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雨的名著时光
刘备只用了四个字,便把诸葛亮逼成千古一相。
那四个字就是刘备托孤之时,对诸葛亮说的:
君可自取。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现在想来,刘备这四个字,实在是太聪明也太巧妙了,说这是三国政治智慧巅峰时刻,一点也不为过——这个老兵,是又贼又精。
文章的开头,需要从那广为流传的刘备以及他的五百刀斧手的说法开始说起。
这个说法就是,当刘备告诉诸葛亮说,如刘禅不才君可自取的时候,如果诸葛亮胆敢应承下来,刘备埋伏在旁边的五百刀斧手,会直接冲出来,把诸葛亮剁肉泥。
当时我仍处于不会怀疑的年纪,听了这一说法之后,是有被震撼到而且深信不疑的。这说法确实很符合我们对古代皇权政治的基本印象。
包括乾隆皇帝,他对刘备的托孤之辞就深感鄙夷,说这是三国的坏习惯,喜欢通过这种试探来敲打对方:
“昭烈于亮平日以鱼水自喻,亮之忠贞岂不深知,受遗时何至作此猜疑语,三国人以谲诈相尚,鄙哉!”——乾隆《御批通鉴辑览》
再后来,我又看了三国演义电视剧的这一片段,诸葛亮在这一段的表演中,也是听完了刘备的话之后,吓得跟只大马猴一样,还给出了一个汗流浃背的镜头:
于是我又更深信不疑了。进而开始想说,好你个虚伪的刘大耳朵,都临死前还要搞这么一出,那诸葛亮不会心寒吗?这不就离心离德了。幸好也就是诸葛亮人品很好,才会继续兢兢业业的辅助刘禅。但是难免对阿斗的教育也就敷衍了事了。
刘备他终究是一个帝王,说出了一句天真义气的少年才会讲出的话,反而显得诡谲莫测的阴险。
也是在多年以后,当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才发现五百刀斧手这个论点,只要一经过深入思考,它又不堪一击的满是漏洞了。
如果刘备说君可自取,是某种对诸葛亮的敲打与警告,这里头有个逻辑就说不通了,也就是刘备作为一个皇帝,不管他的君可自取,指的是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还是另选皇帝,又或者大权独揽,这都会是极其有政治影响力的话。刘备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句话一旦传出去,会形成的是什么样的新态势。
这一新态势,才会是刘备说出这句话的意图。
这里先来谈一下当时蜀国的态势,那叫一个风声鹤唳。关羽的荆州已经丢了,几万的偏师也打没了。刘备自己的四五万主力军又是全军覆没,整个蜀国才多少军力。
另一边的黄权迫不得已之下带着上万人投魏,又把蜀国的文官人才带走了好大一块,周围是虎视眈眈的魏国和把蜀国看成穷寇的吴国,自己蜀国内部又是人心浮动。
那种情况,就很恐怖的,四面楚歌一点都不夸张。如果刘备那天晚上做梦,梦到自己的蜀国还可以延续几十年,会生生笑醒的。
可是现在,他就留下的这么一个烂摊子,诸葛亮所处的位置,就是个火山口,如果真有刀斧手,那也只能是诸葛亮拒绝大权独揽的时候,才会出动的。
以上也就引出了这篇文章的核心主题,刘备临终前的政治智慧。
不过更精准的说法,其实是这个奔腾了一辈子的老兵的生存的智慧。
正是他这一句古今独一无二的君可自取,所有皇帝只有他想得出,也只有他敢说出来。其妙不可言的地方就在于说:
他瞬间就给诸葛亮规划了一个极其有精神力量的美妙蓝图。且这一蓝图,恰好只有在君可自取说出来之后,才会给诸葛亮带来充沛的现实意义的可操作性。这不是精神和现实层面的两全其美,而是两全完美。确实是神之一手般的政治智慧。
想要充分理解刘备他能够产生出这一智慧的整个思维逻辑,就必须要聊一下刘备人格的首要特征,我总结下来,就是两个字:不负。
对的,这就是刘备最鲜明的性格特征。你不负我,我不负你。不管法正,庞统,还是当年跟着我走的那些百姓,你们愿意跟我,我便不辜负你们。
包括黄权,哪怕跑到魏国投降了,我们看看刘备怎么说的:
孤负黄权,权不负孤。
就是这两个字:不负。都这一刻了想的依然是负与不负,这其实才是刘备最在乎的领域,虽然黄权投降魏国了,但是刘备愧疚的却是我辜负了他。
是因为我的失误,才让这么有格调的一个黄权,竟然要承受投降的巨大痛苦,这是一种同为男子汉之间的惺惺相惜。
他刘备不会把黄权的投降,看成是人家怕死而看不起人家,反而心疼黄权当时内心的艰难,所以他才能说出是我辜负了黄权这种初听起来莫名其妙的话。
这个刘备,他的思维实在是太特别了,是一种理智与感性的完美结合。
也是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白帝城上的那一滴眼泪,就是告诉诸葛亮说,我,刘玄德,我最害怕的是辜负我重视的人,但是就像辜负黄权一样,我也辜负了你,让你这么可敬可爱的一个治国之才,却要一肩扛起这个有可能会在几年内灭国的蜀汉。
语言,已经无法描述刘备此时心里有多难受。
诸葛亮和刘备本来就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的,就是我刘备尽量打下地盘,你未来好好的打理他。但现在,反而是我把家底都打没了。这就很尴尬了。可是再负疚我也真的是无法再给你什么了,所以,我只能把我作为一个皇帝,所能给的最极限的核心权力,都给你吧。也就是君可自取这四个字。
所以负疚感,正是刘备产生出神之一手的心理根源,当一个人愧疚于另一个人的时候 ,他的脑海就会自然而然去想到,我还能够补偿什么。但这也是最后的了,我最看重的那个正直而有才的可敬后生,这是我能够给你的最后的加持了,我本想给你们更多的,可惜时不我予。
其实分析皇帝的心思,本不应该有这样的感性,但是刘备是个例外。因为君可自取这四个字,实在是太有力量了,他直接就锁定了诸葛亮的心灵方向。
从那之后,他诸葛亮已经不用再心烦其他任何事情了,因为刘备说出的这四个字传出去之后,将瞬间给诸葛亮带来一种无可撼动的权力基础,他从此可以责无旁贷的履行自己相父的权力了,这是两全完美中的第一美,是现实层面的。
至于另一美也就是精神层面,刘备的意图同样的非常清楚,这跟私人感情无关,是一种纯粹的政治谋略:既然你诸葛亮的人生理想是当一代明相,你的偶像是管仲乐毅,那我告诉你君可自取,其实就是告诉你,管仲乐毅他们不算什么,你诸葛亮的目标,现在可以是千古第一贤相了。
所谓君可自取,它的真正含义就是:君可自取更可以显忠。正是刘备这政治智慧的神之手,才把诸葛亮未来的鞠躬尽瘁,推向了历史镜头的核心焦点,是最高光的那种。它不是为了让你成为篡权奸臣,而是让你未来的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心,更加难能可贵的在历史上永远绽放光芒。
因为皇帝让你可自取,可你反而鞠躬尽瘁为蜀汉奉献一生,这种极限的张力,对诸葛亮其实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种境况。
在诸葛亮主导蜀国之后,甚至不一定要拿下吴国魏国,他只需要把蜀国给稳住了,那他就是千古第一明相。当然,做到这点也并不容易。可这一切,刘备的神一手,确实是最有力的推动。这里容易产生误会的是,刘备并不是为了让诸葛亮更加忠心才给出这句话的,诸葛亮的忠心刘备从不会怀疑,他只是想给诸葛亮进一步注入一股强大无比的精神力量,去推动诸葛亮前进的同时,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正是君可自取这四个字,给蜀汉直接定了基调底色,就是:不负。这句话,让诸葛亮得以拥有充沛的权力和精神力量,把蜀国从危机四伏中拉回平稳。刘备不负诸葛亮,于是诸葛亮不负刘备。张飞赵云诸葛亮黄权的子孙,也不付一场蜀烈。