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作品是石田彻也打入国际艺坛的代表之作,并于西方重量级美术馆个展中亮相,受到国际艺术界的青睐。
《运输带上的男人》来自于日本已故天才艺术家——石田彻也。1973年出生的他,从美术大学时期便展现非凡才华,但其艺术理想与父亲期望相悖,只能打工筹学费。毕业后,他从事商业设计工作,但始终渴望成为画家。
在泡沫经济影响下的日本,他辞去工作,一边打零工一边创作。31岁时,一场交通事故夺去了他的生命,而他的作品在他辞世后才慢慢被人发掘,尽存200多幅,使得这些作品的价值愈显珍稀与独特。
压克力 木板
创作时间:1996年
尺幅:145.7 x 103.2 cm
签名:石田彻也(背面)
来源:
Q画廊,东京
新加坡私人收藏
拍卖:香港,苏富比,「现当代艺术:香港」,2022年7月8日,拍品编号 6011
现藏家得自上述来源
展览:
「Drifter」,Guardian Garden,东京,1996年10月7-18日
纽约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Q画廊,纽约,2007年
石田彻也: Self-portrait of Other」,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马德里,2019年4月11-9 月 6 日
「石田彻也: My Anxious Self」,高古轩,纽约,2023年9月12日-10月21日
《石田彻也遗作集》,求龙堂,日本,2008年,第30页,彩图 《石田彻也全作品集》,求龙堂,日本,2010年,第52页,彩图 《石田彻也笔记》,求龙堂,日本,2013年,第56页,彩图 《石田彻也: Self-portrait of Other》,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马德里,2019,第38页,彩图 Lauren Moya Ford 着,《Dreams and Dystopia: Tetsuya Ishida》,Mousse 68,2019年7月,撷取自https://www.moussemagazine.it/magazine/dreams-dystopia-tetsuya-ishida 《My Anxious Self》, 高古轩,纽约,2023年,第42页,封底载彩图
石田彻也的作品常描绘穿戴整齐的上班族,将人比喻为机械、零件或消费品。以此揭示人们为生存所做的无奈选择,仿佛被困在社会这台大机器中的齿轮,时间被填满,自由受限,思想被剥夺。
创作于1996年的《运输带上的男人》,准确地诠释了日本在「失落的十年」经济困顿的状态下对「人」的影响。西装革履的男人们由上而下斜躺在手扶梯上,他们有着相同的表情和姿势,苍白没有血色的脸,闭着的双眼与双唇、与无力下放的手臂,让人感受不出来他们到底是人类或是机器。
手扶梯两旁,如同工厂生产线的作业员,好似在为斜躺在手扶梯上,看似工业产品的人体进行加工与修整。手扶梯在构图上具有自远而近的空间感,令观者仿佛置身其中,贴身目睹这一机械化的循环。
石田透过多种视角的运用,令观众同时感觉从上而下观看作业员工作,打破了固定的单点透视,从而扩展了视线范围,让观者质疑:我们究竟是同情被困在运输带上的无灵魂机器,还是冷漠旁观默许这一切的加害者?这种视角转换引发深刻思考,令人反思社会制度中的个体命运。
透过「及时化生产」(just-in-time)的流水线,日本征服了全球制造业。三菱工业、松下电机、丰田汽车这些撑起国家经济的工业、和高效且快速的新干线,引领日本脱离二战后的衰败,前往经济繁荣的新世界。然而,这个令他们引以为傲的工业文化,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就像一把双面刃,反过来吞噬掉人的精神性。
一个日益机械化的社会,人们像大型经济机器中的齿轮一样,困在单调、毫无意义的例行工作中。这种文化让劳工感到疏离、被低估且易于被替换。人物的重复排列更加强了单调、不断重复的无力感,他们相同的表情和姿势传达出一种集体的疲惫和身份迷失感,人们被困在这座名为「现代」的巨大生产线中,一个没有出口、不断重复循环的运输带,无处可逃。
「石田彻也的绘画,以超现实视角反映个人在当代社会的孤独与无奈,即使在他身后亦从未间断地引起观众共鸣。正因为现实世界的种种挑战和压迫从未减轻,更突显出他的风格超越地域和时代界限,成就当代艺术的不朽传奇。」
-- 关尚鹏(邦瀚斯香港现代及当代艺术部主管)
在当代艺术雕塑领域中,来自台湾的李真可谓是其中最独树一帜的华人艺术家。1980年代,佛教在台湾的兴盛引领李真走上传统佛像雕塑的研习道路,也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注入了灵感与深度。
在创作中,李真不断在古代工匠修造佛像时的「无我」精神与现代艺术的「自我」中寻求平衡。在保留中国美学的简约内敛下,突破传统中国佛像的比例、姿态和材质,传达「举重若轻」的独特风格语言。
铜雕
创作时间:2010年
尺寸:41 x 84 x 32 cm
签名:Li Chen 2010(刻于背部)
版数:2/8(刻于背部)
艺术家钤印一枚
来源:
台北,亚洲艺术中心
法国,图瓦里,Annie Minet & Luc Merenda画廊
法国私人收藏
现藏家继承自上述来源
展览:
「拥抱丝路」,超级马拉松终点,西安,2011年(另一尺寸、版数)
「大气 - 李真台湾大型雕塑首展」,中正纪念堂,台北,2011年11月5日至12月4日(另一尺寸、版数)
「既重又轻 - 李真2013巴黎凡登广场大型雕塑个展」,凡登广场,巴黎,2013年9月2日至29日(另一尺寸、版数)
出版:
《夜光盈昃 - 天燧系列:李真》,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0年,第16页、第20页及第70-77页,彩图(另一尺寸、版数)
《大气 - 李真台湾大型雕塑首展》,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2年,第33页、第114-115页及第204-205页,彩图(另一尺寸、版数)
《李真 - 既重又轻︰2013巴黎凡登广场大型雕塑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4年,第17页、第32页、第62-63页、第73页、第106-107页及第113页,彩图(另一尺寸、版数)
估价:HK$800,000 - 1,200,000
「天燧系列」的灵感源于李真一次点燃家中佛堂蜡烛的经歴。烛光带来温暖,也激发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思。整个「天燧系列」创作于2010年,仅有八款作品,主题更加凝练集中。 古代「燧」是通过聚焦阳光点燃火种的工具,火为人类带来了光明,也带来了生命力。在《追烛》中,雕像虽静止,却传达出强烈的动感。
铜雕
创作时间:2007年
尺寸:129 x 77 x 71 cm
签名:Li Chen 2007.(刻于背部)
版数:5/8(刻于背部)
艺术家钤印一枚
来源:
台北,亚洲艺术中心
法国,图瓦里,Annie Minet & Luc Merenda画廊
法国私人收藏
现藏家继承自上述来源
展览:
「神魄」,北京798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08年10月19日至12月21日(另一尺寸、版数)
「李真:精神、身体、灵魂」,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2009年9月17日至12月9日(另一尺寸、版数)
第68届戛纳影展,戛纳大华酒店,戛纳,2015年5月13至24日(另一尺寸、版数)
出版:
《李真—虚空中的能量 第 52 届威尼斯双年展》,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07,第205页,彩图(另一尺寸、版数)
《李真—寻找精神的空间:中国美术馆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08,第183页,黑白图版(另一尺寸、版数)
《神魄》,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09,第190页,黑白图版(另一尺寸、版数)
《李真:精神、身体、灵魂》,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2010,第86-87页及第184页,彩图(另一尺寸、版数)
估价:HK$600,000 - 800,000
《雪峰仙踪》来自于李真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大气神游」,创作于2007年。小和尚双眼微闭,流露出宁静超然的神情,姿态圆润丰盈。他左握拂尘,象征拂去尘世烦恼,右掌张开,接纳万物。双足交叉稳立于山峰之上,置身于无垠的「虚空」中,顺应了佛教中追求心灵平和与超脱的境界。
李真巧妙运用墨黑而非纯黑色,使作品独具温润立体的光影效果,黑的沉稳与银色雪峰的明亮相互衬托,达到既重又轻的奇妙氛围。在佛教中,「虚空」意指无形无相,包罗万象,虽无固定形态,却蕴含万物。《雪峰仙踪》去除了传统佛像繁复的细节,保留纯粹的形态。这种简化与留白,在空无中孕育着一切可能性,虚实并存,带来无限延伸的感受。
通过静止的形态传达出动态之感,李真巧妙地将道教哲学中的「无」与「有」具象化,平衡了对尊重传统文化的「无我」与个性化艺术传达的「自我」。这使观者体验到一种超越时空,对东方传统哲学的新思考,赋予东方艺术新的生命力。
水彩 水墨 纸本 裱于画布
创作时间:1964年
尺幅:75.6 x 56.5 cm
签名:ZAO 64(右下),À Pierre Neurisse - très amicalement(左下)
来源:
Pierre Neurisse 旧藏
巴黎私人收藏
拍卖:巴黎,Massol,2006年10月16日,拍品编号131
葡萄牙私人收藏
拍卖:香港,邦瀚斯,「寻古探新」,2012年5月27日,拍品编号15
亚洲私人收藏
拍卖:香港,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2017年11月25日,拍品编号31
现藏家得自上述来源
估价:HK$1,300,000 - 2,000,000
赵无极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华人艺术家之一,独特地将传统中国书画技法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相结合,被誉为东西方艺术融合的代表人物。本作绘于1964年,可谓是「狂草时期」的重要里程碑。在这段时期,赵无极将中国水墨线条融入抽象创作,这被视为其作品的一大特色。他作为海外华人艺术家,却能熟练运用西方艺术颜料和工具,成为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融合的俵俵者。
他将传统中国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的表现,通过水彩和墨水的媒材表达于本作中。这五色包括「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色调又可根据干湿程度和浓淡变化而微妙调整。借取中国人文水墨的丰富变化,清透的宝蓝色与墨色交错渲染,创造出一层层半透明层次,带出作品的深度与空间感,让观者可以进入画中,穿越前、中、远景,如梦似幻地交汇,形成充满想象性的诗意空间。
澎湃激荡、豪迈不羁的水墨线条在画作下半交织,犹如转折多变的草书结构,为画面增添动态,彷佛唤起自然风云突变的氛围。将自然体验转化为抽象元素的思维,不仅体现了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追求,同时融合了东西方元素并超越了传统,为赵无极开创了独特的个人化绘画语言。
赵无极于「狂草时期」超越具像表达和叙事性,而逐渐提升至体现精神与哲学深度的层次。在构图上,他采用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使画面构图没有固定视角,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随着观者的移动和观看角度而不断变幻。观者难以分辨画面的轴心,充满想象空间,展现万象之势。赵无极以内心感悟,将书法线条融入抽象构图,结合山水画之精粹,将抽象艺术之美带入新的高度。
油彩 画布
创作时间:1976年
尺幅:75.7 x 56.5 cm
签名:Mathieu 76(右下);MYTILENE(画框)
来源:
Pierre Neurisse 旧藏
巴黎私人收藏
拍卖:巴黎,Massol,2006年10月16日,拍品编号131
葡萄牙私人收藏
拍卖:香港,邦瀚斯,「寻古探新」,2012年5月27日,拍品编号15
亚洲私人收藏
拍卖:香港,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2017年11月25日,拍品编号31
现藏家得自上述来源
估价:HK$600,000 - 800,000
乔治·马修为法国知名艺术家,并于一九四零年代末期发展出影响深远的「抒情抽象」。1976年乔治·马修荣获法兰西艺术学院院士头衔,他的艺术影响不仅限于欧洲,对美国和日本抽象艺术的发展,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被誉为「西方书法家」。
1976年乔治·马修创作了《米蒂利尼》这件作品,其灵感来源可追溯至1967年艺术家为法国航空公司创作了一系列以国家为题的海报。艺术家运用其标志性的创作手法,直接将颜料挤到画布上,透过如书法般带有节奏和力道感的线条,展现他对希腊海港城市米蒂利尼的印象。
第一眼望去,黑、红、紫、白各色笔直的线条占据画面中间的视觉主体。然而,再仔细端看,在这些线条之下,一抹温暖的桃红色笔触从画面中心向上延伸,如同身处漆黑的深海中,反射透出的微微光亮,为画面增添神秘莫测的氛围。
《米蒂利尼》具有乔治·马修七零年代作品的典型风格—结构分明,充满韵律性的线条、加上富含层次细腻的背景,构成一幅底蕴深厚的抽象作品。
拍卖行:香港邦瀚斯
专场:现代与当代艺术
预展日期:2024/11/29 - 2024/12/2|10am - 6pm
拍卖日期:2024/12/3,下午4时|4pm
地址:香港皇后大道东50号太古广场六座10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