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的抉择——南洋理工大学求学记53

文摘   2024-12-30 23:07   新加坡  

    20241228日星期六。

    今日读书思考——关键的抉择

    人生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十字路口,每一次关键的抉择,都如同在命运的画布上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几次关键的抉择,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共党内出现右倾投降错误思想,此时毛主席果断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世纪30年代,革命根据地内部分人出现了对革命和红军前途的悲观情绪,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对此,毛主席1930写了《星年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指出: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三、《论持久战》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举入侵中国。此时国内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速亡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一种声音是“速胜论”,认为“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

    对这两种声音,毛主席斩钉截铁地说:“(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四、

    19458月,抗战全面胜利前夕,蒋介石一个月内三次电邀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蒋介石的鸿门宴。出于对毛主席人身安全的考虑,很多人反对毛主席亲自去重庆。 

    对此,毛主席毫不犹豫地说:“去,这样可以取得全部主动权。”为了国内和平、民主、团结的实现,毛泽东已做好“坐班房”的最坏打算,全然不顾个人安危,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深入虎穴!

    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949年,解放战争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此时国际上有人提出划江而治的建议。面对这种分裂中国的声音,毛主席果断地决定“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号令人民解放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六、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19506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威胁中国国家安全。而此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中美两国实力差距悬殊,面对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很多人反对中国出兵朝鲜。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后英明的指出:我们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们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们的头上,以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抗美援朝作为立国之战,为新中国赢得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建设环境,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于万浩
健康是最大财富知识是永恒追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