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3讲推送

文摘   2024-08-12 12:04   美国  
宗萨钦哲仁波切:《入菩萨行论》可能是我们能值遇的最深入、最美好、最系统的修心训练之一。这部论典不只是简单告诉我们如何对治粗烦恼、妄念和焦虑,它还教导我们以更加深刻的见地探究心的本质:为何需要修心,如何修心,以及究竟而言,为何无需修心。菩萨道具有战士的涵义,其目标是与无明作战,不仅是为自己,也为一切受烦恼、染污和无明束缚的众生。菩萨道的精髓是不住轮回,亦不希求涅盘。寂天菩萨系统地教导我们这是可以实现的。我们需要理解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的关系。乍听起来好像是有两种真理需要彼此相互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菩萨所有的善巧方便,如布施、持戒、忍辱和精进,都是佛陀教导用来作为一种唤醒和证悟智慧的方法。如果缺乏智慧,所有的善巧方便,甚至是一缘专注或三摩地的修持,都如同在沙漠中以盲导盲。    
         

 

讲座地点:印度普纳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讲座时间:2014年2月
      

 

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入菩萨行论》中关于菩提心的重要观点,并探讨了菩提心与大乘佛法、佛性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为听众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启发。
1. 菩提心的珍贵性
讲座从回顾人身难得和菩提心的重要性开始,强调了人身作为完美容器,能够容纳、培育和增长菩提心。
讲座接着引用了寂天的偈颂,指出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几乎不可能拥有善念和善行,因此只有菩提心才能战胜这种不善的习气,并超越其他美德。
2. 菩提心与大乘佛法
讲座探讨了小乘和大乘在解脱观念上的差异,指出小乘强调个人解脱,而大乘则强调通过菩提心帮助众生解脱。
讲座引用了《阿含经》和《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经典,阐述了大乘佛教的缘起观和菩萨愿的重要性,以及大乘菩萨愿的特点:愿众生解脱,永不自我解脱。    
3. 菩提心与佛性
讲座讨论了佛性概念,指出从佛陀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是佛,都具备佛性,都有开悟的潜力。
讲座强调了空性的重要性,指出即使是佛性和开悟都以空性为标志。
讲座最后探讨了“我已经是佛陀”的观念可能带来的问题,并指出这种观念可能导致放纵和忽视基本道德。
4. 小结
讲座强调了菩提心的珍贵性和重要性,以及大乘佛教中菩提心与解脱、佛性等概念的关系。
讲座鼓励学生发菩提心,并通过学习大乘佛法来实现众生解脱的目标。
提问环节:
听众提问关于小乘和大乘在解脱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大乘菩萨如何帮助众生解脱等问题。
仁波切耐心解答,并进一步阐述了空性、佛性、菩萨愿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讲座风格:
讲座风格生动活泼,结合了经典文献和实际例子,使内容更加易懂。
仁波切鼓励听众提问,并耐心解答,体现了对听众的尊重和关心。
     
注释1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也称为南传佛教,是佛教三大传统中最古老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印度、中国西藏等地区。上座部佛教是一种注重戒律、禅修和律仪的佛教传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修行方式,帮助人们实现个人解脱和社会和谐。
主要特点
·经文传统:上座部佛教高度重视佛教经典,尤其是巴利语《三藏》 (Tripitaka),包括律藏 (Vinaya)、经藏 (Sutta) 和论藏 (Abhidharma)。这些经典被认为是佛陀亲自传授的,是修行的基础。
·戒律:上座部佛教强调戒律的重要性,认为戒律是修行的基础,也是防止恶行、积累功德的关键。主要的戒律包括五戒、八戒、十戒等。
·修行方法:上座部佛教的修行方法主要包括:
·禅修 (Vipassana): 禅修是上座部佛教的核心修行方法,旨在通过观察身心的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常见的禅修方法包括观察呼吸、身心的感受、禅定的练习等。
·律仪 (Dhamma): 律仪是指遵守佛教戒律、学习佛教教义、实践佛教道德等。律仪被认为是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积累功德、净化心灵。
·布施 (Dana): 布施是指无私地给予他人,包括物质上的给予和心灵上的帮助。布施被认为是积累功德、消除贪嗔痴的重要途径。    
·组织结构:上座部佛教的组织结构以寺院 (Vihara) 和僧团 (Sangha) 为主。僧团由出家僧侣组成,他们严格遵守戒律,以修行和教导佛教为主要职责。寺院是僧团的居所,也是修行者和信众聚集的地方。
与其他佛教传统的区别
·解脱观念:上座部佛教强调个人解脱,认为每个众生都可以通过修行达到涅槃,解脱生死轮回。
·菩萨观念:上座部佛教没有明确的菩萨概念,而是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解脱。
·空性观念:上座部佛教没有明确强调空性概念,而是更注重实际的修行和道德实践。
上座部佛教的积极意义
·强调戒律和道德:上座部佛教的戒律和道德规范,有助于人们建立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和谐。
·重视禅修: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净化心灵、提升智慧,达到身心健康。
·传承佛教经典:上座部佛教保存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后世研究佛教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注释2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印度。大乘佛教强调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主张所有众生都能成就佛果,实现涅槃。大乘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    
菩提心:即发起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求取无上正等正觉(佛果)的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基石,体现了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
六度(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菩萨为利益众生、求证佛果而实践的法门。
空性:大乘佛教强调一切法(现象)无自性,即空性。了解空性是断除烦恼、成就佛果的关键。
如来藏:认为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是被无明烦恼所遮蔽。
净土信仰:大乘佛教中有许多关于净土的经文,如《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净土信仰者相信通过念佛等方法,可以在死后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这些经典在大乘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指导修行的重要文献。
大乘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宗派和学说,如中观派、瑜伽行派、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这些宗派在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大乘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形态之一,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3 金刚乘佛教
金刚乘佛教(Vajrayana Buddhism)也称为密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印度,后传入西藏、中国、日本、尼泊尔、蒙古等地。金刚乘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它结合了大乘的教义与印度教的修行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实践和哲学体系。    
以下是金刚乘佛法的一些主要特点:
1.秘密传承:金刚乘的教法通常以秘密的方式传授,只有经过适当准备和授权的弟子才能学习。这种传授方式被称为“灌顶”,通过灌顶仪式,弟子获得修习特定密法的资格。
2.本尊与坛城:金刚乘修行者通常会与特定的本尊(即佛或菩萨的化身)进行冥想和仪式实践。本尊通常与坛城(曼荼罗)相关联,坛城是宇宙的象征性图示,也是修行的视觉辅助工具。
3.咒语与仪轨:金刚乘修行中广泛使用咒语(真言)和复杂的仪式。这些咒语和仪轨被认为能够迅速净化心灵,达到觉悟的状态。
4.气脉明点:金刚乘修行者认为通过控制身体内的气、脉和明点(能量中心),可以促进精神的觉醒和身体的转化。
5.即身成佛:金刚乘强调即身成佛的可能性,即修行者可以在这一生中通过密法修行达到佛的境界。
6.双运:金刚乘中有些修行方法涉及到男女双修,这是一种高级的修行方式,需要极高的智慧和严格的指导。这种实践在传统上非常秘密,且受到严格的伦理规范约束。
金刚乘的教法分为四部,分别是:
·事部(作密):着重于外在仪式和净化仪式。
·行部(行密):强调内在禅修和观想。    
·瑜伽部(瑜伽密):结合了禅修和仪式,强调智慧与方便的结合。
·无上瑜伽部(无上密):是最为深奥的修行,包括了许多高级的修行方法和仪式。
金刚乘佛法在西藏尤其盛行,形成了藏传佛教的独特面貌。在藏传佛教中,金刚乘被视为达到快速觉悟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其修行方法和哲学观念与显宗(大乘佛教的其他流派)存在差异,金刚乘在某些佛教传统中也曾引起争议。
         

 

   

常青树感动心空
全球价值链、环境经济综合核算、ESG、数字化、内观正念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