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冷戰年代的世界與中國」叢書

文摘   2024-09-04 18:09   中国香港  


「冷戰」這個概念,在國際上已經流行多年,而在中國使用這一概念,基本上已經到了冷戰結束的時候。所謂冷戰,一方面是指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在相互對抗時期的外交戰略,即冷戰戰略;一方面是指人類世界進入了以美蘇對抗為標誌的兩極結構的歷史時期,即冷戰年代。

對於冷戰歷史的研究早在冷戰進行期間就已經在西方開始了。不過,這一研究真正全面展開和深入則是在冷戰結束之後。這不僅是因為作為一個有始有終的完整過程,冷戰此時已經可以納入歷史研究領域了,更重要的是蘇聯和東歐各國檔案的開放,為研究者提供了審視鐵幕另一邊歷史真相的豐富而不可或缺的史料。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冷戰史新研究」或「冷戰國際史研究」,而中國學者正是在這個時候加入國際冷戰史研究隊伍的。在新史料面前大家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這也是中國學者在冷戰史研究領域可以同國際學者對話的原因之一。

中國學者研究冷戰歷史十分必要。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不僅深刻影響着國際關係的演進,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發展道路產生了深刻影響。中國雖然不像東、西歐國家那樣處於美蘇對抗的核心地帶,但也不像多數第三世界國家那樣處於冷戰的邊緣地帶。中國是一個大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又處在美蘇兩個大國對抗的中間地帶,實在無法擺脫與冷戰的糾葛。一方面,美蘇之間的冷戰不斷影響着中國內政外交的發展演變,另一方面,中國內政外交的變化又反作用於冷戰的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在冷戰的環境中誕生、成長、壯大的。

從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對外政策的制定和發展道路的選擇來看,中國與冷戰的糾葛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9年到1950年代末。中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向蘇聯「一邊倒」,全盤接受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模式。收穫是在蘇聯的大規模援助下,實現了現代科學技術向中國的第一次大轉移,建立了工業化基礎。責任是充當社會主義陣營的急先鋒,挑戰現存國際秩序,對抗美國和西方。第二階段,整個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中國脫離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高舉世界革命大旗,四面出擊,既反美又反蘇,還要打倒一切反動派。在國內大搞階級鬥爭和政治運動,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這是共和國最孤立、最困難的時期。第三階段,197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中期。中美和解並建交,從策略協調到戰略合作,聯手制蘇,建立起「準同盟」關係。中國進入現行國際體系,放棄世界革命,結束「文化大革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第四階段,1980年代中期到冷戰結束。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外交和不結盟政策,與美國保持戰略合作,與蘇聯實現關係正常化。對內提出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着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外全面開放,實現了現代科學技術向中國的第二次大轉移。可以看出,在冷戰年代,中國無論在對外交往還是在經濟建設方面,是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了。最重要的是處理國際問題和對外關係的理念發生了重大轉變,即對時代的看法從戰爭與革命轉向和平與發展;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從破壞國際體制轉向進入並維護現存國際體制;外交理念從意識形態主導轉向國家利益優先;外交方針從同盟(陣營)外交轉向不結盟的全方位外交。顯然,這其中確有很多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值得總結,值得借鑒。

冷戰結束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了。現在,由於中美關係惡化乃至形成對抗,人們都在熱議「新冷戰」。大國之間圍繞利益和權力展開的對抗,國際政治中出現的對峙和遏制,似乎重演着冷戰年代的是是非非。我個人不太贊成「新冷戰」已經形成的說法。如果說「新冷戰」就是冷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再現,那麼應該看到,目前中美關係雖然已經處於對抗的狀態,但冷戰的基本特徵—因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壘而形成的世界兩極格局尚未出現。所以,說「新冷戰」已經出現或必然出現,為時尚早。當然,歷史往往出現驚人的相似,當前中美關係的演變與當年美蘇走向冷戰的道路也確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歷史究竟會走向何方還存在很大變數。正如恩格斯所說,「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 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歷史事變。」而目前國際社會的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當中,尤其是美國和中國的政策取向,不僅取決於主觀因素,也會受到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這些變化在目前尚未鎖定,尚待觀察,但是這種現象在已經結束的冷戰歷史中曾經出現,已成定數。歷史研究者的責任就是發現它們,讓人們了解它們,以為今天的借鑒。由於當代世界的結構性因素和重大國際問題的淵源都與冷戰時期密切相關,所以,冷戰史研究可以為理解和把握後冷戰時期的歷史運動方向、應對及管理現實的國際危機,提供必要的歷史借鑒和戰略性評估。這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入地加強冷戰國際史研究,並在學科建設方面將這一研究提高到應有地位的現實意義所在。

有鑒於此,香港中華書局與華東師範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策劃了這套「冷戰年代的世界與中國」叢書,期待着在重新描述歷史過程,重新構建歷史事實的過程中,拓寬中國冷戰史學者的思路,開掘冷戰史研究的新材料,以推動中國冷戰國際史研究的繼續拓展和深入,促進中國現代史、世界現代史、現代國際關係史和國際政治學研究的發展,同時也為中國參與國際事務、制定對外政策提供學術支撐和決策諮詢。

▲本文為冷戰年代的世界與中國叢書總序


閱讀推薦


蘇聯的最後歲月:

從制度危機到聯盟解體

(1985—1991)

余偉民 著

ISBN:9789624593617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蘇聯解體過程的俄國檔案文獻收集整理與研究」的結項成果,按時間線索敍述蘇聯解體的過程。第一章對蘇聯模式社會主義體制的發生、制度的本質和特徵,以及作爲戈爾巴喬夫改革緣起的制度危機做了概述。第二章敍述戈爾巴喬夫改革第一階段的重要事件和蘇聯領導層的施政方針。第三章敍述戈爾巴喬夫改革第二階段的重要事件和蘇聯政治體制的重大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敍述戈爾巴喬夫執政最後階段的重要事件和蘇聯國家體制的重大變化。第五章敍述從「八一九事件」到《阿拉木圖宣言》即狹義的蘇聯解體過程,重點解析「八一九事件」的發生邏輯及其後果。

立即購買

內地

中商進口商城: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香港

中華網店:https://pse.is/68qpwe


對抗與革命:

冷戰與越南的印支戰爭

(1945—1991)

游覽 著

ISBN:9789624593587

本書嘗試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構建印度支那戰爭的國際史。綜合利用越、中、美、俄等多邊檔案文獻,以越南在印度支那的政策實踐與演變作為主線,考察在域外大國介入和相互間合作與對抗的背景下,越南的地區性軍事、政治、外交活動。通過對相關史實的梳理總結,可以有助於理解和研究今天越南外交政策的某些特點。

立即購買

香港

中華網店:https://pse.is/68qpqp


來自中下層的「革命」:

二戰後初期蘇聯對華政策的轉軌(1945-1949)

郝江東 著

ISBN:9789624593631

本書通過揭示二戰後初期蘇聯對華政策的演變過程,探討蘇聯對華政策在1949年2月發生轉軌的原因。蘇聯對華政策在1949年2月基本完成了轉軌,在這個過程中,蘇聯外交決策體制中那些負責對華事務的中下層機構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以往研究通常聚焦於蘇聯最高決策者的決定和行為,本書研究發現,所謂最高層的決定性作用主要體現為他在這些中下層機構所建構的對華關係格局的基礎上做出最終決定。正是這些中下層機構長期「拒蔣迎共」塑造的對華關係格局,促使最高層在1949年初着手調整對華政策時更容易也更願意繼續推進或利用這種格局,以達成蘇聯在中國的現實利益。

立即購買

內地

中商進口商城: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香港

中華網店:https://pse.is/68qpru


世界革命的最後努力:

歐洲共産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興衰(1947-1956)

崔海智 著

ISBN:9789624593624

本書從二戰後初期蘇聯對外政策轉變的角度對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活動的整個歷史過程進行系統的研究,對於了解其成立及其開展的活動,探討冷戰初期蘇聯共產黨同該組織其他成員的關係以及蘇聯同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對於考察二戰後蘇聯對外政策的轉變以及冷戰的起源、乃至冷戰初期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狀況等問題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立即購買

內地

中商進口商城: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香港

中華網店:https://pse.is/68qptz


陌生的兄弟:

中國與民主德國關係史初探(1949-1965)

葛君 著

ISBN:9789624593570

本書試圖梳理1949—1965年間中國與民主德國關係的主要發展線索,提出並分析這一時期兩國關係發展過程中的特點,最後將其視為研究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關係的一個個案,嘗試對社會主義國家關系結構作一番理論性的思考。

立即購買

內地

中商進口商城: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香港

中華網店:https://pse.is/68qpuk


從握手到冰封:

冷戰前期中蒙關係史研究(1949—1968)

谷繼坤 著

ISBN:9789624593563

本書主要考察1949年至1968年中國與蒙古關係的歷史。作者在充分發掘使用中國、蒙古、俄羅斯三國解密檔案和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梳理1949年至1968年中蒙關係起步、發展、「蜜月」直至「轉冷」的歷史過程,解釋此種歷史過程所呈現出的歷史現象,最後分析該時段內中蒙關係波折變遷的影響因素與經驗啟示。可以看出,意識形態、政治互信以及經濟驅動是影響期間兩黨、兩國關係如此變遷的主要因素。

立即購買

內地

中商進口商城: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香港

中華網店:https://pse.is/68qpv5


敵友之辨:

跨陣營交往下的中法關係(1949—1969)

高嘉懿 著

ISBN:9789624593594

1949—1969年中國與法國在跨陣營的交往過程中,展現了一條清晰的脈絡,反映了以意識形態劃分敵友的冷戰國際關係範式轉向了以民族國家自身利益來評判敵友關係的傳統範式,最終構建了和平共處、以合作互利為主題的交往方式。在中法關係的引領下,中國與其他西方陣營國家甚至美國,也逐步走上了國家關係正常化與互利合作的道路,從一個國際秩序的革命者轉為了國際秩序的合作者與維護者。這反映了中法順應了發展正常化國家間關係的社交需求,也對冷戰兩極格局造成觸動,促進了面向國際多極化、民主化的發展潮流。

立即購買

內地

中商進口商城: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香港

中華網店:https://pse.is/68qpvn




關注我們



豆瓣 @香港中華書局

小紅書 @香港中華書局

微博 @香港中華書局

抖音 @香港中華書局

Facebook @香港中華書局 

Instagram @chbook.hk

官網:中華書局

www.chunghwabook.com.hk


購書渠道

內地:

• 中華商務進口圖書專營店

• 外圖圖書專營店

• 廣州聯合書店 

• 聯合書店·本來藝文館


香港:

• 全線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門市 

• 各大書店

•「一本」文化閱讀購物平台

www.mybookone.com.hk

• 中華書局線上店鋪

www.chunghwabookstore.com


台灣:

• 博客來 

• 誠品書店

• 三民網絡書店 

• 各大書店




香港中華書局
中華書局成立於1912年,1927年設立香港分局,1988年香港分局更名為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中華書局現為一家綜合性和多元化的文化出版機構,秉承「弘揚中華文化,構建現代文明」的理念,堅持重學術、重原創、重本土,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