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子|中国古代食具的考古学观察
学术
2024-08-30 07:28
北京
[1]
点击上方标题阅读
[2]
东方自古有餐叉
当代中国的城市居民,对于西餐已是非常熟悉,自然是都知道享用西餐应当用刀叉上桌,而且还可能认为刀叉一定是西方人的发明。许多人当然不会知道,其实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餐叉,这个发明完成于史前时代。在历史时代,我们的先人仍然保留着用餐叉进食的古老传统,只是由于这传统时有中断,餐叉的使用在地域上又不很普及,所以不为我们一般现代人所知晓。在青海同德发掘了一处名为宗日的遗址,属于年代可早到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那里意外发现了一枚骨质餐叉。这枚餐叉为三齿式,齿间宽2.6厘米,齿长9厘米,全长25.7厘米。新石器时代的餐叉在中国并不是第一次出土,在此之前三十多年,在甘肃武威市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也曾出土一枚骨质餐叉,为扁平形,三齿。这两枚餐叉都出土于西北地区,这倒是一个很有兴味的问题,应当说明这里可能是餐叉起源的一个很重要的地区。新石器时代骨叉、勺
齐家文化骨叉(青海民和喇家)
餐叉在中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它同餐勺一样,起初都是以兽骨为材料制作而成。到了青铜时代,使用餐叉的传统得到延续,考古发现的这个时期的餐叉也多由兽骨制成。如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郑州二里冈商代遗址就出土过一枚骨质餐叉,也是三齿,全长8.7厘米,宽1.7厘米,齿长2.5厘米。这枚餐叉柄部扁平,和齿部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制作稍显粗糙。在夏商周三代,餐叉的使用情况不是很清楚,各地出土餐叉数量很少。到了战国时代,餐叉的使用在上流社会显然受到重视,考古发现了这个时代较多的餐叉。如河南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一次就出土了骨质餐叉51枚,都是双齿,圆形细柄,长度在12厘米上下,这些餐叉出土时包裹在织物中。在洛阳西工区也发现过1枚类似的骨质餐叉,制作更为精致,柄部饰有弦纹,长达18.2厘米。山西侯马古城遗址也曾两次出土战国时代的骨质餐叉,也都是双齿,与洛阳所见相同,其中有一枚在柄部还有火印烫花图案。战国时代以后,各地出土餐叉实物很少,汉晋时代只有零星发现,唐宋时代几乎没有餐叉出土。到了元代,有了两例很重要的发现。一是甘肃漳县一座墓葬出土的一枚骨质餐叉,为双齿圆柄,制作非常精致,全长19.5厘米。与餐叉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枚骨质餐刀,大小与餐叉相仿,两者是配套使用的进食具;一是山东嘉祥石林村一座墓葬出土的一套餐叉餐刀,刀叉都是骨柄铁质,餐刀残长14厘米,餐叉长15.5厘米。这一套进食具还配有一个竹鞘,鞘间有隔断,分放刀叉,鞘长18厘米。元代叉刀线图(左甘肃漳县骨质右山东嘉祥骨柄铁质)
古代中国对餐叉的使用,好像没有形成经久不变的传统,虽然它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但只是在商周至战国时代比较流行,在其他时代使用并不广泛。在古代,作进食具的餐叉并不是单独使用的,与它配套使用的除了餐刀,还有餐勺。例如郑州二里冈同餐叉一起出土的,还有餐勺;侯马故城的餐叉,也与餐勺共存。餐叉的使用与肉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以叉的力量获取食物的,与匕与箸都不相同。先秦时代将“肉食者”作为贵族阶层的代称,餐叉在那个时代可能是上层社会的专用品,不可能十分普及。下层社会的“藿食者”,因为食物中没有肉,所以用不着置备专门食肉的餐叉。我们过去对古代餐叉的名称不清楚,文献中不易查寻到相关记述。我们注意到,“三礼”中记有一种叫做“毕”的礼器,是用于叉取祭肉的,略大于餐叉。考古也发现过一些青铜制作的毕,长可及30厘米,应当就是文献记述的礼器毕。与毕形状相同,用途也相同的餐叉,在先秦时代名称可能一样,也叫做毕。餐叉在汉代以后的古称,是否仍叫做毕,我们现在还无法知道。古人以为毕是因形如叉的毕星而得名,实际上也可能是毕星因作进食具的毕而命名,因为不少星宿都是借常用物的形状命名的。战国时期青铜大毕(河南辉县)
在古代中国人的餐饮生活中,餐叉在相当的时空范围内有过中断,以致于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的先人曾经制作和使用过餐叉。随着西餐的渐入,与西餐一同到来的刀叉与餐勺也充分让人们认识到,它们是享用西餐必备的进食具。事实上,西人用餐叉的历史并不久远,他们在三个世纪以前,相当多的人还在直接用手指抓食,包括贵族统治者在内。有的研究者认为,西人广泛用餐叉进食,是从公元10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开始的,也有人说是始于16世纪,最多也不过1000年的历史。中国人用餐叉的历史已经追溯到了5000年以前,不过我们没有将餐叉作为首选的进食器具,它实际上是基本被淘汰出了餐桌,这显然是我们有更适用的筷子的缘故。现代中国在引进西餐的同时,我们也引进了餐叉,叉子优越与否,是极好比较的。我以为我们之所以在享用西餐时还在那里不得已举着叉子,完全是因了尊重西人进食方式的缘故,不然,我相信许多中国食客都会以筷子取而代之,我非常肯定这一点。我们还发现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中餐西吃”的现象,有人架起刀叉吃中餐,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类似的这种文化融会在我们的邻邦早已经出现,并且成为了一种趋势。不过餐叉是否会在筷子王国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用不着担心,我们对筷子拥有的优势充满信心。撰文|3N3N
♡
您的转发分享
就是对我们的赞赏
1. 听考古人讲五千年前的一把玉勺
2. 中国人为什么发明筷子
3. 中国人用饼铛的历史有多久
4. 两千年前的小火锅|青铜染炉
5. 烹制美食三千年|青铜汽锅
6. 饺子|2000年的中国味
7. 烤肉串的故事
8. 宋代厨娘好风光
9. 围观海昏侯|汉造中国酱
10. 围观海昏侯|天大食官
11. 一碗面条的故事
12. 端午|美美粽娘
13. 壁画|河西东厨的魏晋食尚
14. 包子与馒头的历史瓜葛
15. 筷子纵横说
16. 鏊子煎出的中国滋味
17. 美酒金樽|汉晋时尚谁人识
18. 千年面食的文化基因
19. 端午日的狂欢与忧伤
20. 浸润着咸味的文化遗产
21. 散说|汉代酒事
22. 人间百味,桌上盐台
23. 蒸食起源| 中国的蒸汽时代
24. 餐桌内外的风景
25. 古人的年饭
26.古代中国的分餐与会食
27. 考遗|中国餐叉出没记
28.茶酒辩|能饮一杯无
29. 丝路胡瓶|改变了中国饮者的姿势
30.销夏|冷饮冰食溯源
31. 御宴上的“怀归令”
32. 饮食考古 | “过中”考
33. 烹饪之始
34. 漫谈|一勺一筷中的文明史
35. 汉代食仪
36. 饮食考古|至味中国
37. 农耕发生与饮食文化|由上山遗址开说
38. 饮食考古|与动物同行的人
39. 老饕苏东坡
40. 饮食考古与中国文化
41. 昨日盛宴
42. 御宴礼仪
43. 屈家岭|中国最先发现的大米故乡
44. 饮食考古|陶烹源起
45. 中国羊膳文化简史
46. 小食|由古文字即、既说起
47. 君子与庖厨
48. 食新|岁时饮食中的人文情怀
49.节庆|岁时饮食中的人文情怀
50. 勺子|中国古代食具的考古学观察
器晤
考古人3N3N(王仁湘)公号:用心于器,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