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对谈:《国画》出版25年,一部小说既畅销又长销的魅力何在?

文化   2024-10-15 15:46   湖南  

 · Hi  欢迎点击下方“湖南文艺出版社”关注我们 ·

长篇小说《国画》是著名作家王跃文的代表作,1999年首次出版,至今已有25年,在数以千万计的读者心中,堪称一部被几代人阅读和检验的当代文学经典。10月13日,在成都天府书展主展场,王跃文携湖南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精装两卷本《国画》,与著名作家罗伟章、卢一萍,青年评论家刘小波共同出席新书发布活动,分享各自对这部作品的思考。


朱怀镜身上是众生的缩影


本次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精装两卷本《国画》,是原版《国画》《梅次故事》两部小说的合并版。《国画》1999年出版,《梅次故事》是《国画》的姊妹篇,2001年首次出版。两本书所讲的是同一个人的完整经历,即主人公朱怀镜从求索、迷失到觉悟和自我救赎的故事。    

在王跃文看来,创作朱怀镜这一人物不是指向某个或某一类人,他的故事潜藏着通行的人生密码,朱怀镜的形象无异于众生的缩影。二十多年来,很多人与事已成陈迹,而朱怀镜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直被读者所喜欢,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这一文学形象在众生世相面前,已然具备了某种普遍的代表性。

《国画》作者王跃文发言

罗伟章分享说,《国画》里写到的人物,普通百姓可能没有他们的那种人生经历,但是我们会发现里面的人的局限、人的欲望、人的失败、人对成功的渴望,这些东西是人所共通的。《国画》既是写的他们,也是写的我们,因此才吸引到了极为广泛的读者,也才是一部关于人和众生的杰作。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回想《国画》问世时的盛况,很多老读者都印象深刻。《国画》首次出版后,上市头三个月即重印五次,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的一个文学事件。卢一萍回忆,《国画》出版之后曾在全国掀起一股模仿创作的热潮,几年之间有成千上百种类似题材的小说出版。如今,当年的跟风之作已杳无音迹,而《国画》却能够屹立不倒,跻身经典之列。

今年,中央广播电视台发布了打造“中华文化经典有声库”和精品有声书的消息,精品有声书部分本着“经典、精品、经久”的原则,共推出11部名家力作,其中就有王跃文的《国画》《梅次故事》《苍黄》3部小说入选。作为当代文学作家的研究者,刘小波提到,《国画》出版后一度被很多读者看作是一部类型小说,但今天回头看就发现,《国画》已经是一部被经典化了的,进入中国文学史的作品。这部创作于二十多年前的小说,对今天的读者为何仍有强大的号召力,罗伟章和卢一萍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作家的人文关怀。

嘉宾罗伟章发言

罗伟章谈到,一部作品能够流传,它在艺术性上所达到的高度一定与作家的人文关怀相辅相成。《国画》的特点是很少有夸张,作家一直是以从容的、不紧不慢的笔触塑造人物和呈现生活。这样的写法需要作家内心的慈悲。《国画》即便表现批判的部分也心怀悲悯,写得让人心疼,这是作家发自良知的表露,也是《国画》能超越其他作品的一个原因。

卢一萍说,王跃文从《国画》开始,到现在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写作,一直如此深刻地反映我们的现实,这些都需要作家的勇气和良知。王跃文在《国画》这部作品里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对人间的理解,对世界对万物众生的悲悯,他文字中留存的情感和气韵使作品得以穿透时空。

嘉宾卢一萍发言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无论诗词还是小说,文学作品能成为经典与否,在于作品的境界,也在于作家本人的境界。王跃文认同王国维的境界说,他说,从一个作家对人间的情怀、对土地的情感上,可以看出这个作家的境界,对有境界的作家而言,良知应该是他们灵魂层面上最重要的东西。


期待与年轻读者重新相遇


今年是王跃文从事文学创作的第35年,回顾过去的创作,他坚持的是一条沉潜的现实主义文学之路,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热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热爱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是他35年来坚持文学创作的不竭动力。隔着35年的时间,很多当时的年轻读者已经步入盛年,当时的小孩也都成了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成为《国画》新的读者。被问及《国画》对当下年轻人有哪些帮助,王跃文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精装两卷本《国画》

曾经有大学的老师和辅导员推荐将要毕业的学生去读《国画》,通过《国画》了解怎样认识和适应社会,这样当生活碰到迷茫或难题的时候,就知道如何从迷失当中超拔出来,如何自我突围,又或者陷入某种生活的迷途时,就知道怎样去自我救赎。从实用主义的方面谈,年轻人在职场上怎样认识自己生存的空间,怎样认识自己的能力,怎样处理自己所处的各方面现实,这些问题或许都可以从文学中得到启示。《国画》所写的虽然是二十几年前的生活,但是它所描写的人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跟自己的关系的这些内容,对当下的读者仍有助益。

当然,王跃文坦陈,在实用目的之外,读小说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审美体验。读者喜欢一部小说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理由,可能是喜欢作家讲的故事,可能是喜欢作家讲故事的方法甚至语言,或者喜欢作家所书写的某种氛围或调调,甚至很多理由连作家也无法预知。不过,一部作品能够流传下来,一定是读者选择的结果,时间是检验一部作品价值的最好的试金石。

随书附赠两张版画藏书票


购买链接



一审|吴妤珑

二审|冯博

三审|谭菁菁


湖南文艺出版社
南方原创文学出版基地,音乐出版码头,出版文学、音乐、艺术类书籍。发现的惊喜,阅读的喜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