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法律人的33年 |终结篇

文摘   2024-07-26 12:00   江苏  

归渡回忆录──越是有经历的人 越需要回忆录



事事都有终结。
对王学堂先生的访谈竟然连载了26篇,今天暂时算个终结吧。
王学堂先生从体制内走出来,他本可以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或者大放异彩的。可是,他选择了一条常人很难理解的路。
我从监狱到警校,再到地方高校,从公务员系统中走出来,本来以为是有勇气,但与王学堂先生相比,还是没有脱离体制的供养。
对他的访谈,不仅感染了我和参与访谈的法科学生们,而且也被一些网友所关注。
感谢王学堂先生,感谢我的学生们,让人们看到我们彼此间圣洁而严肃对话
今天这个终结篇中,王学堂先生和我各写了一篇短文,风格各异,却也有所呼应。
这不是我们交往的终结,而是深度了解与理解的开始。
这也许就是“归渡回忆录”的价值所在——以他人为镜,在交流中享受、成长——探究我是谁,追问我从哪里来,想象我到哪里去。
                                                ——宋立军,2024年7月26日凌晨于南京

王学堂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一段说不完、道不尽的人生寻觅


《一个法律人的33年:王学堂律师访谈》系列访谈到此画上了句号。尽管不舍,尽管有许多话要讲,但凡事总得有个告别。因为26期下来,一个老男人,已经絮絮叨叨,讲得够多了,够讨人嫌了。

循例,要感谢一些促成这件事的人。

首先是宋立军教授,已经记不得因何事由、在什么时间和宋老师加了微信,看他的朋友圈,明显属于田野调查的人类学范式,尽管我学识尚浅,但一直力推这种研究方法。或许正是因为此,才得以相识宋教授。

而这次系列访谈的启动,竟然也是纯属偶然,看到宋老师的朋友圈在寻找有故事的人,想做口述史访谈,我立即不要脸地毛遂自荐。因为王学堂自认为绝对是个有“故事”的人,还好,目前为止还只是故事而不是“事故”。

很快,王老师的学生、系列访谈的主持人王佳佳同学联系上了我。我发给她一些资料,年轻人做事非常认真,她竟然从我公众号上看了多篇文章,给我进行了形象绘像。

后来,她拉了个群,发来了访谈提纲,我在感谢她认真的同时,告诉她不用这么麻烦,我们就随便聊就行,因为对一个浑身都是故事的老男人来说,何须刻意准备?

就这样,我们通过腾讯视频会议进行了3次谈谈,每次2小时,通过文字转化功能然后形成了大约4万字的材料。辛苦后台的徐昇、陈天博等同学们,进行了文字整理。但毕竟是大一学生,他们还很难说老道,于是我就认真进行了修改和审定。原则就是尽量保持口语风格,但现在的舆论环境,作为过来人自然要比年轻人更谨慎一点。而且,有个别章节因为与时下政治存在诸多不宜,我不能不下狠心删除了,没能与读者见面。

就这样,在归渡回忆录上有了26期连载。有一些朋友和同道给予了关注。当然,现在公众号点击量逐日下降,公众对法律的关注热情不高,更加上自己就是个普通的法律人,点击量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好在这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

我们关心的是中国这50年的进程。从1972年我出生,52岁的我见证着祖国的强盛与繁荣,也经历过苦难与波折。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与憧憬。

我们关心的是这30年的法治进程。我从1991年入读大学,历经33年,这33年深度参与了中国的法院、政府法制、律师服务三个行业,见证了中国法治从起步到发展到繁荣的进程,我们对未来的法治有更多期许与向往。

我们关心的是中国的未来和方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下的中国,不只是国家、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思索: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我也一直在寻找答案。

我从乡下来,那里有我的童年和梦想;我到法治的地方去,因为法治是我们的生活打开方式。我只是个普通的法律人,但我在努力活出不普通的样子。

这就是一个52岁老男人的最后倔强和一丝刚强。

也算是一段结语,与各位读者大人共勉。

                                             2024716日星期二




宋立军

故事永远胜于道理


感谢王学堂律师的话就不多说了。无论对于我本人,还是学生们都是受益太多,尤其是参与访谈的王佳佳等几位同学以及编辑徐昇同学。他们其实也有不少话要说,鉴于篇幅之故,就不在这里展示了。

我与王学堂律师的相见,是因一次我组织的腾讯会议。当时是广东开放大学副校长孙平老师主讲的,王律师参加了。我们还决定共同写一份报告给司法部,他已经起草好并发给我。我没有继续做下去。

报告的主题是请司法部协调各省市,将各地监狱视频会见的系统打通,而不是现在这种各自为政。在江苏省服刑的某安徽籍罪犯没有通过视频与家人会见,某山东人无法通过视频会见在上海服刑的亲人,这种情况其实技术上能实现互通,但是没有上边的通知或者说强制要求,就没人愿意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由此,我们相互关注。王律师的公众号“法律学堂”常有好文章,他的视频号每天都有短视频发布,偶尔还能看到他的直播。他同样关注我的运营的“监狱人类学与社会学”公众号,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是每天都有新文章推送。尽管很短,但有胜于无。



我决定和学生开始做归渡回忆录项目后,就在公众号上发布了。王律师就给我留言,说是他愿意做。
我当然很高兴啊,王律师一定是有很多故事的人。
王律师把他的著作寄给我们,以便访谈做参考。

我与王律师真正面对面交流是5月24日晚,我见到他与他握手,我才知道我面前的这个人这么高大。给我的感觉是,这不是站立的兵马俑吗,笑咪咪的,这是一位曾经做过一把手领导的人吗?那场“法律学堂”南京读者见面会,我又有不少收获。也是我真正看到了一个高大的人。


2024年5月24日晚在南京某律师事务所“法律学堂”南京读者见面会,左二是王学堂律师

等王佳佳同学等为访谈做准备时,我特别强调,要让王律师讲故事,不要听他讲道理,他一定有很多道理要讲,但是尽量不要让他讲。访谈最重要的是搜集故事,让受访者讲细节讲情节。

现在总体上看,同学们很用心,王律师也很能讲。学生们收获很大。徐昇同学每期编辑也很认真。

在同学们的精心访谈下,王律师讲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知道一个有良知的法律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和周遭世界的。我的朋友也喜欢王律师讲故事,认为他是有独特个性的法律人。

但是,我觉得还有不足的。比如,同学们与王律师对话,还显得经验不足,还有“访谈”的痕迹,而不是自由闲聊,很拘谨;还有就王律师讲的故事还偏少,还有一些“讲道理”的成分。我个人认为,故事胜过许多道理。作为受过人类学专业训练的人,我是特别希望听故事,我能从故事中得到的要远远超过道理。

道理是定形的,而故事是无形的。无形的故事能生出许许多多的道理来。每个读故事的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程度,从故事中获得不同的益处。

对王学堂律师的访谈,只是一个开头,未来我们还要和他聊故事。我们也会找更多的像王学堂这样的“半路出家”的律师,听他们讲故事。因为他们对法社会的认识不是点线面,甚至不是三维空间。

                                                             2024年7月17日凌晨于溧阳


点击下列文字,可查看往期全文链接——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1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2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3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4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5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6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7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8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9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10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11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12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13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14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15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16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17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18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19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20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21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22
一个法律人的33年|连载23
一个法律人的33年|连载24
一个法律人的33年|连载25
一个法律人的33年 | 连载26

和我们一起撰写回忆录  

也可添加负责人vx:ising04





编辑:宋立军

校对:斯东

归渡回忆录
帮助老年人学习写作,让老年朋友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更充实幸福。也可代他人撰写回忆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