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6讲推送

文摘   2024-08-16 23:27   美国  
宗萨钦哲仁波切:《入菩萨行论》可能是我们能值遇的最深入、最美好、最系统的修心训练之一。这部论典不只是简单告诉我们如何对治粗烦恼、妄念和焦虑,它还教导我们以更加深刻的见地探究心的本质:为何需要修心,如何修心,以及究竟而言,为何无需修心。菩萨道具有战士的涵义,其目标是与无明作战,不仅是为自己,也为一切受烦恼、染污和无明束缚的众生。菩萨道的精髓是不住轮回,亦不希求涅盘。寂天菩萨系统地教导我们这是可以实现的。我们需要理解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的关系。乍听起来好像是有两种真理需要彼此相互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菩萨所有的善巧方便,如布施、持戒、忍辱和精进,都是佛陀教导用来作为一种唤醒和证悟智慧的方法。如果缺乏智慧,所有的善巧方便,甚至是一缘专注或三摩地的修持,都如同在沙漠中以盲导盲。    
讲座地点:印度普纳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讲座时间:2014年2月     

 

《入菩萨行论》第6讲
讲座内容:
仁波切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的内容,强调了菩提心的重要性以及生起菩提心的技巧。他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例子,帮助学员们理解佛教的教义,并鼓励大家积极修行,最终达到解脱的彼岸。
1. 学习渴望不能渴望的事物:
仁波切首先强调了学习渴望不能渴望的事物的困难,并解释了无修之道的重要性。
他指出,禅修等词汇只是沟通的方法,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让事物保任如是,任由事物按其原本样貌存在着。
这种智慧在一些大师的教法中有所体现,例如老子的道家思想。
2. 让事物保任如是的难度:
仁波切认为,让事物保任如是非常困难,因为我们习惯于做些什么,忍不住去捣腾、重新安排事物。    
这种习气源于不安全感,我们试图通过创造一张虚幻的确认之网来获得安全感。
让事物保任如是需要克服这种习气,才能真正安住于胜义菩提心,从而解脱不必要的迷妄。
3. 菩提心是天生的:
仁波切指出,如来藏是本来就有的,菩提心尤其是胜义菩提心,也是天生的。
为了掌握真如境界,我们需要通过各种仪式、方法、技巧等来积累福德,从而种下菩提心的种子。
4. 生起菩提心的技巧:
仁波切详细解释了《入菩萨行论》第二品中提到的生起菩提心的技巧,包括:
积累福德:通过供养诸佛菩萨、忏悔罪业、随喜等方式来积累福德。
皈依:真正接受并皈依佛、法、僧。
忏悔罪业:忏悔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罪业。
随喜:随喜他人的功德。
造作善缘:通过观想和实际行动,为有情众生创造证悟的善缘。
仁波切强调了皈依的重要性,并解释了皈依的意义在于接受真实的事实,例如万法无常、人生苦短等。
他还指出,真正的皈依对象是法,因为法不会欺骗人,不会改变。    
5. 菩提心与身体的关系:
仁波切解释了大乘佛教对身体的看法,认为身体是工具,是帮助我们达到彼岸的船。
他指出,大乘佛教不反对对身体进行适当的照料,但真正的照料在于照料我们的心。
在密乘中,身、心的区分非常微小,身体即是本尊,我们可以将日常行为转化为崇敬本尊的密续之道。
6. 关于心的问题:
仁波切回答了关于心的经典问题,解释了佛教中“心”的概念。
他指出,“心, 无心, 心是明”解释虚幻心采用迁回方法。
仁波切强调了结合整句教言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理解佛教的教义。
7. 禅修的原理:
仁波切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了禅修的原理。
他指出,通过禅修,我们的心会变得像马屁股上的苍蝇一样,不会停留在任何对境上,从而获得自由。
8. 菩提心与世界和平:
仁波切指出,发愿一切有情证悟比达到世界和平更容易,因为菩提心是更根本的解决方案。
他认为,世界和平的定义并不清晰,而菩提心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
9. 修行与世俗追求的关系:    
仁波切解释了修行与世俗追求的关系,认为两者并不相容,但我们可以像莲花一样,在泥水中生长,最终开花结果。
他指出,修行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常青树感动心空
全球价值链、环境经济综合核算、ESG、数字化、内观正念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