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新江新作 | 打開敦煌學之門的鑰匙

文摘   2024-08-02 17:01   中国香港  


敦煌學家榮新江最近在香港和北京兩地同時出版新作《滿世界尋找敦煌》,回憶過去四十多年尋訪及研究敦煌寫卷的經過。該書原為他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系列講座和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課堂上的兩次課程講稿,總名為「滿世界尋找敦煌」。文中十二講,每講介紹所屬地方的收藏、文獻特色及調查經過,輔以他的旅行見聞和與各地學者交往的片段。書末兩個附錄,分別記下他滿世界追尋《永樂大典》的下落和尋找斯卡奇科夫(K. A. Skachkov)藏書的決心。全書不單是作者的學術回憶,還是一把重要的鑰匙,為讀者打開敦煌學的璀璨世界,一窺敦煌西域文物廣闊無垠的天地。

▲榮新江先生

誘人的敦煌學世界

眾所周知,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自上世紀初被發現後,各國探險隊蜂擁而至,或誘騙或以賤價購買,從道士王圓籙手上拿走了數以萬計的寫卷。藏經洞文書外,他們還在吐魯番、和田、庫車、樓蘭、焉耆等地挖走了大量文物。這些西域文獻,內容多樣,涵蓋歷史、宗教、哲學、經濟、文學、風俗、制度、交通和藝術等領域。寫卷文獻的語言除漢文外,還有藏文、吐火羅文、回鶻文、粟特文、西夏文、佉盧文等。這些珍貴文獻,現分藏世界各地的公私博物館和圖書館,還有部分藏於私人手裡,不輕易示人。因此,昔日從事敦煌西域文獻和美術研究者,必須遠涉重洋,親睹原卷,斷非今天可以輕易在IDP網站唾手可得。榮新江回憶自己1984年到2023年的「學術旅遊」,以尋訪時間先後記下相關的人和事,足跡遍及英國、法國、荷蘭、日本、德國、美國、俄羅斯、丹麥與瑞典,四十年訪學經歷,在在是一代學者辛勤的記錄。

▲互聯網未普及前,英國圖書館曾出版數十期的《國際敦煌項目》通訊,這一期主題為美國藏的敦煌西域文獻

敦煌學研究已有百年歷史,它名為敦煌學,實際還包括上述吐魯番等地出土的文獻研究。這些研究由初期的目錄編撰到今天的個別文書,榮氏在書中都有扼要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他親訪英倫,為斯坦因編號S.6981到13624的殘卷編目,最後通過饒宗頤教授協助,將編目正式出版。他與姜伯勤及項楚的《敦煌邈真讚校錄並研究》也因饒公關係,納入「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叢刊」。他與饒公的交往,成就了他與香港的一段敦煌學術因緣。

此外,在書中記有不少探險家如何攫取文物,如斯坦因訛稱效法玄奘朝聖取經來騙取王道士信任,以廉價買走文物,又記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以擲銅錢決定往哪裡盜寶,結果去了喀什噶爾,令莫高窟逃過被剝走大量壁畫的厄運。再如張大千訛稱在沙漠吃瓜得寶、大谷探險隊挖掘吐魯番人祖墳等行徑,多少揭示了他們貪婪的廬山真貌。此外,上世紀90年代末瑞士煙草商人克里斯托夫.鮑默(Christoph Baumer)組織了「中瑞考察團」在新疆丹丹烏里克非法盜掘,將文物埋在附近樹洞伺機運走,另將掘到的于闐文寫卷通過同行友人攜往香港,最終幸得新疆考古所派人來港取回文書交已故的段晴研究。榮氏熟讀那些探險家的報告和回憶錄,能夠在行文間順手拈出這些傷心歷史。種種令人憤慨的場景讓人了解到何以敦煌在中國,敦煌文獻卻流散世界各地的歷史原因。

敦煌學的基礎知識

翻開《滿》書,發現有很多敦煌寫卷的知識,值得讀者注意,如斯坦因(Aurel Stein)曾拍下一張剛從藏經洞拿出寫卷的著名照片,作者說:

這張照片告訴我們,原來藏經洞裏的東西是一帙一帙包着的,這是正規的圖書管理制度。中國古代寫本時期的圖書,一個包裹裏頭放寫卷十卷,叫一帙。包布的右上角寫了「摩訶般若 海」幾個字,表示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第二帙,就是第十一卷到二十卷。「海」是《千字文》編號的「海」字型大小。原來在書架上用「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樣《千字文》的內容排號,古代小孩從小就背「天地玄黃」,告訴他一個號,他馬上知道在哪個位置。這可以反映出原來敦煌藏經洞的經卷來自一個圖書館。如果沒有斯坦因這張照片,我們就不能夠判定。

沒有作者解說,一般讀者難以解讀「海」字的摩斯密碼。又如他謂古人死後,除墓志銘外,還需在墓旁立一真堂,放置逝者「真」(畫)像,並需寫下「邈真讚」,真像和邈真讚最後燒掉,白事才告完成。這些知訊對想認識敦煌學的讀者來說,大有裨益。

感恩同行

作為一部學術隨筆,自有別於枯燥的學術文集。多年的研究,榮新江早與各地學者互有交往,切磋學習,書內記有不少與學者交往的細節,如視為老師的許理和(Erik Zürcher)與張廣達,協助他的師友如吳芳思(Frances Wood)、龍安妮(Anna Farrer)、郭恩(Monique Cohen)、蘇遠鳴(Michel Soymié)、施傑我(P. O. Skjaervo)、高田時雄、杉山正明、楊富學、林悟殊、樊錦詩等,還有已故的哈密頓(James Hamilton)、藤枝晃、貝利(H. W. Bailey)及其學生恩默瑞克(E. R. Emmerick)、段晴、池田溫、李福清(B. Riftin)、孟列夫(L. N. Menshikov)等人,這些名學者均有着濃厚的人情味,令作者很感恩。例如作者初次到歐洲考察,在荷蘭得到萊頓大學許理和的幫忙,替他聯繫各個收藏單位,協助他辦理簽證,又聯繫劍橋大學的魯惟一和于闐文專家貝利,令作者得以順利到英國考察。另一方面,作者記左景權軼事,尤令人印象深刻。左氏為人謹慎,當年北京大學想聘請他,希望他能帶上與吳其昱受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邀請編寫的伯希和寫卷目錄卡片供北大抄錄副本,左氏未有答應,謂假如卡片在飛機掉了下去怎辦?左氏異於常人的想法,教人摸不着頭腦。

榮新江在滿世界尋找敦煌文獻的結果,讓他更關心文物回歸的問題。他在很多地方曾跟人為此討論,甚至與英國律師討論如何正式取回敦煌文獻,並舉法國總統密特朗曾使人從法國國家圖書館靜悄悄取回韓國國寶交還為例,對文物回歸抱有期許,這是他作為一位中國學者的使命。濃厚的民族感情,對文獻保育的關注,溢於言表。

圖文互涉

書內不少珍貴圖片,增加了此書的份量與價值,除了讀者見慣的斯坦因、伯希和、橘瑞超外,讀者還可看到劍橋大學于闐文專家貝利、恩默瑞克等人的廬山真貌。大量的文獻照片,其中如吐魯番仕女紙畫、有鄰館長行馬文書、高昌寫經殘卷、摩尼教幡畫、唐長孺信箋、左景權及吳芳思手稿等,特別是數張原屬俄羅斯斯卡奇科夫所藏的徐松《西域水道記》箋條照片更是異常珍貴。大量彩圖增加了閱讀的趣味,也加強了讀者對景仰人物的認識。

▲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藏徐松《西域水道記》箋條

《滿世界尋找敦煌》作為一部研習敦煌學的隨筆,記下了作者在互聯網普及前的研究生活,在國外衣、食、住、行的眾生相,令人看到一個著名學者的平凡生活與不平凡的遭遇。最近另一位敦煌學家孟憲實說榮新江是一個「行走的敦煌」,端的沒錯。筆者對敦煌學的認識,大多來自榮老師的著作,特別是他經常提及的《海外敦煌吐魯番文獻知見錄》及《敦煌學十八講》,二書可說是敦煌學的實用手冊。《滿》書讓讀者從作者的感性敘述來看敦煌學,不少敦煌的學問隱於字裡行間,讀來趣味盎然。因此,讀者要認真進入敦煌學的世界,甚至登堂入室,該書絕對是一部必備的手冊,它是一把通往敦煌學海的鑰匙,只要讀過本書的讀者,當有同感。

▲本文轉載自《讀書雜誌》第12期,2024年7月,頁117-120,原標題為〈一把打開敦煌學之門的鑰匙:讀榮新江《滿世界尋找敦煌》〉

閱讀推薦

滿世界尋找敦煌

榮新江 著

ISBN:9789888861514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著名敦煌學家榮新江教授四十年來遍訪世界各地公私博物館、圖書館,尋找敦煌寶藏的精彩故事。

作者通過記述多年來走訪世界各地收藏敦煌寶藏公私單位,諸如英國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德國國家博物館、艾米塔什博物館、北京圖書館、羽田亨紀念館等,娓娓道出敦煌藏經洞的歷史與概況、外國探險隊如何攫取文物、敦煌寶藏在國內外的流轉及分佈、敦煌經卷的種類、尋找敦煌文書的原因、對歷史研究的意義、敦煌學一百多年的發展,以及敦煌學人的努力與成就。偌大的歷史場景,通過眾多圖片與文字活現讀者眼前。作者記錄過去與世界各地學者的交往,或研究切磋學間,或感恩走訪安排,讀者從閱讀中可以看到一個嚴肅學者感性的一面。

作為一部學術講義,作者一方面帶領讀者從時、地、人三方面走進敦煌西域文獻與美術珍品的世界,一方面記下四十餘年的艱辛考察經歷。他對保存民族文化的熱切關懷,見於字裏行間。書中關於作者與各地學者的交往回憶文字,多是首次披露,情真意切,讀來趣味盎然。本書把敦煌學的基本常識和學術簡史貫穿到有趣的故事裏,可謂珠玉滿紙。對普通讀者來說,本書也是極佳的敦煌學入門讀本。


立即購買

內地

中商進口商城: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香港

中華網店:https://pse.is/64rrzs

一本:https://pse.is/648v4f




關注我們



豆瓣 @香港中華書局

小紅書 @香港中華書局

微博 @香港中華書局

抖音 @香港中華書局

Facebook @香港中華書局 

Instagram @chbook.hk

官網:中華書局

www.chunghwabook.com.hk


購書渠道

內地:

• 中華商務進口圖書專營店

• 外圖圖書專營店

• 廣州聯合書店 

• 聯合書店·本來藝文館


香港:

• 全線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門市 

• 各大書店

•「一本」文化閱讀購物平台

www.mybookone.com.hk

• 中華書局線上店鋪

www.chunghwabookstore.com


台灣:

• 博客來 

• 誠品書店

• 三民網絡書店 

• 各大書店




香港中華書局
中華書局成立於1912年,1927年設立香港分局,1988年香港分局更名為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中華書局現為一家綜合性和多元化的文化出版機構,秉承「弘揚中華文化,構建現代文明」的理念,堅持重學術、重原創、重本土,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