把我拍过它这个事忘了。


再次留意到它是最近两年的事,去年六月,有幸以贵宾身份受邀参与百度百科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行的“百度知识探索 AI+”活动。在莫莫参与打造的奇花异果园见到它,因为有果实,更因为挂了“豆沙果”之名。
当时就好奇这名字怎么那么奇怪,是里面有豆沙呢?还是味道如豆沙呢?可惜在植物园,我是不会擅自摘果子吃的,名字是记住了,我还把它纳入我的记录名单中,对它的好奇也一直记在心里。
这次去海南,黄所带我去了海口金棕榈热带植物种质资源科技产业园,这里的水果众多,让我目不暇接,特别感动的是,我的味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对,这里也有豆沙果,我一直挂念却没办法尝试的水果。摘了几颗熟了,往嘴里塞,味道非常的特别,口感沙沙的,真的有豆沙的那种感觉,这名字是水果猎人的杨晓洋老师起的,后来CFH干脆就采用了这个中文名,不过的确好记,也形象。

不过口感这种事情很怪,显然是被水果猎人先入为主了,他说了有豆沙味,你就想着是不是豆沙味,就像文定果的味道也是特别,有人说像冬瓜茶味道,也就像了,也就那样传开了。


在金棕榈的水果基地,豆沙果并不算很高,大多数果实是举手说得的,这个季,花果同在,它的花序是一串的,黄色,很耀眼,它的花暴露了它的金虎尾科身份,我认识的风筝果(Hiptage benghalensis)、大翼蝶翅藤(Mascagnia macroptera)、金英(Thryallis gracilis)、狭叶异翅藤(Heteropterys glabra)等等都是它家的嘛,它的花跟大翼蝶翅藤很像,都是金黄色。

树上结的果实什么状态都有,可惜很多成熟后都没人摘,我找了几颗熟的往嘴里塞,真的很特别,说是豆沙味嘛,还是挺贴切的,最大的缺点是,果实本来就不发,偏偏果核太大了,供我们吃的部分好可怜的那一丢丢,这么说吧,买了一斤的果实,能入嘴的只有一两不到,这个也许它无法推广的原因吧。而且,我所见过的豆沙果,结果率都不算高,总是零零星星挂在枝头,也因此没有拍到一个“硕果累累”的场景,后来才知道是我的人品问题而已,很多人还是能见到满树果实的场面的。


成熟果实可食用,一般当做水果。味道如花生,又有牛奶味,因此得名花生牛奶果或花生奶油果。全年都可结果,果实可生吃也能煮食,或当成调味料。


据说,果实可食用,味道有点偏酸,一般很少鲜食,多数情况是做成果浆作为调味品使用。果实色红而绵软,与花生酱相似,因而以花生酱果(peanut butter fruit)广为流传。

杨晓洋老师的视频里,他就真的把豆沙果挤出来做成当成果酱涂在面板上吃,据说味道还不错,大家有机会可以尝试下。


关于植物的特征,因为是外来物种,国内的资料几乎没啥记录,我就找了一些国外的资料翻译了一下,也不是很详细:
豆沙果在栽培时通常长到5米高。叶是卵形的,边缘波状。中脉和次脉突出。花在花序中着生。单独的花是黄色的,有淡淡的香味。果实呈蛋形,顶端尖端,长约3厘米,成熟时由绿色变为橙色或红色。两颗种子包在一个果实里。

这些植物在潮湿、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生长得很好。民族植物学食用植物部分:可食用水果食物(水果或蔬菜):果肉是可食用的,甜的,微酸的。它可以生吃,但更多的时候它被用作食物调味品。


豆沙果是常绿灌木,在栽培时通常长到5米高。


叶是卵形的,边缘波状。中脉和次脉突出。花在花序中着生。



花在花序中着生。单独的花是黄色的,有淡淡的香味。



果实呈蛋形,顶端尖端,长约3厘米,成熟时由绿色变为橙色或红色。


两颗种子包在一个果实里。

(图片由莉莉姐提供)
以下文字来自网络,仅供备查。
Common name: Amesia or commonly called as Monk's plum, Scientific name: Bunchosia, America , aks: Peanut butter fruit, Caferana or Bunkosia, origin: Andean Mountains (Chile, Peru, Colombia, Bolivia and Brazil), environment: mountains hillside, tree height: 2-5 m, 10 m (native place), leaf shape: oblong( long elliptical shape) with a pointed tip ,leaf length: 10 - 17 cm, flower color: yellow, flower diameter: 3 to 4 cm, corolla: 5 regent flower, fruit season: July to September , Real color: light green → orange, fruit shape: elliptical shape, fruit diameter: 3 to 4 cm, pulp color: light yellow, pulp flavor: sweet acidity.

英文名:Amesia或俗称和尚的李子,学名:Bunchosia,美洲,Akks:花生酱果实,Caferana或Bunkosia,原产地:安第斯山脉(智利、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巴西),环境:山区山腰,树高:2-5米,10米(原产地),叶形:长圆形(长椭圆形)具尖端,叶长:10-17厘米,花色:黄色,花径:3-4厘米,花冠:5盛花期,果期:7-9月,真色:淡绿色→橙,果形:椭圆形果实直径:3~4厘米,果肉颜色:淡黄色,果肉风味:酸甜。


中文正名       豆沙果

拉丁学名      Bunchosia armeniaca

别名              花生牛奶树、文雀西亚木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金虎尾目

科                 金虎尾科

属                 豆沙果属

种                 豆沙果









(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为原创,拍摄于华南国家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海口金棕榈热带植物种质资源科技产业园等地,部分文字资料来自互联网。

编号:H1046

一帆之花颜草语
用眼睛扫描世界,用手机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