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入菩萨行论》可能是我们能值遇的最深入、最美好、最系统的修心训练之一。这部论典不只是简单告诉我们如何对治粗烦恼、妄念和焦虑,它还教导我们以更加深刻的见地探究心的本质:为何需要修心,如何修心,以及究竟而言,为何无需修心。菩萨道具有战士的涵义,其目标是与无明作战,不仅是为自己,也为一切受烦恼、染污和无明束缚的众生。菩萨道的精髓是不住轮回,亦不希求涅盘。寂天菩萨系统地教导我们这是可以实现的。我们需要理解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的关系。乍听起来好像是有两种真理需要彼此相互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菩萨所有的善巧方便,如布施、持戒、忍辱和精进,都是佛陀教导用来作为一种唤醒和证悟智慧的方法。如果缺乏智慧,所有的善巧方便,甚至是一缘专注或三摩地的修持,都如同在沙漠中以盲导盲。 《入菩萨行论》第10讲
·阅读与学习:首先应该通过阅读和接受教学来了解佛法,建立起对佛法的认知和理解。·多方面学习:建议从不同的来源接法,例如阅读经典、参加讲座、请教不同的老师和上师,这样可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实修止观:修习止观是必要的,尤其是长时间修法之前。止观可以帮助我们平静心念,减少烦恼,并培养觉知力。·初学者阶段:在初学者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发心,而不是立即进行实际的服务。这是因为初学者的心念还不够稳定,容易被外境所影响,容易陷入烦恼和执着。·习惯于善念:寂天菩萨强调要习惯于生起善念和善行,并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我们可以通过观想、念诵、行善等方式来培养善念。 ·退让也是一种善巧:在某些情况下,退让和避开麻烦也是一种深奥的善巧方便,对己对人都有益。这需要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情绪有足够的觉知,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大乘佛教观点:死亡时,熟悉菩提心会让“我”变得空洞不实,从而减少对失去的恐惧,保持平静。这是因为菩提心让我们认识到一切皆空,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因此也就没有失去的痛苦。·密续观点:死亡时,心会更独立,直接体验对境,这对不熟悉心灵力量的人来说可能是可怕的。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通过五官来感知世界,而死亡时五官会停止运作,心将直接体验对境,这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体验。·目标:不躲藏,让自己赤裸裸地并有所掌控地住于赤裸中,才是目标。这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死亡,不被恐惧所束缚,而是以平静和开放的心态迎接死亡的到来。·方便法门:这些都是方便法门,需要与智慧相结合才能引向证悟。仪式、祈祷和戒律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善念,减少烦恼,但如果没有智慧,就很容易陷入执着和迷信。·供养的意义:供花、供香等仪式都是修心的训练,通过观想将一切投射都包含在内,从而积累福德。例如,当我们供花时,可以观想将花朵的美丽、香气、生命力等一切美好品质都供养给佛陀,并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这样的美好品质。 ·水的比喻:水的价值取决于情景,这体现了修心的意义。例如,水可以用来洗涤污垢,也可以用来灭火,还可以用来灌溉农田。同样,我们的心也可以用来做善事,也可以用来做恶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它。·生起善念与善行:要习惯于生起善念和善行,否则就是在自欺欺人。我们可以通过观想、念诵、行善等方式来培养善念。·精进实修:即使知道菩提心的利益,也要付诸实修,否则只会后悔。实修是检验我们对佛法理解程度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实修,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法的妙用。·克服烦恼:烦恼是内在的敌人,要警惕并努力摧毁它们。我们可以通过观想、念诵、行善等方式来克服烦恼,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时,可以观想愤怒的过患,并提醒自己要慈悲为怀。·目的:让心变得柔软听话、有可塑性,可以改善和延展。止可以帮助我们平静心念,减少烦恼,并培养觉知力。·技巧:选择一个对象,例如呼吸气息,并专注于它。我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进出上,或者集中在鼻孔的呼吸声上。·初期体验:初期可能会感到散乱,这是正常的,说明你在进步。这是因为我们的心习惯了散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专注的状态。·警惕平静:如果感到平静或喜乐,要警惕,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失去了止的目的。止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感到平静或喜乐,而是让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心念,不被烦恼所左右。 ·情绪与修持:在情绪激烈时,也可以修持悲心,但要提前训练。我们可以通过观想、念诵、行善等方式来培养悲心,并练习在情绪激烈时保持觉知和慈悲。·佛性与五蕴:佛性是空性的,存在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并随业力进入下一世。这意味着我们的佛性不会因为死亡而消失,而是会继续在轮回中流转,直到最终证悟。·善行的衡量标准:善行的衡量标准在于这个行为带领你趋近实相的程度,而不仅仅是符合道德的行为。例如,供养一朵花,如果出于傲慢或炫耀的目的,就不是善行,但如果出于对佛法的虔诚和对众生的慈悲,就是善行。·发心的重要性:发心非常重要,尤其是伴随着无二智慧的发心。发心是我们修行的动力,而智慧则是我们修行的方向。只有将发心和智慧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解脱的目标。·修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培养发心开始,逐步进行止观修习,最终达到证悟的境界。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最终的解脱。·智慧与方便的结合:修习止观等方便法门时,要结合智慧,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一切皆空,从而不被烦恼所左右。
·警惕自心的欺骗:要时刻警惕自心的欺骗,避免落入二元分别的陷阱。我们可以通过观想、念诵、行善等方式来培养觉知力,并保持对自心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