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岩画的发现与区域特点
近代对中国古代岩画的考察与研究在本世纪初就已开始,本国和外国学者分别在福建与新疆地区发现了一些岩画地点。本世纪下半叶开始岩画发现越来越多,比较重要的地点有50年代发现的广西左江和60年代发现的云南沧源岩画。70年代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发现大量岩画,80年代以后又在宁夏、甘肃、新疆、西藏、江苏等地发现了许多岩画地点。由于许多学者的努力,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粗略统计在近20个省区(黑龙江、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安徽、江苏、福建、台湾、香港、澳门)内的40多个县境发现有岩画,岩画点总数达500处以上,画幅超过5万。
内蒙古白岔河岩画
中国发现的岩画遍及东西南北边缘地区,在这广阔的分布范围内,各地岩画在风格和题材上表现有一定区别,有的研究者根据这些区别,将中国岩画按分布划分为四个区,即东北农林区、北方草原区、西南高原区和东南沿海区(盖山林,1997)。东北农林区岩画的画面较小,以凿刻或绘法成画,描绘的多为孤立的动物和人物,以鹿类动物为主要表现的对象,反映了游猎部落的活动。北方草原区指内蒙古至新疆一线,岩画发现数量很多,内容非常丰富,多用敲砸方式成画。画面上的动物东部以鹿类多见,西部以牦牛为主,多数画面表现了游牧和狩猎活动。西南高原区岩画以表现舞蹈、放牧和狩猎的人物活动为主,有的画面很大,相当多的地点以色彩成画。东南沿海区岩画只有零星发现,以表现宗教崇拜的题材为多,用磨刻和敲凿方式成画。
内蒙古阴山岩画
新疆岩画
[二]
岩画的研究
对于中国岩画的研究,学者们围绕岩画的艺术风格、制作方法、年代分期、题材内容、文化含义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题材、年代和含义是最吸引人的课题。
中国岩画的题材,以表现岩画创作者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主,包括古代猎人、牧人和农人的生业活动和宗教行为等。
中国对岩画年代学的研究,除采用考古学的类型比较方法外,还运用动物考古的方法由绝灭动物属判断早期岩画的年代。同时还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尝试测定岩画年代,如采用14C方法对彩绘岩画的年代进行测定。
中国岩画的年代,各地有早有晚。东北地区岩画多属中世纪时代以后,表现的是渔猎人的生活。北方地区岩画早期属史前时期(距今30000-4000年),主要表现原始猎人的狩猎活动;大量岩画属距今4000年以后的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和纪元以后的作品,表现的是草原猎人和牧人的活动。西南地区的岩画部分可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多数晚到纪元以后。东南地区的岩画多属新石器-青铜时代。
中国发现的岩画大多数处在现代少数民族居住的边境地区,这也是古代山地和草原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岩画正是这些少数民族古代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表现了他们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实轨迹。经过研究证实岩画主人的族属,至少有匈奴、突厥、吐蕃、蒙古、彝族等十几个民族。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学者们在中国岩画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到古代环境变迁的考察。从岩画占到80%的大量动物图像中,可以寻找到不同地区动物种群的变化,由此可以考察植被和气候等生态环境的改变及这种改变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
[三]
中国进行岩画考察和研究的专门机构并不多,多数调查和研究工作都是由各相关省区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列入计划,由一些有兴趣的学者开展具体工作。在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川、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区的考古和民族学研究部门,在部分大学中,都有一些长期从事岩画研究的学者。
1985年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美术研究室开始将“中国岩画”列为科研项目,对中国岩画地点进行了广泛考察。在这个基础上1992成立了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由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陈兆复教授担任,这是中国唯一的岩画研究机构。1994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前主席阿纳蒂(Emmanual Anati)教授访问了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中心出版物有刊物《岩画》,它是作为国际岩画委员会机关刊物《国际岩画通讯》的中文版,除了选刊《国际岩画通讯》上的文章外,约有一半篇幅发表中国岩画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该中心在北京、山东和天津等地多次举办岩画图片展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就此制作了特别节目,呼吁全社会关心岩画研究事业。
中国出版的岩画著作在近些年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学者们在各个岩画分布的重点地区,对岩画都进行过多次调查,采用科学方法,尽可能地收集资料。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专门性的著作,详细报道了岩画资料,各地一些重要岩画资料已全部公布。有一部分学者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岩画的考察和研究上,发表了许多论文,出版了大量研究著作。
1963 | 《花山崖壁画资料集》 | 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
1976 | 《香港古石刻-起源及意义》 | 秦维廉 |
1985 | 《云南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 | 汪宁生 |
1986 | 《阴山岩画》 | 盖山林 |
1987 | 《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 | 覃圣敏等 |
1988 | 《中国阿尔泰山岩画》 | 赵养锋 |
1989 | 《广西左江岩画》 | 王克荣等 |
1989 | 《乌兰察布岩画》 | 盖山林 |
1989 | 《中国岩画》 | 陈兆复 |
1990 | 《贺兰山岩画》 | 王系松等 |
1990 | 《中国岩画艺术图式》 | 宁克平等 |
1990 | 《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 | 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 |
1991 | 《万山岩雕-台湾首次发现摩崖艺术之研究》 | 高业荣 |
1991 | 《中卫岩画》 | 周兴华 |
1991 | 《中国岩画的发现》 | 陈兆复 |
1992 | 《中国岩画学》 | 盖山林 |
1992 | 《贺兰山岩画》 | 许成 |
1993 | 《岩石上的历史图卷-中国岩画》 | 盖山林 |
1993 | 《中国岩画》 | 盖山林 |
1993 | 《西藏岩画艺术》 |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
1993 | 《贺兰山与北山岩画》 | 李祥石、朱存世 |
1993 | 《外国岩画发现史》 | 陈兆复、邢琏 |
1997 | 《中国岩画图案》 | 盖山林等 |
1997 | 《太平洋岩画》 | 李洪甫 |
[四]
岩画的保护
中国对岩画采取的保护措施,大体有三种。一是调查记录,用文字、照片和拓摹方法获取详细资料;第二是原地保护,为避免现代工程建设造成的损坏,采用加固、防护等封闭方式就地保护,有的则建立现址博物馆;第三是搬迁保护,如长江三峡水库工程涉及到不少古代岩刻,不便就地保护的就实施搬迁保护。
♡
您的转发分享
就是对我们的赞赏
|请点击标题阅读 “考古与发现” 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